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牛彈琴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牛彈琴
(一)
這是一場驚心動魄的外交戰,中國的最新表態更是意味深長。
9月12日,中國外交部記者會,有這樣一則對話。
記者:
關於緬甸若開邦發生的暴力事件,因有人指責緬方涉嫌對羅興迦(亞)穆斯林進行種族清洗,聯合國安理會將就若開邦局勢召開會議。你有何回應?
外交部發言人:
我和我的同事就緬甸若開邦問題多次表明立場。中方譴責日前緬甸若開邦發生的暴力襲擊事件,支持緬方為維護若開邦的和平穩定所做的努力,真誠地希望當地儘快恢復穩定,民眾恢復正常生活。
與此同時,我們認為國際社會應該支持緬方為維護國家發展穩定所做的努力,應該為妥善解決若開邦問題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中方在聯合國等國際場合多次闡述有關立場,我們也願意繼續同有關各方就此保持溝通。
外交語言很晦澀,但信息又相當微妙,請注意最關鍵的這幾點;
第一,中國譴責緬甸若開邦發生的暴力襲擊事件。(中方的表態是顛撲不破的,暴力襲擊事件永遠需要譴責。)
第二,中國支持緬方為維護若開邦的和平穩定所做的努力。(這個態度非常明確,中國站在緬甸政府一邊,當然按照外交語言,站在維護若開邦和平穩定的努力)
第三,中國認為國際社會應該支持緬方為維護國家發展穩定所做的努力。(言下之意,不僅中國支持,國際社會也要支持緬甸政府,不要施加不當壓力)
這樣特殊的時刻,這樣明確地站在緬甸一邊,這種表態的分量,翁山蘇姬應該能夠明白。
(二)
現在,可以說是翁山蘇姬最困難最焦慮的時候。
這個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這個世界上最著名的「夫人」,因為羅興亞人事件,光輝形象被徹底顛覆,事實上,很多國家很多人公開指責她是幫凶、屠夫、劊子手。
《金融時報》在一篇題為「翁山蘇姬:褪色的民主偶像」的文章中,這樣辛辣地說:
之前一周,巴基斯坦的抗議者焚燒這位緬甸國務資政容光煥發的照片,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指責緬甸犯下「種族滅絕」罪行。同為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馬拉拉•尤薩夫扎伊和德斯蒙德•圖圖都為羅興亞人發聲,對翁山蘇姬發出含蓄的譴責。上周五,一項要求剝奪1991年頒發給翁山蘇姬的諾貝爾和平獎的請願書已獲得近40萬個簽名。
一句話,翁山蘇姬已引起了大半個世界的公憤,一些穆斯林國家更對她恨之入骨。
這件事說來話長,幾個小看點吧:
1、事件焦點的羅興亞人,是一個居住在緬甸若開邦的穆斯林族群。他們自稱是古代到孟加拉灣經商的阿拉伯人後代,早在7世紀就在緬甸居住。但該族群作為孟加拉人種,被緬方視作孟加拉非法移民,拒絕承認他們擁有緬甸國籍。
2、緬甸的主體族群是佛教徒,作為穆斯林的羅興亞人,則自然在緬甸處於弱勢地位。在就業、醫療和教育等領域,他們不能享受與佛教信眾同等的待遇。目前,緬甸境內有超過100萬羅興亞人,大部分都生活在貧民窟。
3、宗教的矛盾,導致佛教徒和羅興亞人經常發生衝突。最新的衝突,按照緬甸政府的說法,恐怖組織「羅興亞救世軍」對若開邦警察局和軍事基地發動攻擊,造成12人死亡。緬甸政府隨後強勢「反恐」,打死近400人羅興亞人,更有30多萬羅興亞人逃到孟加拉國,他們的家園被焚燒。
佛教徒和穆斯林大戰,後者落荒而逃,確實是一個非常罕見的事情。
但這種慘烈的暴力事件,讓本來國際處境不佳的緬甸,遭到國際社會的口誅筆討,翁山蘇姬也被捲入了旋渦。
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扎伊德·拉阿德·海珊就批評,緬甸政府軍針對羅興亞人的行動「是種族清洗的教科書式案例」,「我們收到大量報告,以及衛星圖片,均顯示政府軍及當地武裝份子焚燒羅興亞的村落」,「向逃走中的平民開槍等行徑」。
(三)
眾所周知,過去幾年,中國和緬甸的關係一度急轉直下,就好像原本還是蜜月里的一對恩愛夫妻,但一言不合突然間就分床睡了,而且緬甸一度還與美國、日本眉來眼去,還開始對中國橫挑鼻子豎挑眼。
緬甸在轉向,中國多項重大投資被擱淺。你要說中國心裡不懊惱、不生氣、不憤怒,那顯然是不可能的。
但過去幾年,中國外交最大的變化,就是硬的更硬,軟的更軟,外交風格有了重大變化。
具體到中緬關係,中國保持了極大的耐心,沒有口出惡言,也沒有恩斷義絕。當然,也不乏恩威並施。所以,我們看到,去年昂山上台執政後,首訪的第一個大國,並不是很期待的美國和日本,仍舊就是中國。
當時新華社的報道,中國最高領導人在會見翁山蘇姬時,還特地說了這樣一句話:
中方願同緬方一道,弘揚傳統,繼往開來,推動中緬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不斷取得新進展,為兩國人民帶來更多實實在在的利益,使兩國人民永做好鄰居、好朋友、好兄弟、好夥伴。
重大的玄機,就在這「四個好」上!
要知道,就在翁山蘇姬這次來華前,中國外交部對中緬關係的表述還只有三個好——好鄰居、好朋友、好夥伴。
現在,這一次,突然加了一個「好兄弟」。
這只是一種外交客套嗎?
錯!
好兄弟在四個好中,看似不起眼,但對於中國外交,有著極其微妙而豐富的含義。
做一個簡單的問答題:你知道,在中國周邊國家中,有哪幾個國家與中國是好兄弟?
答案有兩個:一個是巴基斯坦,巴鐵。巴鐵就不用多說了。
另一個就是柬埔寨,柬鐵。
為什麼叫柬鐵?因為去年中國能從容應對南海問題,柬埔寨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柬埔寨首相洪森公開表示,南海仲裁是這不是法律,是政治事件,我不支持。
這樣的國家,才是好兄弟。
中國將與緬甸的關係,在三好之外,再加了一個好兄弟,實際上把中緬關係,拉高到了中國與巴基斯坦、柬埔寨等鐵哥們一個層次。
中國不能失去緬甸。
對中國來說,一個友好鄰邦的緬甸,無疑是經濟合作的好夥伴,很多重大工程將可以繼續;也是南下印度洋的重要通道,將極大緩解中國外交的後顧之憂。
中緬油氣管道起點的皎漂港,就在發生動盪的緬甸若開邦。
外交部最新的表態,更顯示出了「好兄弟」的謀略。當然,中緬文化相近,有著共同的擔憂,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最後,再囉嗦三句話。
第一句:國與國交往,還是那句老話,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有的只是永遠的利益!中緬關係的起伏,充分說明了這一點。當然中緬合作,完全可以共贏。
第二句:這個世界,充滿著悲劇,宗教衝突愈演愈烈。暴力事件必須譴責,羅興亞平民的遭遇也讓人同情,但佛教徒和穆斯林都能發生慘烈衝突,可知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值得深刻反思,當然,背景也相當複雜。
第三句:作為一條經驗或教訓,至少有時候,罵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臉,人情留一線,日後好相見!作為政治家的翁山蘇姬,以後應該會經常性造訪中國的。
不管美日如何拉攏緬甸,但最關鍵的時候,翁山蘇姬也應該看到,只有文化接近的中國,才真正靠得住、信得過。
當然,對於羅興亞事件,穆斯林國家普遍憤怒,東協也陷入分裂。美日保持了難得的低調,避免直接攻擊;印度總理莫迪開完廈門金磚峰會,回國途中造訪了緬甸,各種承諾拉攏……
一個倒向中國的緬甸,是這些國家最不希望看到的事情。
羅興亞悲劇後面,是一場慘烈的宗教種族矛盾衝突,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外交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