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天文台日前宣布,「中國天眼」FAST發現新脈衝星,其中兩顆距離地球分別約4100光年和1.6萬光年。這是我國射電望遠鏡首次發現脈衝星。
這距「天眼之父」南仁東病逝不到1個月
FAST望遠鏡調試進展超過預期
作為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在去年9月竣工進入試運行、試調試階段。經過一年的緊張調試,現已實現指向、跟蹤、漂移掃描等多種觀測模式的順利運行。
中科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FAST工程副總工程師李菂說:
它的調試進展非常快,超過了在國際同類大型設備的一般進度。而且,它開始了中國天文學者和世界天文學者利用中國的原創設備系統,做出天文發現的新時代。
我國射電望遠鏡首次發現脈衝星
在調試觀測階段,FAST已經開始系統的科學產出,探測到數十個優質脈衝星候選體,目前已通過系統認證確認新發現6顆脈衝星。
此次發布的兩顆脈衝星:
一顆編號J1859-0131(又名FP1-FAST pulsar #1),自轉周期為1.83秒,據估算距離地球1.6萬光年;
一顆編號J1931-01(又名FP2pulsar#2),自轉周期0.59秒,據估算距離地球約4100光年。
兩顆脈衝星分別由FAST在今年8月22日和25日在南天銀道面通過漂移掃描發現,這也是我國射電望遠鏡首次新發現脈衝星。
聽!來自1.6萬光年外的聲音!
脈衝星編號J1859-0131(又名FP1-FAST pulsar #1)脈衝動畫
脈衝星編號J1931-01(又名FP2 pulsar #2)脈衝動畫
脈衝星由恆星演化和超新星爆發產生,直徑大多為10公里左右。但成年人指甲蓋那麼小的一塊兒(1立方厘米),質量可能就是上百億噸。它以極快的速度旋轉,有的轉速高達每秒1000轉,發射出周期性脈衝信號,因而得名脈衝星。
雖然轉速極快,但脈衝星的自轉周期極其穩定,就像一個精準度超高的時鐘,成為人類測量宇宙時空的一個探針。
告慰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一個人——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9月15日,南仁東因肺癌搶救無效去世,享年72歲。
這位馳騁於國際天文界的科學家,曾得到美國、日本天文界的青睞,卻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毅然捨棄高薪,回到祖國。當時他一年的工資,只等於國外一天的工資。
從壯年到暮年,他把一個樸素的想法變成了國之重器,成就了中國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項目。同事和學生們評價他「20多年只做了這一件事,FAST項目就像為他而生」。
作為FAST工程的發起者及奠基人,南仁東一直很低調,這是央視播出的南仁東生前接受採訪的鏡頭,洪亮的嗓音,已變得嘶啞:
南仁東曾這樣說:
我談不上有高尚的追求,沒有特別多的理想,大部分時間是不得不做。
人總得有個面子吧,你往辦公室一攤,什麼也不做,那不是個事。我特別怕虧欠別人,國家投了那麼多錢,國際上又有人說你在吹牛皮,我就得負點責任。
今天,FAST首批成果公布,南老20多年的研究,「我終於看見了你,而你卻再看不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