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挑食、偏食,你很著急對不對?甚至可能會要求孩子必須吃下某一樣東西,其實這樣是不好的哦,你尊重一下孩子的偏食好嗎?聰明的爸媽都這樣做!
家長們聚到一起,討論最多的話題,除了教育,就是孩子的飲食問題了。
並且,從媽媽們的口中聽來,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有一個通病,那就是「偏食」。
「我們家孩子從來不吃番茄」。
「我們家寶寶看見胡蘿蔔就皺眉頭」。
媽媽們所說的「孩子偏食」,是指孩子不吃蔥、番茄、黃瓜、茄子、蘿蔔、胡蘿蔔或是不吃雞肉這類事兒。
總之,就是孩子不能別無選擇地什麼都吃。
而在營養學上所說的偏食往往是另一回事。
營養學上的偏食,是說孩子攝取不到維生素C、維生素B1、維生素A 及含有必須胺基酸的動物蛋白。
這種偏食會導致某些營養攝入不足或過剩,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和身體健康。
比如,維生素A的缺乏會得夜盲症,維生素C的缺少易得壞血病,維生素D的缺少就會得軟骨病。孩子個子長得慢、免疫力降低、容易便秘、易患口角炎,也可能跟營養性的偏食有關。
據調查,中國6個月~6歲的兒童中,出現營養性偏食的比例為30%。
而90%的人,包括成人,都存在一定的飲食偏好。
一大家人聚餐,餐桌上擺滿了青椒、紫菜、雞腿、魷魚、蘑菇、芥蘭......先看看爸爸的吃法,他一定會把筷子伸向最喜愛的那道菜,而且吃得會比較多,其他菜他也會吃一些,但是,一桌子菜個個都愛,全部等量進食是不太可能的。
輪到孩子,當他大快朵頤地啃雞腿時,媽媽就擔憂地說:「別吃太多肉,多吃蔬菜」。
爸爸會把芥蘭挑到孩子碗裡,「這個有含維生素,有營養,該多吃一些」。
如果孩子還是不管不顧地啃雞腿,家長就會開始訓導孩子「不該偏食」。
能夠允許成人對食物的好惡而孩子就不能,這是無視孩子的人權。
甚至有些家長把孩子對食物的好惡上升到道德層面,認為孩子不吃家長指定的有營養的食物就是故意和家長作對,是「壞孩子」。
母親總在孩子進餐時絮絮叨叨,父親總在孩子吃自認為營養不佳的食物時憂心忡忡,長此以往,就餐變成了讓孩子恐懼或厭倦的事,最後就真正偏食了。
我的兒子不吃青椒,寶爸覺得不可思議:青椒是最普通的蔬菜,沒有任何異味,孩子為什麼會排斥?
某日我炒了一盤苦瓜,寶爸皺著眉把菜盤挪到一邊,皺著眉說:「這麼苦的東西,你居然愛吃。別把這道菜擺在我面前」。
其實,寶爸不愛吃苦瓜跟兒子不愛吃青椒是一個道理。
每個人的味蕾不一樣,通常孩子的更敏感,成人想當然地強迫孩子吃自己覺得營養可口的食物,的確是不夠人道的。
孩子不吃青椒,但他能吃黃瓜茄子;不愛吃魚,但他愛啃雞腿,動物蛋白也就不會缺乏。
對於大多數蔬菜種類都不喜歡吃的孩子, 母親可以嘗試將蔬菜切碎放在米飯裡,或是換一種菜式。
我的孩子不愛吃葉菜,但是漢堡包裡面的生菜他吃得很香。
如果無論如何孩子都不吃,可以用水果代替蔬菜,這從營養學方面來講也無妨。
也有既不喜歡吃魚,也不喜歡吃肉、蛋的孩子,可以讓他多喝牛奶。
孩子在幼稚園統一進餐,選擇更少,但通常全部吃完。
並不代表孩子在幼稚園就愛吃蔬菜了,只是在紀律的要求下強忍者吃完。
好處是孩子攝取的營養比較全面,壞處是孩子的食慾被這種「強力矯正」也破壞了,回到家中,孩子的就變本加厲地「挑食「,這時候,家長更應該寬容理解,至少不再強迫孩子進食。
人類的飲食偏嗜會隨著年齡的變化會發生變化的。
有的孩子3歲時不愛吃雞蛋,到了5歲時變得愛吃了。
在4~5 歲的時候,孩子的成長速度放緩,食慾也會隨之減弱,變得不那麼能吃。
這時候,需要從品質上來滿足孩子的食慾。只要從營養學上來說沒有不足之處,對於孩子的好惡,不要過多地干涉。
等孩子到了14~15 歲,正是身體生長旺盛的時期,食慾也會隨之增強。
餓了的時候,就是不喜歡吃的東西,只要能填飽肚子的就吃。
但也有的人一生也不會改變自己的飲食偏好,比如川爸,從小到大都不吃苦瓜。這些也取決於個人的性格特徵或味蕾特點。
作為母親,沒必要強迫孩子一定要吃。
我們允許孩子在音樂、藝術、體育中選擇自己的興趣偏好,為什麼不能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愛的飲食呢。
享受自己喜愛的食物,是一件非常美 好的事情,一家人在一起輕鬆愉快的進餐,也是感受幸福的時刻。
我們需要認真關注孩子一年一度的體檢報告,而不必太計較孩子的「偏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