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男女都剃平頭,禁止員工戀愛、玩手機,全年只休10天,這間只有34人的公司,居然年收13個億!

@ 2017-09-15

供圖|秋山木工會社

他在日本是培養匠人的匠人。他獨到的育人理念和「不近人情」的學徒制,正在影響著日本商界。連稻盛和夫都對他的育人方法由衷盛讚!

每年3月底,正值日本櫻花開放時節。

有一批新學徒(研修生)會進入秋山木工會社。他們中年紀小的僅18歲,最大的也就20歲,所有學徒都要穿上白襯衫加黑色或灰色套裝。即使女孩子,也要接受剃光頭的規定,無一例外。

這些未經世故的年輕人,要在這裡開啟長達八年的學徒生涯,過24小時集體生活,不能使用智慧型手機,不能上網,四年間不得談戀愛。一年中只有兩次可以回家,平日與父母只能書信往來……工作、生活如苦行僧般寡慾嚴苛。

這些稜角分明的「規矩」,是今年74歲高齡、在日本名氣響噹噹的秋山木工創始人兼總裁,秋山利輝早年為年輕稚氣的學徒們立下的。

在他此前所著的《匠人精神——一流人才育成的30條法則》一書中,記錄了「不近人情」甚至「反人性」的種種條例。 他「獨創」的學佳制育人方法,在日本如雷貫耳,但也有人質疑這種傳統的教育方法是否與時代進步相悖?

然而,在他經營企業的45年來,正是憑藉著這套不近人情的育人方法,培養出了60名職業工匠。其中多人在每年一度的「日本全國技能大賽(工匠競技大賽)上獲獎,三年前秋山弟子甚至囊獲了金、銀、銅的所有獎牌。

現在,秋山利輝被稱為日本「匠人中的匠人」。他27歲時創辦的秋山木工會社,如今成為培育一流「匠人」的「黃浦軍校」,他培養出來的徒弟活躍在木工行業的知名大企業中。

連稻盛和夫也由衷盛讚:「秋山木工依然保留著日本江戶時代的日式工作方法,這是一種通過磨礪心性,使人生變得豐富多彩的工作方法,非常了不起。」匠人精神在日本早已是根植於社會的普遍價值觀,然而在物慾橫流的當今時代也難免漸漸迷失。為何秋山木工始終如一地踐行還獲得稻盛和夫的高度認同?

管他窗外櫻花爛漫,秋山利輝心中只裝著他的「匠人夢」。

1

為什麼要堅守「學徒制」?

2017年5月,秋山利輝攜他的第二本著作《匠人精神Ⅱ——追求極致的日式工作法》,在多位中國企業家的牽線搭橋中,來到中國鄭州,分享他「斯巴達」式獨特的育人心經,也意在向中國企業傳道。

而兩年前,他出版的《匠人精神Ⅰ》陸續在中國大陸和台灣發行後,掀起了一股學習匠人的熱潮。期間秋山利輝也親自接待了幾批來自國內的企業家、學者的拜訪。他們在秋山木工看到年輕的秋山弟子們充沛的活力及卓越的技術無不為之震撼,渴望自己的孩子或員工也能得到這樣的教育。

「我認為,這個時代最缺乏的就是工匠。」秋山利輝的觀點嚴正有力。然而, 苦行僧般的學徒制能否被現代商業社會所接受?「笨拙」的辦法能夠培養出符合時代潮流的人才嗎?

「這是企業精神和技能得以傳承的重要方式」。他堅定地說。

在秋山木工的工廠,沒有先進的機器,所有傢俱都是用最原始的手工木匠來打造的。用傳統的手工工具,而拒絕機械化的設備,是為了讓工匠們在封閉的環境中潛心學習技能、淬煉心性。「我之所以堅持運用學徒制度來培育員工,原因在於我本人得益於該制度,並最終成了一名真的工匠。」秋山利輝對《中外管理》回憶他早年的學徒生涯,有種難以名狀的自豪感。

早在40多年前,少年時代的秋山利輝家境貧寒,在大阪經商的父親,生意做得並不如意。因為經濟上不給力,他們一家人有時候甚至向鄰居討米吃。那段困苦的日子裡,他領教了世間形形色色的人,也體會到了人情冷暖。

由於生活十分拮据,學習更成為奢侈,秋山利輝經常要撿哥哥姐姐用剩下的鉛筆頭來寫字,連本子也買不起,成為班上最差的學生,直到中學二年級才勉強能把自己的名字寫完整。

而稍稍勝過他人的一點,就是圖畫和手工。這個特長也成為秋山利輝日後走上木匠之路的唯一技能。那時候,村裡人經常找他做些木工活兒,而他慢慢也能賺到一些零花錢。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報名上了一所當地的職校(在日本,現在改為職業能力開發學校)。根據《匠人精神Ⅱ》一書中描述:這種職校是為應對日本戰後激增的失業者和有缺陷的勞動者而設立的,主要教授木工和建築等學科。

內容未完結,請點擊「第2頁」繼續瀏覽。

第1頁 第2頁

文章部分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果侵犯到您的隱私、權益、請點擊檢舉按鈕舉報,網站將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謝謝合作! 檢舉

加入好友,分享好文給親朋好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