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去洗澡!」
兒子:「不,我不要洗澡!」
媽媽:「換衣服!」
兒子:「我不要換衣服!」
媽媽生氣大吼:「你到底做不做?」
兒子撅著嘴,只好慢吞吞地服從。
家裡只要有2歲以上的孩子,這樣的情形大家都不陌生,有多少家庭總是到「吼」的份上,孩子才聽?
下面的方法可能已經不算新鮮,但有時候面對孩子的執拗,大人有時還是會腦袋抽筋,啥也沒想到只有破口而出的大吼。
詹姆斯是一個5歲小男孩湯姆的爸爸,居住在美國東部的小城鎮,他在國際育兒交流會上的分享得到了無數的掌聲。他活潑而富有耐心,是個鄰居們眼裡的好爸爸。
一天晚飯後,詹姆斯的妻子安妮端出了蘋果,插上一片給小湯姆吃。
小湯姆這時捂著嘴抗議:「我有不吃蘋果的權利!你侵犯了我的選擇權。」小傢伙最近在學校學習人權了,真頭疼。
一連幾天,小湯姆都為了捍衛自己的權利拒絕吃媽媽遞來的水果。
媽媽有點氣惱,吃水果身體好,但又不知道如何應付這個倔強的孩子。
這時詹姆斯剝了一根香蕉、洗了一些葡萄、削了一個梨,還剝了一個獼猴桃,切好後端到小湯姆和妻子面前。
詹姆斯跟小湯姆說:「我們的小湯姆當然有權利呀,我和你媽媽都很贊同。那麼你現在有權利選擇吃蘋果、吃香蕉、吃葡萄還是吃梨?或者一塊蘋果、一個葡萄這樣組合著吃?」
皺眉撅嘴的小湯姆聽到爸爸的話眉開眼笑,一邊用叉子插著蘋果香蕉一邊說:「我的權利我做主,不要媽媽管!」
又有一天,詹姆斯和妻子要趕著出門辦事,臨時要把小湯姆帶到鄰居瑪麗家。
但小湯姆怎麼也不肯換衣服。
詹姆斯親了親小湯姆,問:「親愛的,我理解你換衣服很麻煩,但你應該不希望自己像個小臟貓似的出現在露絲妹妹(湯姆的「小情人」,鄰居瑪麗的孫女)面前。你今天想穿藍色的還是紅色的?或者想穿有機器人圖案的還是小袋鼠圖案的?」
「我喜歡小袋鼠……」
「太好了,我非常喜歡你穿小袋鼠圖案衣服的樣子,看起來活潑風趣。」
「好,我要穿小袋鼠圖案的。」小湯姆興高采烈地穿起了衣服。
持續了半小時的拉鋸戰,一下子被爸爸的小技巧化解了。不僅解決了沖突,還保證了孩子和大人一天的美好心情。
我們假想一下,如果詹姆斯不懂得這樣的技巧,安妮和小湯姆硬碰硬的後果是什麼?
孩子不高興、大人氣惱,甚至因此指責打罵孩子讓孩子服從,孩子繼而委屈、生氣,或倔強跟大人做對,接著大人更加憤怒……親子關系陷入死循環,最後很可能的結果是,孩子在大人的強勢下屈服,最終影響親子關系。
並且,更讓人遺憾的是,大人的強勢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每一天每一次都要經歷孩子的反抗被大人的強勢制服孩子更大的反抗大人更嚴厲的制服的過程,這不是一個健康家庭該有的處理沖突的情形。
詹姆斯的這種方法還有個非常專業的名詞,叫非暴力溝通,當然上面介紹的只是非暴力溝通中用於家庭教育其中的一個小方法。
這個技巧的本質是,尊重、不否定孩子, 先採取認同孩子的想法和做法,消除孩子的心理抗拒,然後在可控的范圍內讓孩子自己做主
,做出選擇(這個選擇最好包含孩子願意做的、大人也允許發生的某個選項),而不是盲目地強行讓孩子按照大人的想法行事,從而化解了親子間的沖突。
這種方法還可以用於其他更多的方面,大家可以照套,比如:
——洗澡有點麻煩,我完全贊同,但洗澡才能保證身體健康。你希望在洗澡時玩小浮船還是打水槍?(孩子平時喜歡打水槍)
——我贊同睡覺會少了一些樂趣,但睡覺是必須的。你希望躺床上聽媽媽講故事睡 or 聽爸爸講故事?(孩子平時喜歡爸爸講故事)
不收拾玩具
——我贊同收拾玩具有點無趣,但保持整潔會讓我們覺得更舒適。你希望收拾完吃冰淇淋 or 蕩鞦韆?(孩子平時喜歡蕩鞦韆)
——電視節目太精彩了,我也很喜歡,但看久了傷眼睛。你希望關掉電視後玩捉迷藏游戲還是外出玩耍?(孩子平時喜歡捉迷藏)
當然上面的方法只是提供了一個思路和基本原理,因為每個孩子的個性和智力不同,需要大人與孩子鬥智斗勇的過程中慢慢摸索出最適合你們自己的方法並且時常變更升級。
但是尊重和非暴力,始終是親子溝通的基本原則。
今天的分享到這裡就結束了,感謝您的支持,如果覺得我們不錯;請關注、點贊、收藏我們專頁【媽咪想知道的事】,分享給更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