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能照顧孩子到八十歲,就別用溺愛喂養他!
文丨英幽靈子 助理 | 大力
圖丨網絡
01
「如果你家裡有人對孩子特別好,你一定要對孩子特別『差』!」前不久,在綜藝節目《中餐廳》里,趙薇特別心切地對顧客媽媽講的這句話,讓我對她瞬間路轉粉了。
起因是有位顧客媽媽跟趙薇訴苦,說她家的熊孩子都看不上她,「我在家裡的地位被孩子排在最後,他自己排第一。」
趙薇一聽有點著急:「你不能讓一個兒子在家裡覺得自己的地位最高!」
顧客媽媽解釋,說因為爺爺奶奶對孩子特別寵愛,孩子才會如此。趙薇便說:「如果爺爺奶奶對孩子特別好,那你就要對孩子尤其『差』!」
她這句話讓我想到:家庭教育是需要動態平衡的。在一個家庭中,有人唱白臉,就要有人唱紅臉,這樣,孩子才不會總是迷失在蜜罐子裡,找不到東南西北。
顧客媽媽聽了趙薇的話,好像並沒有特別當回事,趙薇於是繼續語重心長地說,為什麼現在有的孩子因為媽媽不給買東西會在大街上扇媽媽的耳光?「你不能讓孩子在家裡的地位那麼高,否則將來你老了,他會覺得你沒那麼重要!」
02
我估計很多當媽的都沒有意識過這點:你以為對孩子溺愛,孩子就會反過來愛你,但過度溺愛會讓孩子變得自私、霸道、無禮,而且通常孩子長大後第一個無禮的對象就是你!因為Ta知道你愛Ta,並且會包容Ta的一切言行,而對別人無禮會被教訓,於是成了窩裡橫!
最近被頻頻爆出來的巨嬰案就是如此。
前兩天有一個新聞就挺讓人無語的:26歲的一個大小伙子,自己不去找工作賺錢,卻因跟父親要錢無果,竟然賭氣喝下百枯草,躺床上等死,拒絕去醫院!
父親心疼這個寶兒啊,趕緊地就報案了。警察來後,這娃兒精氣神還好得很,竟然跟警察頂嘴、爆粗口。警察叔叔也是無語了,NM26歲還跟父母要錢就算了,還要得這麼理直氣壯,你是沒腳沒手嘛!於是憤怒甩出殺手鐧:「你26歲了,不是6歲!」
好說歹說去了醫院救治,然後才發現這娃兒很是惜命,醫生用「很少很少」來形容了他所喝下的毒藥劑量。要不然早就死翹翹了,哪兒還有氣跟警察墨跡!
還有一個新聞也是如此。
這個兒子已經43歲了!43歲了,然後來到他69歲的老媽媽的家裡要錢。然後一到他媽媽的家,他好氣啊,居然沒找到媽媽的身影,於是怒而把門砸了。第二天,他又去了媽媽家,媽媽問他為何砸門,然後嘀咕了兩句,也不給他借錢,他就拿硫酸潑了他媽。
雖然不知道這背後到底有什麼樣的成因,但可憐這位近70歲的老人臉部被嚴重毀容、雙目失明、皮膚多處被燒傷!
還有無數這樣的案例舉不勝舉,比如之前震驚中外的「上海機場弒母案」,就因母親拒絕給兒子繼續提供留學日本所需的學費和生活費,24歲的留日學生汪某便在機場對母親連刺了九刀,致其母胃、肝盡破,當場昏迷。
這些案例,都讓大家覺得不可思議,倍感困惑:到底是什麼原因,會讓孩子舉起殺害自己父母的刀?父母與子女之前,不是無論如何都有親情血緣在的嗎?他們怎麼下得去手?我們的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教育界有這樣的一句話:「那些長大後沒出息的孩子,有80%的原因是小時候家長對他們太過千依百順。」
03
怎樣才能避免悲劇?從家庭教育抓起。
1.家庭教育要有動態平衡。
如趙薇所說,如果家裡人對孩子特別好,那你就得對孩子特別「差」。差的概念,不是讓你虐待孩子,而是你要跟其他家長不一樣,讓孩子知道,你不會對Ta百依百順,而且對Ta的要求會格外嚴厲。
現在很多孩子經受不起挫折,就是因為家裡人把Ta保護得太好了,沒讓孩子受過一丁點委屈。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家裡人還會傾巢出動給孩子「討公道」。大家應該經常會看到一種新聞,就是熊孩子跟路人發生了摩擦,孩子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會加入戰鬥,把陌生人狠揍一頓。
曾看過一個案例:
一位母親為她的孩子傷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心理專家。專家問,孩子第一次繫鞋帶的時候,打了個死結,從此以後,你是不是不再給他買有鞋帶的鞋子了?這位母親點了點頭。
專家又問,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時候,打碎了一個碗,從此以後,你是不是不再讓他走近洗碗池了?這位母親稱是。
專家接著說,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鋪,整整用了2個小時的時間,你嫌他笨手笨腳了,對嗎?這位母親驚愕地看了專家一眼。
專家又說道,孩子大學畢業去找工作,你又動用了自己的關係和權力,為他謀得了一個令人羨慕的職位。這位母親更驚愕了,從椅子上站了起來,湊近專家問:「您怎麼知道的?」專家說,從那根鞋帶知道的。
這位母親焦急地問,「以後我該怎麼辦?」
專家說,當他生病的時候,你最好帶他去醫院;他要結婚的時候,你最好給他準備好房子;他沒有錢時,你最好給他送錢去。這是你今後最好的選擇,別的,我也無能為力。
有什麼樣的愛,就有什麼樣的債。你把有手有腳的孩子培養成了啥都不會的軟蛋,你就得為Ta負責一輩子。
2.把孩子當成人而不是寵物。
是孩子依賴我們,還是我們依賴孩子,理清我們與孩子的關係。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獨立,而是我們不獨立,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我們無視孩子成長的需求,給予過度的保護,無限制地給予,其實是在滿足自己,而不是孩子。
心理學上講:「每個人的內心都藏著兩個『我』。一個是『內在的父母』,其內容是我們對自己的現實父母和自己理想父母的內化,當我們做父母時,這個『內在的父母』就是我們自己。另一個是『內在的小孩』,其內容是我們對自己童年體驗的記憶和自己理想童年的內化。」
換句話說,父母對孩子拚命的好、失去理性的好,不是因為多麼愛孩子,而是在補償對自己的愛。這些父母是自私的,他們滿足了自己的需求,卻無視孩子的成長需求。他們想把孩子塑造成他們心目中的小孩的形象。這樣的愛是令人窒息的枷鎖,孩子於父母而言就變成了寵物,而完全沒有自我。
曾在天涯上看過一個帖子,帖子名為「我的父母對孩子的依賴性很強,我是一個人嗎?」
樓主從小被父母寵愛得喘不過氣,終於臨到上大學的時候,她選擇了一個外地的學校,期待一個自由的大學生活。但樓主的母親從樓主上飛機的第一天起就開始痛哭。此後,每天都要哭上一哭。
比如,走進樓主的房間了、上街看到樓主同齡女孩子在走路了、吃到樓主喜歡的飯菜了等等。總之樓主讀大學那幾年,她媽媽哭得眼睛都要壞掉了。這件事情,讓樓主壓力很大,心中背負的愧疚感壓得她幾乎喘不過氣。
結果,一大幫網友積極回應道:
「我爸媽都想賣掉房子和我們一起住啊,旅行都要和我們在一起啊。」
「同樣的問題,今年終於沒辦法,回老家了。每周末和法定假期都回去,就這樣我媽還不停地打電話給我。」
其實,父母對孩子的愛,最終是一個分離的過程。我們不能養孩子一輩子,那麼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就要學會慢慢放手,給他們自由。
3.教會孩子獨立——讓他們得到真正的快樂
讓孩子獲取幸福感的方式,是讓他懂得自身價值並從中收穫生存的能力以及強烈的自信和不會輕易消失的快樂。
獨立的孩子一般都擁有良好的個性品質,懂得付出、關心他人。這也為他們今後適應社會生活,在事業上不斷開拓進取、獲得成功打下基礎。
然而,幼兒的獨立性不是自然而然能形成的。有的孩子自己穿衣疊被、自己洗手洗臉,做完自己的事情還能幫助別人。有的孩子則事事要別人幫助,處處依賴別人,做事拖拖拉拉。
為什麼同年齡的孩子獨立性表現的差異如此之大呢?怎樣才能培養幼兒的獨立性呢?以下介紹幾點較成功的經驗和方法:
(1)凡是幼兒能自己做的,就要讓他們自己去做。
從兩三歲起孩子就事事喜歡「我自己做」,總要找機會做成人不讓做的事。如果成人阻攔就要反抗,表現得很「任性」。這是孩子最初「鬧獨立」的表現。如果孩子「鬧獨立」的積極性經常受到阻礙,就會變積極為消極,變主動為被動,事事都要等待,依賴性便由此而生。
(2)要讓孩子自己遊戲,成人儘量少干涉。
成人要創造條件,讓孩子有自己玩和與小夥伴一起玩的機會。當孩子與小夥伴一起玩時,要鼓勵他們自己分配角色和使用玩具,自己解決矛盾。當孩子沒有夥伴時,也要讓他學會自己獨自玩,不糾纏大人。
(3)要讓孩子參加成人的活動。
父母可以讓孩子一起採購生活用品,一起計劃食譜,一起走親訪友,一起接待客人。這樣做可以使孩子意識到自己是小主人,對家庭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還可以使孩子更多地了解成人的世界,增長社會生活經驗,形成獨立生活的能力。
(4)提出任務,讓幼兒獨立去完成。
例如:讓幼兒獨自做一個小實驗、製作小玩具、照顧小金魚等,在安全的環境下,讓幼兒獨自去購買小商品、取報紙等。當幼兒在活動中出現困難時,要鼓勵他自己去克服,讓他感到「我能行」。當幼兒完成任務時,成人要欣賞並讚許他的成果,使他得到成功的感受。
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曾說:「教育, 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育不應該是無止盡的寵愛,也從來不是拼財產拼精力而是拼為人父母的一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