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時、刻、更、鼓、點表示什麼時間?

@ 2017-10-14

古人的時、刻、更、鼓、點表示什麼時間?

時、刻、更、鼓、點是我國古代計時單位, 在不同時期用各自的方法代表相同的意思。

時:即時辰, 古代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 一天從子時開始, 即現在的23點到1時,

 

其後每二個小時為一個時辰, 按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類推。 顧炎武《日知錄》說:「自漢以下。 曆法漸密, 於是以一日分為十二時, 蓋不知始於何人, 而至今, 尊而不廢。 」

刻;古代用漏壺計時, 一晝夜分100刻, 一刻合現在14分24秒, 後來常用來指很短的時間, 如頃刻。 歷史文獻中說:「漏刻之作蓋肇於軒轅之日, 宣乎夏商之代。 」據《周禮》記載, 西周時已有專門掌管漏壺計時的官員——擎壺氏。 「百刻制」是我國最古老、使用時間最長的計時制。

更:古人將一夜分為五更, 從晚上7點開始起更, 一更約兩個小時, 三更相當於半夜11點至1點(相當於子時)。 五更是三點至五點。

 

鼓:中國古代建城都要設置鐘樓和鼓樓, 一般為東鐘西鼓, 報時打更。 夜間則擊鼓報更, 與打更同理。

點:古人把一更又分為五個點, 一點相當現在的24分鐘, 三更四點, 就是半夜12時36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