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黨古來區國會議員張念群指首相拿督斯里納吉承諾在華裔人口增多的地方新建華小,已是舊酒裝新瓶的再循環大選承諾。
「納吉的這番承諾不僅沒有任何意義,反而凸顯華小的悲哀。」「我們不會在臨近大選時,聽到納吉宣布他同意在人口增加的地方增建國小,因為小學的增建,是教育部的工作,根本不需要等納吉開金口,也不需要教育部長與其他國陣成員黨開會。」
張念群發表文告說,華小的這種特殊待遇,不是彰顯納吉對華小的「關愛」,相反的,是凸顯國陣根本沒有對各源流的學校一視同仁。
「事實是,2008年大選後至今,國陣政府就不曾批准新增華小,雖然『對華教貢獻良多』的納吉,是自2009年起擔任首相。」
她說,其實早在1997和1999年,房屋及地方政府部城市與鄉村規劃局在參照教育部的學校規劃指南後,制定了《學校規劃指南》,當中就提及了新小區應如何制度化增建學校。
該指南指出,在一個擁有3000至7500人口,或420至1050名小學生的鄰里地區,就須設立一所擁有5至10英畝校地的小學,每畝校地最多容納210名學生,每班不超過35名學生,小學離住家0.4至0.8公里或步行10分鐘路程上學。
「這樣的規劃,除了方便學生在其居住區就近上學和進行課外活動,也有助落實全日制教學。」
她繼稱,在《2013-2025大馬教育發展大藍圖》中,教育部也放眼在2025年之前,儘可能將落實上下午班制的學校改為全日制。
「如果國陣繼續用這種根據政治需求而選擇性增建華小的做法, 華小根本不可能在2025年以前落實全日制。」
她說,納吉若真心捍衛多源流學校,就應該落實《學校規劃指南》,而非將華小當成撈取選票的工具,每逢大選就循環增建新華小的承諾。
來源:www.bayiba.orgs.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