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崖式盆景大師級實例講解

@ 2017-10-20

懸崖式盆景有大成者非韓學年、吳成發是也,綜觀吳成發自成一格的懸崖作品與韓學年《雲鶴仙骨》比較。各有千秋,反差明顯,試述之。《雲鶴仙骨》作品山松,受生態環境影響,造就了樹幹千姿百態的畸型走向。滿身鱗傷,枯乾、漏澗的舍利留下了歷史遺韻,是生存鬥爭的結果,天工造化產物,較難得。絕非人工可以培植(除部份枝托外),故此,決定樁材優劣的是自然成份。有了天賦烙印,如漏澗、枯乾、節瘤、斷頂、無底托、枝幹殘缺畸型等。還需有獨到的眼光和判斷能力,為我所需,為我所用,物廢為寶。

講是容易,做到便難。好的樁材不是絕對,相反,劣材也不是一無是處。劣勢可轉化為優勢,發揮靈感就有好作品,見廣就會識多。韓先生懸崖山松《雲鶴仙骨》作品,相信很多人都見過。小編亦觀後有感:

1、與傳統懸崖式造型藝術有較大的背叛,不重視懸崖出土時的根、樹頭的雄偉牢固,顯得不夠優美,而且有些零落衰弱,勉強支撐感,總體樹徑面積比下懸部份瘦弱得多,給人們的第一印象「頂得往」嗎?「別忘記你的處境是掛在懸崖峭壁上的呵!狂風暴雨、雷電、過山風時刻干擾,知道嗎?」觀看的心情正在聯想……。

2、作品是一幅奮鬥圖,出土後以一個小角度急速垂直跌下一段距離,約占構圖的 1/2,繼而打了幾個不同角度的滾翻,跌跌撞撞地往左右上下方向趴走,似乎迷失方向。但最終走出艱難的困境。回頭觀看自己是懸掛在懸崖峭壁上,摩摩身上遺留的傷疤(枯乾),苦笑一下,繼續前進……。

3、小編也時常上山選取松樁,前往水土流失的「光頭山」。風化岩層形成的土壤,沒有植被。沒有高大的樹木,只有稀稀疏疏,歪歪斜斜的松樹在山溪的縫隙中生長。由於水土流失沖刷,生長姿勢東歪西倒,在植物的朝光作用下,跌到了又趴起來。當時取樁者認為,殘缺不全的樁材造就價值不高,不可取。能取到堂堂正正完整無缺的樁材為上品。(根頭幹枝比例恰當、齊全、完整無缺)

4、看了韓先生這棵懸崖松作品及想起上山取樁材的情況,一念忽回現實生活、工作的聯想。那個企業、那個單位以及個人,無不象《雲鶴仙骨》那樣艱苦奮鬥的創業經歷呢!單憑這一點,他的作品藝術魅力已經起到激發鬥志,使人奮發向上的現實作用。

偶看《中國嶺南盆景》畫冊中的一幅盆景圖照,也是山松懸崖作品,該作品對懸崖認識較淺,單純認為受地心吸力影響而形成的拋物線狀的下垂、跌落就是懸崖盆景。好比在空中劃一道弧線,即使樹種名貴,根頭幹枝托齊全,欠缺藝術內涵,還是失去懸崖盆景藝術造型的意義,(註:只是個人學述體法,別無它意)觀感與體會。

上述有關懸崖盆景的三側實例,一側榆樁,兩側松樁,各自同一型式造型,效果反差甚大,另人耳目一新。製作者所處的心態、環境、自我修養不同,所以構思因人而異,見仁見智,是很正常的。百花齊放,百家爭嗚的實例,無可非議。小編認為吳先生與韓先生上述各自的這一懸崖盆景,恰好形成反差對比:

1、普通樹種(榆) 高檔樹種(松)。

2、人工始初育胚構思為主 天然成分構思為主。

3、樹相力求完整無缺(靚仔樹)為主 殘缺不全,破舊枯乾,力求表現歷史遺韻為主。

4、藝術內涵以「力度」為主,表現出奍精蓄銳,能量爆發的抽象神韻 以歌頌生存鬥爭為主,體現歷史遺韻,絕境逢生的人生觀。

上述兩側都是用深厚的功底磨煉出來的,作品風格不同,正是反響出藝術的進步。之於例三,是懸崖式的初級階段,得其形。只能比擬利用地心吸引力來測試拋物線的存在。也是成功之作,因為此作品較早期,不能用現代的觀感來看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