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軍事熱點報導
近年來,中國面臨的危機和挑戰眾多,換句話說有許多國家對中國進行挑釁和挑戰,這引發了國民的憤慨。
崛起之中的中國,需要一個和平穩定的環境,更需要重大的挑戰。挑戰也好,挑釁也罷,其實這對中國來說都是重大的機遇。
機遇與挑戰是並存的,中國不怕挑釁和挑戰,最怕的是無事可做。
當年,歐巴馬制定了重返亞洲的遏華戰略。表面上看,給中國帶來了危機和麻煩。而實際上,給了中國製造了並抓住了機遇。
如果日本不主動挑起釣魚島危機,就不會有我們在釣魚島的巡航維權常態化這一改變歷史現狀之舉。
如果沒有菲律賓越南在南海的挑釁,中國在南海的島礁建設恐怕也不會那麼快。如果沒有南海仲裁案,美航母在南海臨陣脫逃,菲律賓也就不會那麼快的回心轉意。
而東協在看到了中國的堅決態度之後,基本上放棄了配合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思維,如今的南海也只有美軍在孤獨的遊蕩,中國正在建立一個全新的南海平衡。
如果台灣不搞台毒,大陸就沒有理由對台進行嚴厲的打壓。台灣人也就不會知道和體會台毒的危害,品嘗不到分裂的苦頭。
其實,要想其早日回歸,最佳的辦法就是讓其崩潰。台灣利用大陸給予的優惠政策得到繁榮發展,不但不感謝大陸,反而沾沾自喜,反而會去體會兩岸分裂帶來的好處,就更不願意主動回歸,或者說統一將遙遙無期。
只有讓其嘗盡了台毒的苦頭,才會真正反思統一的好處。
薩德入韓,對中國是一大威脅,但也給了中國展示強大威力的機會。韓國經濟對中國經濟的依存度最高,而與美國的關係最為密切。中國對韓反制意志堅定,這足以起到殺雞儆猴的作用。
關鍵不光是反制韓國,而是通過打痛韓國,讓亞洲相關國家不敢輕易選邊站隊。
如果印度不主動跳出來找事,中國就沒有機會下重手。印度一直在與中國明里暗裡的較勁,印度也一直被外界看好,甚至有評論稱將是下一個中國,早晚是中國的重要對手。
由於印度一直對中國心存敵意,從戰略上看,印度的崛起並不符合中國利益。可以預見,接下來中國會加快在印度洋沿岸和南亞的戰略布局,一定會摘下印度的「印度洋主人」和「南亞王」的帽子。
沒有挑釁和挑戰,中國恐怕也就「無事可做」,甚至有可能對取得的成就沾沾自喜,就不會有危機感,沒有危機感,就不會有動力。
如果美國不遏華,如果美軍不在中國周邊遊蕩,如果中國不是面臨這麼多的挑戰,恐怕中國的軍備建設速度就不會如此之快,中國的創新意識就不會這麼強烈,中國崛起的意識恐怕也不會如此的強烈。
總之,有挑釁和挑戰才有機遇,解決危機和挑戰的過程,就是中國崛起的過程。
目前的國際秩序已經成為制約中國崛起的一個瓶頸,必須下決心儘快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