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藍海長青智庫
來源:頭條軍事、軍工產業動向
殲-20曝光以前,國內對四代機的猜想層不不窮,各種不負責任的虛假內容充斥網絡。
繼連翻炒做殲-20之後,西方媒體近日又把焦點對準中國一款並不存在的神秘新型戰機--"殲-18"垂直起降戰鬥機。
似乎想把"中國新型戰鬥機熱"推向另一個高潮,足以燒死各路軍事媒體的神經。
最先爆料的是日本《朝日新聞》,該報在去年初聲稱中國首架垂直起降戰機"殲-18"已經研製成功,日前在內蒙古某秘密軍事基地順利試飛。
隨後,媒體又翻出了國內論壇的一條假新聞,據稱來自美國《防務新聞周刊》網絡版,該假新聞最早給"殲-18"冠名"紅鷹"。
殲-20曝光以前,國內對四代機的猜想層不不窮,各種不負責任的虛假內容充斥網絡。
"殲-18垂直起降戰機"只是其中不太高明的一個。
"殲-18首飛"無疑於一個驚天消息,在沒有任何跡象,沒有任何可能性的前提下突然出現,比殲-20的現身更加令專業人士瞠目。
不過,日本人最先爆料的"殲-18首飛"卻充斥著荒謬的笑料。 荒謬之一:"殲-18首飛"居然在內蒙古
了解常識的人都知道,戰鬥機第一次試飛只可能在生產廠家所在地進行。
近期亮相的殲-20和殲-15都遵循著這個鐵定原則。
中國幾個主要的戰機研製基地,包括四川成都、遼寧瀋陽和陝西西安。
內蒙古可能有軍方的訓練基地和試驗基地,但絕對不是首次試飛的好地方。 荒謬之二:"殲-18"的性能好過了頭
眾所周知,中國在發動機技術仍處於不太成熟的階段。
殲-10和殲-20發動機仍需要繼續提高可靠性,而"殲-18"卻大躍進般用上了可垂直起降的"大推力矢量發動機"。
而且,"殲-18"如同神話一般,直接跳過了中國仍存在的諸多技術難關,不僅可垂直起降,還用上了相控陣雷達,具有隱身性能和超機動性,幾乎是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全能戰鬥機了。
最兇悍的一點,則是作戰半徑居然達2000公里,視垂直起降戰機傳統的"短腿"弱項如無物。
可見,"殲-18"的存在像其性能一樣,更像是個三流小說家作品的科幻內容。 荒謬之三:"雷射相控陣雷達"是什麼?
各路風傳"殲-18"消息的媒體,都把"雷射相控陣雷達"放在描述"殲-18"性能的第一項。
但這款神秘裝置,卻在真正的軍事論壇內成為一個流行笑話。
相控陣雷達是新型隱身戰鬥機的標誌性裝備,但雷射雷達卻是探測雲層的氣象工具,兩者可說是驢唇不對馬嘴。
強行嫁接出來的"雷射相控陣雷達",很可能是某個入門級軍迷的幻想作品,也可能是日本記者胡亂想像出來的東西。
更何況,已經上鏡的殲-20都無法了解其設備配置和性能,光靠口頭風傳、毫無真實證據的"殲-18"為何被披露了這麼多性能指標?結論只可能是造假。 荒謬之四:假新聞居然誕生於2008年
其實,日本《朝日新聞》的爆料並非什麼創新,而是源自2008年國內論壇據稱轉載美國《防務新聞周刊》網站的一條帖文。
該帖聲稱中國首架四代半戰機"殲-18"在北京首飛。
國內各論壇對此進行了多次轉載,但內容荒誕不堪,甚至稱試飛員是"李中華",美國還用F-22與"殲-18"模擬對抗,結果大敗。
這條論壇帖子雖然轉載很多,但當時並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國內軍事愛好者對此嗤之以鼻。
所謂來自美國《防務新聞》的消息,基本也屬於捏造,該網站並無此內容。
然而今年日本媒體重新包裝後,"殲-18"搖身一變成為"垂直起降戰機",這條在國內打造的假新聞再次煥發了活力。
現當前,中國"戰鬥機熱"成為國內外媒體的盛宴,有些找不到第一手素材和消息的媒體,打破頭想擠進這個盛宴,造假和傳謠自然成為不擇手段的結果。 回復關鍵字,獲取相關主題精選文章 關鍵字: 名家言論 | 政策法規 | 產業快訊 | 無人機 | 人工智慧 | 王鳳嶺專欄 | 新材料 | 科技前沿應用 | 3D列印 | 創新科技 | 人才教育 其他主題文章陸續整理中,敬請期待······
藍海長青系列自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