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明朝,很多人可能除了知道朱元璋是混混出生以為,其他知道的,就是明朝怎麼黑暗,百姓是怎樣的民不聊生了。其實這些都不是真正的明朝,明朝的皇帝也沒有這麼的不中用。其實,如果細心比較,就會發現明朝其實是中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王朝!和號稱最強大的漢、唐相比,明朝亦毫無遜色!
長期為明朝邊患的是蒙古,而漢朝則是匈奴。愚昧者總是津津樂道於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可是漢高祖當年也被匈奴兵圍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最後的解決方案是,漢朝去給單于老婆送禮,請她吹枕邊風,這樣才放了漢高祖一條生路;而明朝則斷然拒絕蒙古索求財物換英宗的要求,英宗皇帝也是寧死不降,最後明朝另立新君打敗了蒙古。漢武帝派兵北伐匈奴,而明成祖則是御駕親征五征蒙古。「敢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並不適用於整個漢朝,而明朝也有過類似的輝煌。
與唐朝相比。不錯,唐初國力強盛,四海咸服。可盛唐以後呢?安祿山叛兵和黃巢匪兵以及吐蕃蠻兵都曾攻入長安。可以比較的是:在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中,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曾棄都南逃蜀中。明朝則從未有過這種例子。大家知道明朝永樂皇帝從南京遷都北京,原因之一就叫做「天子守國門」,受到入侵了,大明天子親自在第一線守國門。
崇禎皇帝當年,北京形勢很危急,有人勸他遷都,他不去,有人勸他走,逃到南京,他不逃,他登上煤山自縊殉國而死,忠於江山社稷。大家想想,這與清廷的咸豐皇帝致京城百姓於不顧兩度倉狂逃離北京以及清廷末帝溥儀苟且偷生向日本侵略者認賊作父更有著天壤之別;也是在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中,唐朝曾向回鶻借兵,結果回鶻兵在長安附近燒殺淫掠,無惡不作。而明朝在「靖難之役」等內亂中,可曾向蒙古借過兵?還有一點,漢朝、唐朝、包括後來的清廷長期實行「和親政策」,而明朝則從沒有拿宗室女子送於蒙古、滿洲去換回和平!
明朝無論是遇到多大壓力,既沒有屈膝投降,也沒有割地賠款。到了明末那種內憂外患中,明朝依然兵分兩路頑強對付滿清和李自成,對關外的國土自始至終沒有放棄「全遼可復」的願望。從明英宗到崇禎帝的幾次北京保衛戰中,明朝更是堅定,兵臨城下仍然寧死不遷都「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亡」,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
當年明朝崇禎帝的遺言和清廷宣統帝的豪言可見兩個皇帝對國計民生的不同態度:崇禎皇帝殉國前怕李自成傷害無辜百姓,就寫了一首絕命詩給他:「朕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毋傷百姓一人。」
宣統帝溥儀的豪言:「我不管日本人在東北殺多少人,運走多少糧食和煤,只要不讓我當大清的皇帝我就不會心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