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停下手頭的事情,專注的和孩子談談心,或投入的和他一起出去打球、蹦床,這些都將永遠銘刻在孩子心裡。
作為父母,你有想過這個問題嗎?雖然天天和孩子相處在一起,當孩子漸漸長大直到離我們而去,最後,他能記住父母的什麼呢?是媽媽的嘮叨,還是爸爸的大道理?是父母的溫柔包容,還是嚴厲管教?是被責罰的淚水,還是兒時的歡笑?
這個實際上是我們經常提到卻很少能做到的, 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每個家庭經常上演的情景是,和孩子在一起沒錯,父母在一旁打電話或玩手機,孩,無論孩子自顧自的玩耍,無論對父母提出什麼問題、說什麼話都毫無反應。
孩子是聰明的,不分年齡大小,陪伴孩子時你是否專心、專注,孩子能感受到。如果我們總是以散漫的狀態陪伴孩子,他接收到的只有你的敷衍和應付,而不是愛與關注,又怎麼能記住呢?
你能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就是你的時間,因為給了時間,就等於給了你永遠拿不回來的一部分生命。
這句話送給此時此刻看此文的爸媽,暫時放下手中的事,把心清空一下,和孩子一起分享一本好書、給孩子在寶寶聽app講一個小故事、一頓美食、一次旅行,給孩子一個真正只屬於他的陪伴。
孩子會記住你在床邊為他們驅趕「怪物」後的安穩,或在噩夢後擁抱他們的安心。但同樣,也會記得你脾氣變得像怪獸一樣讓他們擔心恐懼的時候。
孩子的世界裡,幻想中黑暗裡的魔鬼、床下突然竄出的毒蛇、柜子里的怪物以及陌生的人、陌生的環境...這些害怕都來自他們對外界的缺乏的安全感。所以,當孩子表現出恐懼時,不要責罵更不要不耐煩,如孩子害怕打雷,請不要隨便丟一句:打雷有什麼可怕的,膽小鬼才怕!正確的做法是讓孩子感知到爸爸媽媽的存在,試著體會他的感受,告訴他爸爸媽媽小時候也會像你一樣害怕打雷,如果你是個學霸父母,可以試著用最簡單的方式給孩子科普一下雷是怎樣形成的,當孩子明白雷只是一個自然現象,恐懼的警報就解除了
另外,不要你發脾氣的時候像一隻兇猛的怪獸,比任何臆想中的怪獸還可怕。所以,記住,想發脾氣時深呼吸,告訴自己娃是自己生的。
孩子的一半來自父親,一半來自母親,孩子心裡最大的渴望就是與爸媽連接的歸屬感,這超越了對一切事物的渴望。閉上眼睛回想一下,在你的記憶力是否仍有父母相處時的場景,無論是愛意滿滿還是激烈的爭吵,都深深的烙印在你的心裡,並對你日後的成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心理學家分析,如果夫妻雙方總是把另一半的缺點掛在嘴邊,孩子反而容易養成這些缺點。因為孩子的心裡需要和父母鏈接,但接收到的有關爸爸/媽媽的信息全是負面的,孩子就只能和這些負面信息相連接,所以你在否定另一半時,實際上是在否定孩子內在的另一半。
相反,當夫妻雙方互相稱贊、尊重時,孩子也會往好的方面去連接。一家人的關系緊密相連,所以不要再認為自己和伴侶的事情不關孩子的事。
你對孩子的肯定或批評會深深地影響他,孩子的心像水泥,早期的印象會固化一輩子
「我們家孩子太淘氣,還是你們家閨女聽話」「妞妞太靦腆了,見了叔叔阿姨也不打招呼」...你以為這些話隨口說說就算了?殊不知,你給孩子貼的標簽、扣的帽子,會像種子一樣深深埋進孩子心裡,在孩子成年以後,即使花數倍的精力,也不見得能修正過來。
看完這點開始焦躁了嗎?別急,從現在開始話別再脫口而出。另外,毫無原則章法的表揚,一樣毀了孩子。
《蓋茨是這樣培養的》書中有一段話寫得很好:我相信家庭傳統能給孩子們營造連貫的生活氛圍,帶給他們生活的歸屬感,幫助他們在充滿未知和變數的世界裡保持本性。誰也不知道明年甚至明天會發生什麼事情,但家庭傳統像是里程碑和紀念碑,使得明天帶有可預見性,使得我們的生活充實、有意義。
孩子們都喜歡不期而至的驚喜,但對可預測的、能期盼的家庭活動更是記憶深刻
每周日去外婆家吃飯、每年一次的徒步旅行、爸爸生日時必做的一道菜等等,不要小看了家庭傳統對孩子的影響,至少,這會成為他們美好的童年記憶之一。
今天的分享到這裡就結束了,感謝您的支持,如果覺得我們不錯;請關注、點贊、收藏我們專頁【媽咪想知道的事】,分享給更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