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許多人結婚時是嫁給愛情,大部分家庭有孩子以後都矛盾大爆發,總有一萬次想離婚和幾千次想砍死對方的時候,朋友圈別人家老公別人家爸爸怎麼那樣,你怎麼這樣啊!
忍忍吧——誰願意將就?太委屈!
不忍——大家都是文明人,有什麼問題不能用兩塊板磚解決?
我這也是幾年前寫的,經驗之談,試試唄,不要錢。
臉紅心跳的愛情期限只有幾個月,改變才是宇宙法則。人生若只如初見,就像甄嬛梅園初見四郎,逆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等到少女熬成媽,王子變成摳腳大叔,工作變了,收入變了,公婆父母全摻和進來了,周圍的一切都變了,歲月車輪從我們臉上心中壓過。殘酷的事實是,我們都變了。
也許愛情剛剛降臨的時候確實能讓人做出超出自己能力和意願的舉動,當驚天動地回到細水長流的家庭瑣碎,與其抱怨,不如接受現實。就像這個土豆番茄漫畫,土豆變成了薯條,番茄變成了番茄醬,更加如膠似漆了。
趙薇說「我甚至是一個對婚姻不抱希望的人,我並不是一個對婚姻抱著很大希望才走進婚姻的人。當然我首先要做好自己,我的準則就是不給我的另外一半,不給我婚姻的拍檔增加負擔,我要保持自己的獨立人格和獨立生活,對我來說我們是夥伴、是朋友。」
大部分人在走入婚姻都有電影或者童話般的期待,期待對方兼具救生圈、提款機、如父如兄的大叔、24x7的情感熱線的各項功能。
如果永遠都是在計算你給我的有多少的愛,值不值得我的付出,難免不計較不失望。
世界這麼大,時間這麼少,我們實在沒有時間浪費在期待別人,期待婚姻解決我們自己的痛苦,唯有自己為自己負責。
神奇的是,婚姻和家庭就像繩子把所有的家庭成員連在一起,我們自己發生一些正向積極的改變,其他人也會被牽引著改變。
怨婦眼中的對方,
可能是那個下班回家一句話不說,微信卻和別人聊得火熱的人;
可能是那個婆媳相爭從來不會為媳婦說話的人;
可能是那個忘記節日紀念日從不準備禮物的人。
可是這些並不是他的全部,他擁有的遠遠不止這些。
我們把80%的精力,盯著20%不順眼的事情,死死咬住不肯放過,而不去看他另外的80%。我們總是在要求對方看見自己的好,我們可曾看見對方好的部分呢?
當我們看見真實完整的對方,也許就會理解他的疲憊和為難,覺得那20%不那麼刺眼了。
有本書《愛的五種語言》,為什麼是愛的五種語言而不是愛的一種語言?那是告訴我們每個人表達愛的方式是不同的,也許遠遠不止五種。
也許不是沒有愛了,而是愛的語言不同,變成了雞同鴨講。例如你覺得最能表達愛的節日禮物和驚喜並不是他的愛的語言。
我們更要試著去看見對方,聽懂他的語言,看見他的愛,接著就能真正的理解對方。一個家庭的幸福感主要取決於女人,如果女人能夠看見理解另一半,對方感受到了也會慢慢學會理解看見女人。
永遠不要嘗試用抱怨、指責和無休止提要求來試圖讓對方改變,「看看別人家的老公,別人的孩子爸爸,再看看你……」
這種期待對方因為愧疚而醒悟而改變的辦法基本沒用,愧疚感是人類最不願意承認的情感,誰也不願意接受有人站在道德制高點的審判。
就像網傳李亞鵬給王菲離婚前的信,合情合理的說「愛情和婚姻是不同的,如果我們在談戀愛,你不愛我了,便是離開的理由,可婚姻還包含著你的父親,我的母親,童童和嫣兒,而不僅僅是你的個人感受」。
我猜王菲看了只能更堅定的離婚,嘆息李亞鵬完全不理解她,否定她的感覺,實在沒法交流。
多數人一旦婚姻有什麼問題就會歸咎於選擇的時候沒有選對一個「合適」的人。合適是一個非常相對的概念,沒有各個方面都「合適」的人。不管選了誰,日子長了,都會有些不「合適」在不同方面暴露出來。
現在朋友圈熱傳的很多文章似乎都在教我們怎麼選擇去找到一個「合適」的人,就像電影一樣,經過重重風波磨難Mr Right和Mrs Right 終於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然後電影結束了。而我們的婚姻生活在電影結束的時候才真正的開始。
選擇固然重要,如何經營和維繫更重要,不然就像蕭伯納說的「想結婚的就結婚吧,想單身的就單身吧,反正到最後你們都會後悔的。」
不是說死不離婚,而是獨立的先活好自己,當自己都過的不開心總是怨得到的不夠多的時候,也沒有能力去愛別人。當自己足夠強大,有足夠的幸福感和愛,就能夠更好的看見對方,理解對方,愛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