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育兒觀念不合,孩子受苦還嚴重影響夫妻感情,怎麼破?

@ 2017-10-23

父母育兒觀念不合這個問題看起來簡單,但如果真的被自己碰上,還真是很頭疼。

有一位爸爸給我留言說,他跟妻子的育兒觀念嚴重不符,甚至還上升到動手的程度。

比如,他覺得孩子不要吃含添加劑太多的零食,但妻子覺得孩子吃零食很正常,而且一次就讓孩子吃一袋火腿腸,結果孩子便秘便血。

還有他覺得妻子對孩子的教育是羞辱式的,經常對4歲的兒子說,你這麼大了,怎麼還不會,等等。

看得出,這是一位特別責任用心的爸爸,但是媽媽疼愛孩子也是毋庸置疑的,可能也是沒有找對方法。

父母雙方教養理念不同,說起來都是為了孩子,卻是婚姻生活中的一顆定時炸彈。

其中最著名的案例,肯定是布拉德?皮特和安吉麗娜?朱莉,他們經常十多年的相知相惜,卻在結婚後不久,因為在養育孩子方面有「不可化解的分歧」,而離婚。

另外,生活在一個家庭裡,父母長期因為彼此的意見不統一而爭吵、冷戰,對於孩子的傷害也是非常大的。

那麼既然爸爸媽媽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都各抒己見,互相說服不了對方,那是不是日子就過不下去了呢?

也不盡然。

互相尊重、求同存異,是維持一個家庭和睦的關鍵。

那在教育孩子時父母觀念不統一,究竟要怎麼做呢?

1、劃定界限,不必強求統一

其實,沒有人規定共同養育孩子就意味著父母雙方必須要有完全一致的養育理念和行為。

如果對孩子教育的觀念,父母不能達成統一,那麼就要劃定各自的界限,讓孩子明白,同樣一件事情在爸爸這裡是可以的,但跟媽媽在一起的時候就不行。

比如,不穿鞋子,爸爸覺得孩子要打通身體感官,多給神經一些刺激,孩子可以這樣做。

但媽媽卻擔心不穿鞋子光腳跑會讓孩子受涼。

這種情況下,孩子可以在跟爸爸呆在一起的時候,不穿鞋子,但跟媽媽在一起的時候,穿鞋子。

2、父母一方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另一方不要插手

每個人成長的經歷,接受的教育都不可能是完全一樣的,所以每一對父母對自己的孩子有著不一樣的養育方式也很正常。

而孩子在一天的活動當中,有時是跟爸爸單線接觸,有時是跟媽媽。

比如接送上學由爸爸負責,輔導作業由媽媽負責。

在這個時間段裡,一方父母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標準來教育孩子,此時另一方絕對不要插手。

哪怕,你覺得他的教育方式你非常不認可,也不要當孩子的面爭執,可以選擇事後跟另一方溝通。

3、互相尊重,對事不對人

一個正常的家庭結構中,婚姻關係是要高於親子關係的。

所以當你感覺到你與配偶陷入育兒觀念不合的爭執之中,要及時判斷,你們之間的目標是不是放在解決具體問題上,而不是僅僅為了意氣之爭。

只要父母之間是一種相互尊重的關係,那麼雙方就會既尊重自己,也尊重對方,並且知道兩人不一致也沒關係。

4、自我覺察,共同成長

最後回到最開始的那個例子,那位爸爸所反應的問題,也許孩子的媽媽也有所察覺,很有可能她也知道爸爸說的對,但是不能接受爸爸的態度。

所以,當爸爸作為正確方來指責自己的時候,就容易意氣用事,才讓彼此的矛盾逐漸升級,並達到動手的程度。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爸爸能用委婉一點的語氣,可能效果就會好很多。

其實沒有什麼絕對正確的育兒方法,在保證孩子健康、快樂的基礎之上,一切育兒方法都可以嘗試。

如果覺得配偶對育兒的事情不是很上心,也不必著急,可以通過一起學習先進科學的育兒方法,經常交流等方式,共同成長。

畢竟,我們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到底誰做的更好,現在還遠不足以下定論。

如果在某件具體事情上,發現自己跟對方的育兒觀念不合,不要急著爭辯,先檢討一下自己的做法,再耐心傾聽對方的想法,這樣就算父母育兒觀念再不統一,也一樣能培養出健康開朗,樂於溝通的孩子。

陳妍:親子關係諮詢師、國家育嬰師,專註親子關係、兒童心理,與您一起分享育兒路上的點點滴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參考來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