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幹線引進的是法國的技術,引進的法國高鐵技術速度在150公里時,日本在該技術上進行改良達到200-250公里時,這才掌握了自主技術。
某些人估計是看百度到的地攤文就以為高鐵技術是日本的實在可笑,最初的高鐵技術日本是引進歐洲國家的。日本也是先山寨別人在山寨的基礎上創新改良的。
1964年10月新幹線開通時,原JR東日本會長山之內秀郎,就曾評價道:新幹線的確很了不起,速度絕對是目前世界第一,車輛、線路、信號也都採用最新技術。然而,這些所謂的新技術基本上全屬歐洲人的原創。日本只是對歐洲原創技術改良後為我所用,真正屬於日本自己原創的技術,基本上沒有.....。
以上就是日本新幹線之父的原話。某些日本吹不服可以去跟山之內秀郎理論,前提是你有跟人家對等對話的資格_
中國屬於後進國家,技術上自然也是要先學習別人再在這個基礎上實現技術自主創新。所以引進了歐洲國家法國,德國,新加坡的技術,日本的也引進了。
中國引進的有幾種型號
CRH1 加拿大龐巴迪
CRH2 日本新幹線E2-1000
CRH3 德國西門子ICE3
CRH5 法國阿爾斯通SM3
CRH380AL 日本新幹線E2-1000(車頭作了改進)
CRH380BL 德國西門子ICE3
引進的技術速度都不高,在200公里時左右,包括日本的,在合同中寫明:高鐵的時速在200公里以下時,智慧財產權屬於日本;時速在200-250公里時,產權屬於雙方共有;時速超過250時,產權屬於中國。
知道為什麼嗎?因為引進的技術速度只有200公里時的,而達到200-250公里時速的表明中國在原有技術上實現了改良掌握了部分自主技術,超過250公里時表面中國完全掌握自主高鐵技術,智慧財產權屬於中國。
另外根據貿易規則一國要出口高精尖產品需要本身擁有完全智慧財產權,否則不能出口,涉及專利的產品出口是要鬧官司的。而中國出口的高鐵技術大部分屬於中國
說完上面的就說說為什麼日本的車沒有中國的穩定吧,連個硬幣都立不起來
這裡提下線路水平的指標(不是唯一指標,只是兩個比較重要的指標)
1、線間距:及雙線鐵路中左右兩條軌道中心線的距離。在其他條件不變時,線間距越大,會車時產生的影響就越小,因此能接受更高的速度;
2、
最小曲線半徑
:簡單點可以稱作「轉彎半徑」。半徑越大,彎道越平緩,也越能接受更高的速度。
京滬、京廣、滬杭、寧杭等標準350線路的標準如下:
線間距5.0米
最小曲線半徑R=7000米
而日本的,東海道新幹線線間距4.2米,其他各新幹線(不含迷你新幹線)4.3米;
R=4000米
這個標准在我國,連250都達不到(250的標準是線間距4.6米,R=5500米)
日本新幹線用這麼低的標準去沖擊250以上公里時是非常不穩定的,在列車轉向架技術上日本也落後中國,這導致日本新幹線各節之間不同調,擺得厲害
而中國有世界上最複雜多變的地形,世界上幾乎所有地形在中國有能找到,而中國高鐵在經過這些地段的難題都被中國一一攻破,改良,在穩定性上自然超過日本新幹線許多。
中國高鐵可以適應大部分國家的地形要求,運行同樣比日本歐洲國家的高鐵更加穩定可靠,掌握大部分自主技術不需要交專利費讓中國高鐵價格也足夠便宜擁有巨大的優勢。各種綜合就是中國高鐵出口一次又一次擊敗對手包括日本的原因,當然立個硬幣也不在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