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來歷
根據史籍的記載, 「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中。 到魏晉時, 有「諭尚書鎮牛淆, 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 直到唐朝初年, 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
《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 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 至明清時, 成為我國主要的民俗節日。
根據我國的曆法, 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 為秋季的第二個月, 稱「仲秋」, 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 所以稱「中秋」。 中秋節在八月十五, 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中秋節的主要活動是圍繞「月」進行的, 又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 象徵團圓, 又叫「團圓節」。 在唐朝, 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
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 《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 民間以月餅相送, 取團圓之意」。 《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 其餅必圓, 分瓜必牙錯, 瓣刻如蓮花。 ……其有婦歸寧者, 是日必返夫家, 曰團圓節也」。
中秋晚上, 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
即烙一種標誌團圓、相似月餅的小餅子, 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 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畫。 祭月之後, 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 每人一塊, 表明百口團圓。 中秋節的傳說傳說之一—嫦娥奔月
相傳, 遠古時分天上有十日一起呈現, 曬得莊稼枯死, 生靈塗炭, 一個名叫後羿的英豪, 力大無窮, 他憐惜遭受痛苦的大眾, 登上昆侖山頂, 運足神力, 擺開神弓, 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 並嚴令最終一個太陽準時起落, 為民造福。
後羿因而遭到大眾的敬重和敬愛, 後羿娶了個美麗仁慈的妻子, 名叫嫦娥。 後羿除傳藝打獵外, 整天和妻子在一起, 人們都仰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景仰前來投師學藝,
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 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 偶遇由此通過的王母娘娘, 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 聽說, 服下此藥, 能立刻升天成仙。 但是, 後羿捨不得撇下妻子, 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收藏。 嫦娥將藥藏進梳粧檯的百寶匣裡, 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 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後, 後羿率眾徒外出打獵, 心懷鬼胎的蓬蒙偽裝患病, 留了下來。 待後羿率世人走後不久, 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 威脅嫦娥交出不死藥。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 危殆之時她抓住時機, 回身翻開百寶匣, 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藥, 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 向天上飛去。 因為嫦娥牽掛著老公,
便飛落到離人世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 後羿回到家, 侍女們哭訴了白日發作的事。 後羿既驚又怒, 抽劍去殺惡徒, 蓬蒙早逃走了, 後羿氣得捶胸頓足, 痛不欲生, 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姓名, 這時他驚訝地發現, 今天的月亮分外潔白亮堂, 並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 他拚命朝月亮追去, 但是他追三步, 月亮退三步, 他退三步, 月亮進三步, 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後羿百般無奈, 又懷念妻子, 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裡, 擺上香案, 放上她平常最愛吃的蜜食鮮果, 遙祭在月宮裡眷戀著自己的嫦娥。 大眾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音訊後, 紛繁在月下擺設香案, 向仁慈的嫦娥請求吉利安全。
從此, 中秋節拜月的習俗在民間傳開了。
傳說之二—吳剛折桂
關於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成長茂盛, 有五百多丈高, 下邊有一個人常在採伐它, 可是每次砍下去之後, 被砍的當地又立即合攏了。 幾千年來, 就這樣隨砍隨合, 這棵桂樹永久也不能被砍光。 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 是漢朝西河人, 曾跟隨仙人修道, 到了天界, 可是他犯了過錯, 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 日日做這種徒勞無益的苦差使, 以示懲辦。 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 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傳說之三—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 其時, 華夏廣大人民不勝忍耐元朝控制階級的嚴酷控制, 紛繁起義抗元。 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氣預備起義。
但朝庭官兵搜尋的非常緊密, 傳遞音訊非常困難。 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謀, 指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邊, 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師中, 告訴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呼應。 到了起義的那天, 各路義師一齊呼應, 起義師如星火燎原。
很快, 徐達就攻下元大都, 起義成功了。 音訊傳來, 朱元璋高興得急速傳下口諭, 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 讓整體將士與民同樂, 並將當年起兵時以隱秘傳遞資訊的「月餅」, 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 爾後, 「月餅」製造越發精細, 種類更多, 大者如圓盤, 成為奉送的佳品。 今後中秋節吃月餅的風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傳說之四—玉兔搗藥
月亮中有一隻兔子, 渾身潔白如玉, 所以人們稱為「玉兔」.聽說玉兔跪地搗藥,製成蛤蟆丸,常人若服用蛤蟆丸,便可長生不老。
關於玉兔的來歷,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古時候有3位神仙,化身為3個可憐的白叟,向狐狸、山公及兔子乞食。狐狸及山公都不情願拿出自己的食物接濟他們,但兔子沒有食物,它卻通知白叟說:「你們餓了,就來吃我吧。」說完,縱身跳入烈火之中。3位神仙深為感動,於是把兔子的魂靈送到了廣寒宮,便成了玉兔。後來,玉兔就在廣寒宮裡和嫦娥相伴,並為大眾搗制長生不老藥。
還有一說,在很久以前,有一對修行千年得道成仙的兔子,它們有4個心愛的女兒,個個生得純白機靈。
有一天,玉皇大帝召見雄兔,它踏著祥雲飛到天宮。當它進入南天門時,突然看到太白金星帶領天兵天將押著嫦娥從身邊走去。嫦娥無辜受罪,雄兔深表同情。他想,嫦娥一個人關在月宮裡,必定十分孤寂哀痛,要是有人陪同她就好了,於是想到自己的4個女兒,它當即飛奔回家。
雄兔回到家中,把嫦娥的不幸遭遇通知雌兔,並說想送一個女兒陪同嫦娥。雌兔捨不得寶貝女兒,女兒也捨不得脫離爸爸媽媽,一個個淚如泉湧。雄兔苦口婆心地說:「如果我被孤單地關起來,你們情願陪同我嗎?嫦娥為了挽救大眾,遭到連累,我們能忍心她終年孤寂孤單嗎?孩子們,我們可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女兒們理解了父親的心,都表明情願去。雄兔和雌兔商議,就讓最小的女兒送去到月宮陪同嫦娥去了!
道教拜月方式
在古代道教很多宮觀或各地百姓人家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桃子、葡萄等供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狀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或者排位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中秋節的地方習俗賞月: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每逢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牌樓上紮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製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樓臺,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臺亭閣上賞月,並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
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鬥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吃月餅:
我國城鄉群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
月餅最初是在家庭製作的,清袁枚在《隋園食單》中就記載有月餅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專門製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製作越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在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人們的心願,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絡感情。
我國地緣廣大,人口眾多,習俗各異,中秋節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並帶有濃厚的當地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甯,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龍岩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心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老一輩食用,意思是隱秘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於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消息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宅院裡、陽臺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捲菸旋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人都習氣以芋頭來祭拜先人。這當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樹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嚴酷的統治。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後,大眾慘遭殘殺。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後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拜先人,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中秋夜燒塔在一些當地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占塔高的1/4,然後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焚燒焚燒,燃料有木、竹、穀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民間還有賽燒塔規例,誰把瓦塔燒得全座紅透則勝,不及的或在焚燒進程倒塌的則負,勝的由主持人發給彩旗、獎金或獎品。據傳燒塔也是元朝末年,漢族公民抵擋殘酷統治者,於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的由來。
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後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後採摘,用糖及酸梅醃制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好菜。南京人百口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遊街市稱「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築朝月樓,皆招供賞月,而以遊玩月橋者為最。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隨同登望月樓、遊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玩月橋」在夫子廟秦淮河南,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這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回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明亡後,逐漸式微,後人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長板橋,即原先的玩月橋。近年來,南京夫子廟已從頭修葺,康復明清年間的一些亭閣,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節時,就可結隨同來領會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鬥香。香鬥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鬥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紮的魁星及五顏六色旗幟。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的黃昏,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後,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節,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於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用具。夜間則表裡都點上燈燭。績溪中秋兒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紮成髮辮狀,浸濕後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宣布巨響並有遊火龍的習俗。火龍是以稱草紮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游遍各村後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當地也點桔燈,懸於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蜜柚上插滿香,沿街搖動,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
所以人們稱為「玉兔」.聽說玉兔跪地搗藥,製成蛤蟆丸,常人若服用蛤蟆丸,便可長生不老。
關於玉兔的來歷,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古時候有3位神仙,化身為3個可憐的白叟,向狐狸、山公及兔子乞食。狐狸及山公都不情願拿出自己的食物接濟他們,但兔子沒有食物,它卻通知白叟說:「你們餓了,就來吃我吧。」說完,縱身跳入烈火之中。3位神仙深為感動,於是把兔子的魂靈送到了廣寒宮,便成了玉兔。後來,玉兔就在廣寒宮裡和嫦娥相伴,並為大眾搗制長生不老藥。
還有一說,在很久以前,有一對修行千年得道成仙的兔子,它們有4個心愛的女兒,個個生得純白機靈。
有一天,玉皇大帝召見雄兔,它踏著祥雲飛到天宮。當它進入南天門時,突然看到太白金星帶領天兵天將押著嫦娥從身邊走去。嫦娥無辜受罪,雄兔深表同情。他想,嫦娥一個人關在月宮裡,必定十分孤寂哀痛,要是有人陪同她就好了,於是想到自己的4個女兒,它當即飛奔回家。
雄兔回到家中,把嫦娥的不幸遭遇通知雌兔,並說想送一個女兒陪同嫦娥。雌兔捨不得寶貝女兒,女兒也捨不得脫離爸爸媽媽,一個個淚如泉湧。雄兔苦口婆心地說:「如果我被孤單地關起來,你們情願陪同我嗎?嫦娥為了挽救大眾,遭到連累,我們能忍心她終年孤寂孤單嗎?孩子們,我們可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女兒們理解了父親的心,都表明情願去。雄兔和雌兔商議,就讓最小的女兒送去到月宮陪同嫦娥去了!
道教拜月方式
在古代道教很多宮觀或各地百姓人家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桃子、葡萄等供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狀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或者排位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中秋節的地方習俗賞月: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每逢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牌樓上紮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製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樓臺,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臺亭閣上賞月,並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
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鬥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吃月餅:
我國城鄉群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
月餅最初是在家庭製作的,清袁枚在《隋園食單》中就記載有月餅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專門製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製作越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在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人們的心願,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絡感情。
我國地緣廣大,人口眾多,習俗各異,中秋節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並帶有濃厚的當地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甯,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龍岩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心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老一輩食用,意思是隱秘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於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消息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宅院裡、陽臺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捲菸旋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人都習氣以芋頭來祭拜先人。這當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樹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嚴酷的統治。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後,大眾慘遭殘殺。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後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拜先人,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中秋夜燒塔在一些當地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占塔高的1/4,然後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焚燒焚燒,燃料有木、竹、穀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民間還有賽燒塔規例,誰把瓦塔燒得全座紅透則勝,不及的或在焚燒進程倒塌的則負,勝的由主持人發給彩旗、獎金或獎品。據傳燒塔也是元朝末年,漢族公民抵擋殘酷統治者,於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的由來。
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後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後採摘,用糖及酸梅醃制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好菜。南京人百口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遊街市稱「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築朝月樓,皆招供賞月,而以遊玩月橋者為最。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隨同登望月樓、遊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玩月橋」在夫子廟秦淮河南,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這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回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明亡後,逐漸式微,後人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長板橋,即原先的玩月橋。近年來,南京夫子廟已從頭修葺,康復明清年間的一些亭閣,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節時,就可結隨同來領會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鬥香。香鬥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鬥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紮的魁星及五顏六色旗幟。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的黃昏,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後,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節,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於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用具。夜間則表裡都點上燈燭。績溪中秋兒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紮成髮辮狀,浸濕後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宣布巨響並有遊火龍的習俗。火龍是以稱草紮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游遍各村後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當地也點桔燈,懸於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蜜柚上插滿香,沿街搖動,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