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中醫最愛的十個「養生」穴位

@ 2017-09-01

 

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身體難免會出現一些小毛病,生病就要去醫院這話沒毛病,但是我們總不能一有點小病就三天兩頭的往醫院跑,不管耽誤工作,而且還浪費金錢和時間。

因此,今天小編來教大家認識中醫裡常用十個養生穴位,沒病的時候按一按放鬆身體,不適的時候按一按可以緩解症狀。

 

1.合穀穴——止痛

合穀穴又稱「虎口」,有清熱、止痛的作用。對於頭痛、發燒、上火牙疼、咽喉腫痛等都有很好的緩解作用,相當於身體的止疼藥。

位置:五指併攏,虎口肌肉最高處就是合穀穴

按摩手法:用拇指尖按住合穀穴,往小拇指方向掐按,力度以感到酸、麻、脹為宜,按壓3-5秒後放鬆,間隔3-5秒後再次按壓,一般按壓20-30次,或者3-5分鐘即可。

 

2.內關穴——護心

日常生活中點按該穴能夠強心理氣,緩解心慌,焦慮,噁心,嘔吐,暈車等症狀。

位置:橫紋往上三指(兩寸),兩根筋的中點處就是內關穴。

按摩手法:用大拇指垂直往下按壓,每次按揉3分鐘左右,直至局部感到酥麻,或症狀有所緩解。

 

3.委中穴——腰痛

長期久坐,姿勢不當造成腰背和肩膀不舒服的上班族或常感到腰酸背痛和肩膀不適的上班族,或是常常感到腰酸背痛的老年人,常按此穴可以通暢腰背血氣。

位置:委中穴位於膝蓋後方膕窩正中間。

按摩手法:按揉委中穴時,力度以稍微酸痛為宜,按壓3-5秒後鬆開,一壓一松為1次,一般連續按壓20次左右。

 

4.中脘穴——養胃

胃不好的人,不敢吃涼東西等胃寒的人可以常按中脘穴。

位置:腹部正中線以上,胸骨下端與肚臍連接線中間處,按壓時會有酸痛感。

按摩手法:為刺痛時可以點按中脘穴,用手指按壓10秒,鬆開再壓,如此按壓3-5分鐘一般可以緩解症狀。

慢性胃不適,如腹脹,消化不良等,可以用手掌輕柔中脘穴,促進消化。

 

5.三陰交穴——養顏

三陰交是肝經、脾經、腎經三條經絡的交匯處,對月經不調、痛經、以及腹痛、腹瀉、失眠等效果良好。

位置:小腿內側,足內踝最高處上方4橫指處(3寸)。

按摩手法:將拇指直立放在穴位上,先向下按壓再揉,每次1分鐘左右,停歇10秒在揉,或順時針按揉此穴位也可。

從月經前三天開始,每天按揉三陰交10分鐘,堅持三個月,可緩解月經不調,痛經等問題。

 

6.足三裡穴——長壽

足三裡是人體最重要的長壽穴之一,經常按摩足三裡可加強腸胃蠕動,調節脾胃工能,改善人整體的免疫能力。

位置:位於小腿外側,髕骨下緣四指寬處。

按摩手法:按摩時可用拇指直接按揉,也可藉助數字的手柄等工具按壓,每天按壓十分鐘,能減輕工作壓力,緩解疲勞。

 

7.湧泉穴——安神

每天堅持用推搓、按揉等方法刺激湧泉穴,能改善神經衰弱、有助睡眠,且能增強人體的防病能力。

位置:位於足底,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彎曲腳趾時的凹陷處。

按摩手法:每天洗腳後,用雙手大拇指摩搓兩足底湧泉穴10分鐘左右。神經衰弱的人可以將時間延長至20分鐘。

 

8.關元穴——補腎

經常按摩此穴可以起到補元、溫腎、驅寒等作用,男性按揉關元穴可以緩解腎虛、腰酸、脫髮等問題,女性按揉此穴可以緩解痛經。

位置:肚臍下方四指的距離(3寸)

按摩手法:按揉關元穴前,要先搓熱手掌,用手掌以關元穴為中心摩擦小腹,做100-200次,直至擦熱為止。

 

9.風池穴——感冒

風池穴位於頸部,後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處,與耳垂齊平。

位置:後頸部兩條大筋外緣,與耳垂齊平處

按摩手法:緩解感冒症狀,可將拇指放在穴位上,用力旋轉按揉,力度以有酸脹感為宜,每日1-2次,每次100下。如果想提神醒腦、消除疲勞,可以隨時用拇指和食指輕叩風池穴。

10.陽陵泉穴——舒筋

經常按摩可以改善膝蓋腫痛、麻木、抽筋等問題,還可以緩解[乳.房]脹痛、兩肋脹痛、口苦等膽經問題。

 

 

位置:位於小腿上,端坐時,膝蓋關節下方有一個骨性突起,其前下方凹陷處就是該穴位。

按摩手法:用兩手拇指在陽陵泉上,對穴位施加輕柔而有滲透力的按揉,每次5分鐘,每天兩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