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依戀
追根究柢,依戀究竟是什麼呢?依戀養成的原因是什麼,又具有何種作用與意義呢?此外,若是某種養育方式只能培養出缺乏依戀聯繫的逃避型依戀者,這種養育方式意味著什麼,又會有怎麼樣的影響?
任何人都親身體驗過所謂的「依戀」,而重新「發現」此現象,並且明確賦予心理學及生物學意義的,是英國精神科醫生約翰,鮑比(John Bowlby)。
在約翰,鮑比的研究之前,學界普遍認為
隨著研究進行,鮑比也發現母親的擁抱等肢體接觸及伴隨而來的情感連結,對孩子的成長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透過動物實驗也可證明這一點。
其中最知名的,堪稱心理學家哈里.哈洛(Harry Harlow)對恆河猴與獼猴進行的實驗。
原本幼猴一旦離開母猴就會停止成長而死去,無論餵多少牛奶也長不大。但是,只要花點心思改變哺育的方式,幼猴還是能順利成長。實驗採用可以抱住幼猴的母猴玩偶。哈里.哈洛準備了一個裝有哺乳瓶的鐵絲玩偶(鐵絲媽媽),以及一個沒有哺乳瓶,但用觸感柔軟的布包起來的玩偶(布媽媽),調查幼猴與哪一個玩偶相處最久。結果發現幼猴喜歡和布媽媽待在一起。簡單來說,一個能倚賴、溫柔環抱自己的存在,對幼猴而言的重要性不遜於母乳。
話雖如此,即使能夠生存下去,沒有母親養育的幼猴還是具有重大的缺陷。牠們往往表現出強烈的焦慮,也無法加入其他夥伴的玩耍行列,難以社會化。即使融入了群體,還是抱有始終無法克服的難題──與異性建立關係以及育兒。即使到了青年期,沒有母親養育的幼猴也無法順利與異性結合,更無法順利養育後代。
以上情形絕非只發生在幼猴身上,對人類也一樣適用。
過去,育幼院收容的孤兒夭折率高達九成。後來人們透過研究瞭解肢體接觸的重要性,開始留意這點,此後,育幼院孤兒的死亡率才大幅下降。話雖如此,採取的對策其實很粗糙,只是由育幼院工作人員在一定時間內輪流觸碰嬰兒的身體。事實上,光是這麼做就能大大提高存活率。
但是,沒有母親養育的孩子即使生存下來,在成長與發展上還是會遇到重大的障礙。他們的成長過程往往並不順利,尋覓配偶與育兒時也常面臨嚴重的問題。
以人類的情況來說,即使在嚴苛的環境中成長,也有可能突破困境,這點與猴子是不一樣的。高度智慧與適應能力,是發展出社會支援機制的人類獨有的強項。
但是,幸運的例子只是少數。只增加肢體接觸顯然不夠。那麼,究竟缺少了什麼呢?有母親關愛的孩子,與沒有母愛灌溉的孩子之間,差異又從何而來?
約翰.鮑比的研究證明那不單只是肢體接觸或照顧的問題,更證實背後還有名為「依戀」的生物學現象存在。
今天的問題是,那些母親健在,也好好受到照顧成長的孩子,卻和只有玩偶母親陪伴成長的幼猴發生類似的問題。事實上,這就是逃避型依戀的問題。明明妥善養育成人了,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呢?
依戀與肢體接觸的不同
在只有鐵絲媽媽的幼猴及沒有母親的孩子身上發生的悲劇,並非僅是肢體接觸不足所引起,而是沒有培養足夠依戀的緣故。擁抱、給予營養、細心照顧,光有這些還是無法順利養成依戀。這與依戀一項不可或缺的要素有關。
單純的肢體接觸與依戀之間最大的差異,在於對象的選擇性。也就是說,並非誰來擁抱或撫摸都可以,非依戀對象的擁抱或撫摸,無法保證一定能帶來安心感。
所謂依戀對象的選擇性,指的是依戀只屬於與特定人物之間的特定連結。想要產生穩定的依戀,光靠與母親的肢體接觸並不充分。就算是親生母親,如果沒有一直在孩子身邊照料養育,還是無法產生依戀。
這種依戀並非隨時隨地都能養成。從誕生到一歲半,最多到兩歲為止,這段期間是依戀產生的期限。在這之間如果沒有出現盡心盡力照顧自己的特定養育對象,孩子就不會產生該有的依戀。
如果在這時期沒有形成依戀,孩子不但與養育者之間無法培養安定的依戀關係,往後無論要和任何人培養安定的依戀,都將相當困難。
約翰.鮑比認為依戀是為了孩子的生存,進化而成的機制,正因為有這種機制,嬰兒會依賴特定的養育者,養育者也會持續照顧、養育嬰兒。事實上,根據猴子的研究,在幼猴成長前,母猴會寸步不離地將孩子帶在身邊。只要一離開母親,幼猴便會激烈哭嚎,尋找母親。我們可以輕易聯想到,這是為了保護孩子不受外敵侵害,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這樣的機制不可或缺。
隨著幼猴日漸成長,離開母猴的時間與距離也會增加,但母猴絕對不會像人類一樣,將孩子長時間交給他人照顧。已經透過動物實驗證明,孩子一離開母親就會產生影響大腦發展的強烈壓力。調查剛出生時只依離開過母親幾個小時的幼獸成長後的大腦狀況,可以發現受體的數量與神經纖維的走向有明顯不同。實際上這樣的孩子身上,往往也會出現對壓力過度敏感的傾向。
一般來說,孩子會隨著成長漸漸離開母親。說來諷刺,與母親間的依戀愈穩定的孩子性情愈活潑,喜歡冒險與探索外界,擅長與人交流。這是因為,對依戀對象的信賴感與安全感形成孩子積極向外活動的後盾。這種後盾的功能稱為「安全堡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