李顯龍再訪美 美方接待從「國宴」降格到"工作餐"
2017-10-24
「小國」新加坡的總理李顯龍再次站在了「大國」美國的土地上。
當地時間10月23日上午(北京時間23日晚間),正在美國進行國事訪問的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將會前往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會見美國總統特朗普,隨後兩人將與多名內閣部長及白宮官員共進工作午餐。
這是時隔一年零兩個月之後,李顯龍再次踏足美國。去年8月,在兩國建交50周年之際,李顯龍成為30多年來首位到訪美國的新加坡總理。
彼時,歐巴馬曾為李顯龍的到訪在白宮為其擺下國宴,美媒當時稱這是「城市國家」新加坡取得的「外交成就」。雖然李顯龍的再次訪美被安排下榻布萊爾宮(Blair House)被視為體現了美方的重視,但根據目前透露的信息,特朗普並沒有再為李顯龍安排下國宴的招待。而一年多來,特朗普奉行的孤立主義的外交政策,也讓一些東協國家對美國產生了焦慮感。因此,李顯龍此次訪美也被認為是新加坡向美國尋求「堅定承諾」的一個機會。
而中國社科院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許利平對澎湃新聞表示,隨著新加坡的角色對美國而言相比以前有所下降,想說服美國保持歐巴馬政府時期對東南亞的關注力度「比較困難」。
與多個部門高官會面並不多見
據新加坡亞洲新聞台報道,李顯龍21日抵達美國之後,下榻白宮附近的美國國賓館布萊爾宮(Blair House)。
布萊爾宮是美國政府擁有的物產之一,供總統和副總統使用,此前曾招待過英國伊莉莎白女王、俄羅斯總統普京、日本明仁天皇、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等要員。李顯龍是特朗普入主白宮後首位下榻布萊爾宮的東協國家元首,美國對新加坡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不過,李顯龍並非首位訪美的東南亞國家領導人,在他之前,馬來西亞總理納吉以及泰國總理巴育已於9月中旬和10月初先後訪問美國。
對此,李顯龍21日在社交媒體平台臉書上貼文表示,此次是他第三次下榻布萊爾宮,並對此感到榮幸。
除了到訪白宮與特朗普會面的行程之外,美國方面還協調和安排了一眾高官與李顯龍會面。
新加坡總理公署網站21日的文告稱,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商務部長羅斯、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麥克馬斯特、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科恩將與李顯龍單獨進行會面。此外,主要國會領袖,包括眾議院議長保羅·瑞安、眾議院少數黨領袖佩洛西、參議院對外關係委員會主席科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麥凱恩以及參議院外交委員會資深成員、民主黨人本·卡爾丁也將與李顯龍會面。
對此,中國社科院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許利平對澎湃新聞表示,這是一個高規格的接待,東南亞國家領導人訪美,將與這麼多個部門的高官會面並不多見。
「李顯龍與特朗普會面,可能不一定能夠實現他的願望。但是可以通過國會、民主黨等施加新加坡的影響。」許利平進一步分析道,「應該說,李顯龍此次訪美,是經過精心籌劃的。這種高規格接待,不只是特朗普政府的安排,也反映出一些美國的傳統利益集團,希望推動美新關係的發展、希望美國能夠加強在東南亞地區的存在。這是綜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據《聯合早報》20日報道,動身前往美國前夕,李顯龍接受美國財經媒體CNBC採訪時表示,新美兩國享有非常牢固的雙邊關係——在全球和區域的戰略性課題上,兩國的看法是一致的;在經濟、貿易與投資、防務與安全方面,兩國多年來也有深入的合作。李顯龍還說,「我希望能夠推進我們與美國以及特朗普政府之間的關係」。
新加坡媒體稱,特朗普是會見李顯龍的第三位美國總統,也是第二位共和黨籍總統。此前,李顯龍曾與民主黨籍總統歐巴馬和共和黨籍總統小布希會面。
根據公布的行程,李顯龍還將在華盛頓經濟俱樂部(Economic Club of Washington D.C.)發表演講,並出席在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舉行的對話會。
此外,李顯龍曾透露,希望在訪美期間見證新加坡航空公司與美國波音公司簽署客機購買協議。
東協國家對美焦慮感在增加
李顯龍此次訪美不久後,特朗普將於11月初首次出訪亞洲五國,除中日韓三國以外,還包括越南和菲律賓這兩個東協國家,並計劃與越菲兩國領導人會面。特朗普還將參加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以及東協成立50周年慶祝活動。而2018年,新加坡也將擔任東協輪值主席國。
「密切關注李總理訪美的不只是新加坡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研究員Daniel Chua Wei Boon20日在新加坡亞洲新聞台網站發表的評論文章里指出,「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特朗普總統關於『美國優先』和『讓美國再次偉大』的言論,或許已經讓東南亞國家的領導人有理由擔憂,一個孤立主義的美國外交政策正處於黎明之中。」
Daniel Chua Wei Boon還表示,儘管如此,除了在上台第一周宣布退出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協議以外,特朗普政府並沒有採取任何措施來暗示歐巴馬政府時期美國實行的「重返亞洲」戰略會出現逆轉。
「1967年,美國身陷越戰泥潭,英國宣布計劃從東南亞撤軍,新加坡也才剛剛獨立。(當時)正值冷戰的高峰時期。」Daniel Chua Wei Boon認為,那個時候,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在與美國領導人會面時,就本地區事務提供了直率而毫無掩飾的看法。50年後,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此時訪美,不僅在於推進新美關係,也是一個機會,為「美國對本地區的堅定承諾」提供一個有邏輯和必要的聲音。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亞洲事務資深顧問葛來儀(Bonnie Glaser)日前在接受新加坡《海峽時報》訪問時則表示,對於美國的焦慮感在本地區內部不斷增加,此次訪美將令李顯龍有機會就如何增強對本地區的信心以及密切美國與東南亞和東協的聯繫提供建議。
此外,李顯龍此次訪美的時機也頗為巧妙。50年前,李顯龍的父親、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曾於1967年10月期間訪美。10月早些時候,白宮發布的文告稱,新加坡「是美國超過50年來在亞洲最緊密的夥伴之一」。
許利平表示,對於美國而言,新加坡的角色相比以前可能有所下降,而原因則是多方面的。特朗普政府調整外交政策,提倡美國優先,沒有像歐巴馬政府時期那樣在政治、安全等方面大肆擴展,某種程度上而言,有戰略收縮的意味。在這樣一個大背景和大方向之下,李顯龍訪美,想說服美國重視東南亞、保持歐巴馬政府時期對東南亞的關注力度,是比較困難的。
但許利平也指出,在合作機制層面,美國和東協之間有10+1美國東協峰會、東協地區論壇等一系列機制,來確保美國和東協的合作在一定的軌道上。目前,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也將前往菲律賓參加東協防長會議。下個月,特朗普將訪問越南和菲律賓。這些安排,都是機制化的活動。但即便有這些機制,在東南亞事務上美國到底能投入多少,現在還不得而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