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Antibiotic)是能夠治療真菌感染(即癬,fungusinfection)和殺死或壓制細菌(bacteria)藥物的統稱。抗生素的成分複雜,難以簡述,它乃透過微生物引導產生刺激的代謝產物,可以壓抑其他微生物的成長。藥劑師林建斌指出,隨著醫學科技的發達,如今的抗生素可以經從微生物內提煉、化學合成及半合成這3種途徑製造。
抗生素分類複雜,可以其化學結構來劃分,又可以目標菌種來區分。林建斌表示,醫藥人員會針對不同的目標菌種,提供病人不同的抗生素,「如一個人跌倒擦傷,傷口流血,醫藥人員在開抗生素給病人時,會以皮膚上存在的大多數細菌為目標;又或患上尿道炎,便以一般在尿道內會發現的細菌菌種為目標。」基於此原理,抗生素可分為革蘭氏陽性(grampositive)、革蘭氏陰性(gramnegative)、好氧/嗜氧(aerobic)及厭氧(anaerobic)4種。
看清體內殺菌過程
林建斌表示,不同的抗生素會透過不同的方式達致殺菌效果,依其效用可分為殺菌劑(bactericidal)和壓菌劑(bacteriostatic)兩大類別:
殺菌劑:作用在破壞並殺死細菌細胞,分別以兩種方式來達成目標。
1.破壞胞壁: 透過破壞保護細菌的細胞壁,使細菌無法受到保護而死亡。
2.增加細胞膜的通透性:附著在細菌的細胞膜上,使它通透性變大。就像在細菌的細胞膜上打穿無數細微的小孔,使細菌內部的物質流失,電解質失調。這將導致細胞衰弱自行死亡,或在患者本身抗體的攻擊下死亡。
壓菌劑:著重於抑制細菌繁殖,並讓人體免疫細胞工作,自行殺死細菌。
1.阻止細胞繁殖:進入細胞內部破壞蛋白質(tRNA),使其無法分裂。
2.阻止細胞DNA複製:進入細胞內部,破壞細胞DNA,以阻止其複製。
林建斌指出,醫藥上會把不同效用的抗生素混合使用,以達到殺菌的目的。「比如先利用一種抗生素打開細胞膜,破壞其外層,再用另一種來破壞細胞內部,殺死細菌。」一般輕微的病症或許只會使用一種抗生素,某些較嚴重的疾病則會同時使用2至3種抗生素。
民眾一般生病求診時及市面上常見的抗生素如Augmentin和Zithromax,皆屬廣譜抗生素(broad spectrum antibiotic)。廣譜抗生素的目標菌種範圍較廣,服用後能一次性殺死所有目標。「這確實可以達到很好的殺菌效果,但也由於殺菌範圍廣泛,一旦遇上具抗藥性的細菌,反而可能間接助長了後者。」他強調,為免上述情況發生,民眾在服抗生素時,務必遵照醫藥人員的指示。
迷思1:抗生素是萬靈丹?
藥物的使用在於人,是利是弊全看如何運用。林建斌:「無可否認的是,青黴素的發現救了成千上萬人的性命。」但物極必反,過度依賴抗生素並非好事。「有些人病無大小,甚至連感冒喉嚨痛也要求服食抗生素。」
去年杪,衛生部公布一項理大藥劑系的調查顯示,高達90%患上傷風感冒的普通病人,會在求診時要求醫生開抗生素給他們服用。而有21.6%的醫生會迎合病人要求,即使病人本身的病情並沒有到達需要服用抗生素的程度。教人難過的是,36.7%的醫生覺得,如果自己拒絕病人的要求,病人就會更換醫生。
民眾誤把抗生素當萬靈丹,而醫生為了保住飯碗,選擇配合病人,被病人牽著鼻子走,導致濫用藥物的情況發生。林建斌表示,是否服用抗生素要視病情而定,除了某些重大疾病的病患必須長期服用抗生素,普通毛病如傷風感冒不一定要服用抗生素。他指出,高達70%至90%的喉嚨痛乃病毒(virus)所造成,服用針對細菌(bacteria)及真菌(fungus)作用的抗生素其實一點幫助也沒有,「過度依賴抗生素,可能導致細菌產生抗藥性。」
他提醒民眾,應該相信醫藥人員的專業診斷,該吃完就吃完,不該吃就別要求,不要擅自當醫生。「抗生素是需要醫生處方才能售賣的藥物,民眾請勿自行到藥局購買服用。」
迷思2:吃抗生素對人體有害?
藥物有副作用在所難免。每一種抗生素都有異同的副作用,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少數患者在服用一般抗生素時,會有腹瀉問題,這是由於抗生素的殺菌效果所致。但並非所有人都會有上述問題。」
在權衡得失的情況下,想要有效把病治癒,便得一併承受相比之下較輕的藥物副作用。他舉例:「治療肺結核的其中一種藥物會對視力造成某種程度上的影響,但醫藥人員會定期檢查病患的眼睛,確保他的視力不受影響。」
至於副作用是長久性抑或暫時性,和病患本身的體質及是否遵循醫師指示、定期檢查有關,「像腹瀉的問題,基本上只要患者把藥吃完康復後,便不會再出現。」
但他提及,上述副作用並不包括病患本身對該藥物的過敏反應。藥物敏感可能致命,一旦病患發現自己吃錯藥,身體出現過敏,應即刻停藥就醫。除了體質過敏,林建斌建議民眾在服食藥物產生異狀時,可詢問醫生或藥劑師,充分了解該狀況是否正常,切莫擅自停藥,以免產生抗藥性。
迷思3:抗生素一定要吃完?
抗生素要發揮完全殺死或壓制細菌的效果,需要一定的份量和時間。民眾應遵循醫師的指示(包括服用時間、份量及天數),這是有一定根據的。林建斌表示,某些人以為多吃抗生素對身體無益,覺得身體稍有好轉,便擅自停藥或刪減藥量,「未依照指示吃藥,體內未被全數殺死的殘留細菌將進化變種。下一次再生病服用同樣抗生素時,對該細菌已經無法產生同樣的殺菌效果,而體內的殘留細菌將繼續變種,最終將導致細菌對抗生素產生完全抗藥性,引起嚴重的後果。」他指出,抗藥性細菌的成長是十分令人擔心的問題。
2014年,有37%人因感染多重抗藥性細菌(carbapenem 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簡稱CRE)而死亡,「醫學界目前仍沒有更好的方法對付這些具有抗藥性的細菌」。2010年之後至今,市場上已再無新抗生素問世,意即目前所有能夠研發的抗生素都已在檯面上。「倘若此時出現一種能夠抵抗市面上所有抗生素藥性的細菌,即使只是一場小小的傷風感冒,便可能要了我們的命。」
迷思4:什麼人不能吃抗生素?
G6PD缺乏症患者由於身體無法分解某些藥物,因此不能服食抗生素。另外,有些人會對某些抗生素過敏,同樣不宜服用該種抗生素。林建斌以自己為例,「我本身對青黴素過敏,因此只能服食其他類型的抗生素。」
至於什麼狀況之下不宜服食抗生素,則因人而異。「比方若某病患的腎臟情況不好,醫藥人員便會避免給他服用需要通過腎臟排出身體的抗生素,以免增加病患負擔。」
迷思5:抗生素就是消炎藥?
很多人把消炎藥和抗生素搞混,以為發炎就該吃抗生素。其實造成發炎(inflammation)的原因有很多,不一定是細菌所致,因此發炎時不一定要使用抗生素。
此外,抗生素不只限於口服,市面上許多塗搽的藥膏也含有抗生素。林建斌表示,「塗搽式抗生素的濫用程度也很嚴重。」有事沒事亂搽一通,或者不依據指示使用,同樣會有細菌進化產生抗藥性的情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