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是進攻的最後手段。不理解?拿到機會的時候,一般人都是先往死里砍吧,砍不死就換人繼續砍,還是砍不死就雙壓或者輪轉,這些都用過之後,就輪到假動作吊球了,如果還是沒作用,就挑給對方攻——我沒力了,到你啦!
防守的順序正好反過來,浪完自己會的所有花招之後,發現對方全不中計,終於不再浪費表情,老老實實挑起來用能力頂了。
所以要反過來操作:用技術防守,用能力得分——別一上來就用到最後一招。
大多數人總是不善於思考優先級的問題,這樣說應該能引起些許共鳴吧。有位高人這樣總結業餘雙打和專業雙打的區別:業餘怕會打,專業怕大力。他的根據是業餘的大多沒意識(不會打),所以誰會打誰贏,而專業的都會打,誰大力誰贏。
作為專業球員,我非常感謝此君如此給面子,說實話專業球員可不是個個都「會打」,此外高人的總結還是不夠準確,實際上無論會不會打,都是大力的贏。
如果你認同上面的話,可以回看2011年世錦賽1/4決賽,高成炫柳延星2:0戰勝古健傑陳文宏,那場球正好印證了前文那位高人的言論,既展示聰明人的弱點,也提供把聰明人打蠢的辦法。
古健傑的存在,決定了他和陳文宏永遠都離不開技術型組合的定義,當天才球員的主觀意識遭到阻擊的時候,一定要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贏球的個性就成了一廂情願。
顯然11年正是國際比賽用球日趨變慢的開端,男雙比賽中的多拍回合日漸增多,在這種消耗戰橫行的大環境下,高水平組合都把延長比賽發揮穩定性的工作放在首位,而技術型打法是最依賴狀態的,它的運行需要很多種資源的同步支持,所以出問題的幾率也自然會高一些。
具體來說,鑽石的錯誤在於他們策略上的「底線操作」。進攻總是從技術開始,過分依賴發接發,很多球已經失去搶點,依然要軟推和別人斗前半場。就是總想通過「逗」手法得分,很不情願打攻防的感覺,形成了先用「最後手段」的方式。
其實「逗」也確實是他們的慣有打法,在他們取勝的比賽中,沒有表現出這種「底線操作」的消極作用,可那場球他們狀態非常爛,最後的手段不奏效,就只能交出進攻權了。
進攻不力,防守倒是很能挑,我當然不反對古陳二人的絕對防守能力是很OK的,可接下壓球的手法變化才是他們真正過人之處。
那場球他們真的很奇怪,很多時候簡直就是惡性挑球,以往擅長的一勾一抹等招數完全不用,似乎也是對自己的爛狀態有點不滿意,這種防守不反擊的態度更像一種發泄。
高成炫和柳延星殺得是很累,但他們知道古陳「底線操作」等於慢性自殺,所以一直堅持不惜代價無差別轟炸的策略。同樣作為高水平球員,他們必然也觀察到古陳狀態不給力的情況,從而對執行正確的打法建立更多的信心和把握。
韓國隊告訴你兩個大砍刀怎麼配。高成炫柳延星都當過李龍大的搭檔,成績上肯定是柳延星更理想一些。其實柳延星也具備相當的組織水準,只是在和李龍大搭檔的時候,他更專注於「機槍掃射」的部分了。
我覺得業餘愛好者更適合學習韓式雙打,因為韓國隊的方式是相對最容易上手的。對於愛好者來說,學習技術的難度太大了,如果一個操作框架需要很多手法來支撐,我想短時間裡是很難實現的。
韓國球員並不是技術不好,他們是有意識的不使用那麼多技術,殺,推,抽,挑,擋加上發球,就基本構成了韓式雙打的基本體系。手法數量超級少,而且除了殺球之外,其他技術在大部分情況下都儘量用反手,只要你的反手推球沒問題,就有可能以此為基礎用最短的時間建立這個體系。
特別說一下,這條韓式流水線的產品,是雙混不分家的,從高成炫柳延星的後期發展看,他們都涉足混雙比賽,均有不俗的成績,這在別的國家可不容易看到。
今天看了后街男孩的紀錄片《秀出你的真正實力》,20年過去,他們為找到sing my song的權利而喜悅。我想每個打球的人都希望追求play my badminton的快樂吧。但在此之前,我們是否應該先成為那個「羽毛球的你」?
如果你沒有更接近羽毛球該有的那個樣子,你又如何知道什麼是你的羽毛球?這樣說來,沒有技術的成功還不如輸球的態度,著實自私了一點,球員應該有根據實際情況決定自己行為的能力,而不應該以「我不喜歡這樣打」為理由,背離比賽需要的方向。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