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私校退場轉型議題,政府的決心與魄力在哪?

@ 2017-09-20

作者: 

黃偉翔

圖片來源:天下資料,鍾士為攝。

隨著教育擴張,幾十年來台灣高教有不少私校,撐起了教育市場,也撐起台灣人的受教機會。可是近幾年,社會開始意識到少子化浪潮的嚴重性,台灣高教卻早已進入寒冬,而過陣子,高中職的寒冬也即將來臨,私校成了眾矢之的。

我想對大人們拋出一個質疑:「學生們在這寒冬過程中,究竟受到了什麼樣的教育?」不論政府拋出什麼政策、計畫與補助,或如何處理私校退場,最終要思考的就是學生。

我曾在升科大補習班服務多年,看到不少學生考上私立學校後,平時必須打工,雖然四年後換到了一張畢業證書,但也背了沈重的學貸,更不用說所學是否有增加職場競爭力還是疑問。希望各利益關係人摸著良心,捫心自問一下:辦學的目的究竟是為了讓學校存活,還是讓學生受教育?

▍有誰考慮到技職孩子的需求?

根據筆者掌握的消息,目前待退場觀察名單以私立科大居多。我認為這背後要思考的問題本質是,「這樣做對技職孩子們公平嗎?」

只要提到技職,我們常聽到的輿論抱怨是:技職生經費少、社會關注度少,但隨著這波高教寒冬的來臨,加上高職生升學以私立科大居多,公私立比約為2:8,平均家庭社經地位較低的技職生,辛苦考上科大後,卻無法得到夠多的資源,甚至有可能踩到退場地雷學校。這多麽不公平?

以最近的台灣觀光學院為例子,因為招生不佳,128名新生還沒開學就面臨「被轉學」。該校地理位置對招生不利,可以理解,但令人不滿的是:招生不佳卻是早已知道的事,事實上,台灣觀光學院董事會今年1月就做出停招決議,但隔了一週卻又向教育部要求再給一次「拚招生」的機會,而教育部也同意了。

站在台灣觀光學院立場,可以理解的是,技專的獨招管道相對於其他招生管道來得晚,所以很容易面臨「近開學日才確定招不到學生」的問題;但背後該問的是:為何這些技專校院,只能把招生希望壓在獨招?這樣「撿剩的」,真的是獨招招生的原始初衷?

另一個例子若為真,就真的太誇張了!和春技術學院被控訴冒用人頭衝高註冊率,以避免「被退場」。教育部多次到校抽查,不只發現教學品質異常狀況,教室空無一人時,校方也以各種理由解釋,目前交由司法調查,很快就會水落石出。

這些例子說明了,部分學校不顧國家資源與學生受教權,透過各種「異想天開」手段掩蓋病灶,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努力做媒體行銷騙人來讀。而這最終受害的是學生,以及台灣的未來競爭力。

▍請政府正視退場轉型議題  

根據推估,大一新生將從105學年度約25萬人,一路跌至117學年度的15萬人,僅剩目前的6成。

很多人都轉述當年教育部長吳思華說的,「大學應該減少50所」。不論台灣到底該減少幾所大學,都能在近幾年高教變革中觀察到,要退場掉任何一所,都不容易。到目前也只有高鳳數位內容學院、永達技術學院停辦,後續相關爭議至今仍不時出現在新聞版面。

總統蔡英文先前的《十年政綱》,在教育的主張就是高等教育公共化、公立大學優先招收在地高中職、積極處理私校轉型與退場、推動國際學術交流、協助大學擴大推廣回流教育。其中,高等教育公共化部分,更立下逐步調整公私立學生比例、最終達到公立校院學生過半的目標。

私校退場是很雜的難題,但最怕「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目前可以關注的,是《私立大專校院轉型及退場條例草案》還躺在行政院,等待列入立法院這會期優先法案。9月底新會期即將開始,讓我們一起睜大眼睛,看看是否有實質進展,否則,我們下一代的競爭力,就要空轉於各種利益盤算中。大家是否一起沈船?就看政府的決心與魄力了。

(作者深耕技職議題,讓技職不再是被遺忘的場域。 希望每個人勇於走出自己的路;關注人力資源政策,並推廣技藝匠人、職人精神,書寫技職人故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