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富馬雲、摩拜胡瑋煒親歷揭示:創業成功的原因主要依賴於人脈

@ 2017-08-31

做到最好的自己

世界才會找到你

「創業一定需要人脈麼?」

知乎上有一個回答很到位:

只有置於(你設計的)契約之下的資源,才是(你的)資源。

別人口袋裡的再多,不放到你手裡就不算數,也沒必要討好對方。

創業者要識別業務發展所需要的資源,要為關鍵資源的持有者設計投入、產出模式。

然後人脈就來了。

關於人脈應該怎樣積累和運用,每個創業者都有不同的看法。

可以肯定的是,只會說不會做是永遠無法成功的,尤其是抱怨。

(一)

37年前的一個傍晚,一對澳大利亞夫婦,正帶著自己的孩子在西湖邊遊玩。這時,一個面帶微笑,身材消瘦的孩子走了上來,用非常稚嫩的英語和他們打招呼:"你好,我可以跟你們一起玩嗎?"他想鍛鍊一下新學的英語口語。

這個男孩,就是馬雲。

馬雲和Ken 的兒子拍下合影

就這樣,馬雲和這個異國友人Ken Morley,成為了跨越國界的筆友。每次回信中對方都會為馬雲修改英文,也成就了馬雲後來過硬的英語、口語水平。

馬雲和Ken的書信

後來,馬雲經歷3次高考終於考上了杭州師範學院。求學期間,這位澳大利亞人每隔6個月給馬雲寄一張支票,2年多時間總共寄了大概200澳元。

馬雲還受邀去了澳大利亞。當年馬雲21歲,在杭州,在那個年代,出國不可想像。

「試試看,說不定你能拿到護照」,Ken這樣鼓勵馬雲這個從未見過外面的世界的中國少年。

馬雲後來回憶說:那29天對我至關重要,當我回到大陸的時候,我完全是另外一個人了,沒有那29天我永遠不會像今天這樣思考,我可能會像其他中國人的方式去思考。

馬雲稱,每一次,我們都會辯論很多的事物。他會說「Jack,你是瞎扯的,都是廢話!」即便那樣,他總是那般支持我。

他知道我講話的方式,知道我幹起來會很不一樣,但他總是支持我,用他極大的好奇心與善意去支持我。

「我學到的是,你在書本上學到的、你的父母告訴你的,可能不全是真的,這個世界太有趣了,這個世界太獨特了,你需要自己去體驗,你需要用你自己的大腦去思考。」

馬雲與Ken Morley夫婦。馬雲將Ken視為曾為自己打開世界之窗的導師,在信中稱他為「father」。 30多年前的合影依然擺放在馬雲的桌子上。

想想後來中國黃頁推銷遭拒的視頻,到阿里巴巴的成立。可以說,這位外國貴人,改變了馬雲的一生。

2017年8月21日,據道瓊斯消息,在發布一份好於預期的財報之後,阿里巴巴在上周的股價飆升了10%。這直接推動馬雲再度成為亞洲首富(就在半個月前,馬化騰憑藉356億美元的身家登上中國首富寶座)。

來自《福布斯》的實時富豪榜單顯示,馬雲目前身家高達374億美元,在全球富豪排行榜上名列第18位,在亞洲位列第一位。

2004年12月,馬雲創立第三方網上支付平台支付寶,同年Ken去世。

2017年2月3日,再也不是窮小子的馬雲回到Ken的故鄉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出資2000萬美金,在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成立了以自己的姓 Ma 和 Ken 的姓 Morley 命名的獎學金 Ma-Morley。

這200萬美金,如今是當年Ken寄給馬雲的200塊澳元的13萬倍。

馬雲在演講中感慨:過去的30幾年,我一直懷著感恩的心生活著,希望有一天,因為這份友情,我可以成為像Ken Morley先生那樣的人,幫助和支持自己根本不認識、只是在街上遇到的年輕人。我希望自己可以做得更多,希望可以在未來一直做下去。

(二)

2014年,深秋,北京。

胡瑋煒走進一家咖啡館與投資人聊天。

「哎,你有沒有想過我們做共享單車呢?用手機掃描開鎖的那種。」說這話的人是投資人李斌。他想做個隨處都能借的自行車,借完了隨處停,手機掃碼開車鎖,騎一次手機上付一塊錢。

李斌甚至把名字都取好了,把mobile和bike拼起來,叫mobike,中文叫摩拜,像頂禮膜拜的諧音。他還設想這種車一夜之間布滿北京,成為新聞。

這個想法遭到在場的人的反對,卻緊緊抓住胡瑋煒的大腦,並決定一定要把這事兒做出來!

於是,胡瑋煒成了摩拜單車的創始人,而提這個建議的人,成了她的天使投資人。

錢雖有了,卻沒有自行車廠願意給胡瑋煒設計四年都不用修的自行車。

一個名叫王超的年輕人出手幫了胡瑋煒。

大半年之前,胡瑋煒辭職創立了「GeekCar」。在這之前,她在《每日經濟新聞》《新京報》《商業價值》和極客公園做了近10年的汽車記者。比起做傳統的汽車測評,胡瑋煒樂於讓他們去挖掘名不見經傳的創業者,「汽車行業里那些還沒有被體制化的」、對未來有好奇心的人。

她還找到一個胡同里的小四合院作為「GeekCar」團隊的辦公室。夏天的夜晚,他們在小院裡辦沙龍,院裡擺上桌椅啤酒毛豆,邀請汽車行業里的工程師、科學家、愛好者來一起討論智能汽車的發展。

王超就是參加過小院派對的人。2015年春,他在做著自己汽車公司董事長之餘,幫胡瑋煒設計了摩拜單車。

左:摩拜單車設計者王超,右:摩拜智能鎖設計者楊眾傑

2016年4月22日,摩拜單車正式上線,並在上海投入運營。僅僅運營了4個月,就被廣泛關注,而它的四輪融資在2兩個月中全部完成,如此密集實屬罕見。

其中,在B輪和B+輪我們看到了創新工場的身影。

再後來,摩拜單車獲得富士康戰略投資,也是因為創新工場李開復從中牽線搭橋促成合作。

胡瑋煒,這位從月收入4位數到月收入5位數打拚了10年的女生,因為投資人好友的一句話,2年間,她讓摩拜單車估值從0做到了100億,實現從0位數暴增到11位數的暴增。

而實現這一目標,滴滴用了3年,阿里用了6年。

胡瑋煒是幸運的,在她的圈層裡面有這樣的人,當然,最重要的是和她10年記者生涯密不可分。記者最大的優勢就是接觸的人多,有了人脈和技能這個儲備是她提高認知的基石,所以她的認知超過大部分人。

胡瑋煒的一個投資人說,能把人「忽悠」過來組團隊是創業的關鍵能力之一,胡瑋煒這點上很強,儘管他不知道胡瑋煒的秘訣是什麼。

前不久,行業關注的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第40次報告,第一次把「共享單車用戶數」提了出來。

該報告顯示,共享單車用戶規模已達1.06億,占網民總體的14.1%,一些融資能力較強的企業已經開始進軍海外市場。

其中就包括摩拜。截至8月1日,摩拜已經入駐了包括倫敦、新加坡、米蘭、佛羅倫斯等7座海外城市。

這位瘦弱女子創立的公司,正以上海為中心,逐漸改變上億中國城市人群的生活方式。

(三)

2008年,蔡文勝和吳欣鴻聯合創辦了美圖公司。

8年後的2016年11月15日,美圖正式在港交所上市。

如果仔細觀察當天IPO現場,趕來支持的投資人也不在少數,比如李開復、徐小平、倪正東、黃明明、楊向陽等等。當時,現場的媒體就很驚嘆蔡文勝強大的人脈資源。

港交所門口合影,從左至右倪正東李開復、蔡文勝、徐小平、楊向陽、何伯權

當天的答謝宴上,蔡文勝準備了一篇感謝信,復盤他30年創業之路的同時也直接曝光了自己的朋友圈,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這些投資人士覆蓋了中國大半個投資界。

感謝信中,蔡文勝提到,堂兄蔡炯明是他人生中第一個創業偶像。他創辦的「金犀寶」,是福建最早到中央電視台做廣告的服飾品牌,1998年成為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福建公司。

2004年,蔡文勝第一次來北京發展認識了薛蠻子和IDG資本元老過以宏。而薛蠻子是第一個投蔡文勝的天使投資人,IDG是第一個投蔡文勝的VC(風險投資)。

蔡文勝當時在見到IDG的創始合伙人熊曉鴿、周全、過以宏等以後,好幾天甚至都捨不得洗手。

如果說2005年是蔡文勝最得意的一年,絲毫不為過。

2005年,蔡文勝開始認識一些創投界的人。包括馮波。後來馮波不問估值不看條款就投資了美圖。

2005年,蔡文勝還認識了時任Google大中華區總裁李開復。2008年把265.com賣給開復領導的Google,蔡文勝在這筆收購中至少賺了2000萬美元,並開始做起了投資。

2008年,美圖公司成立,陸續獲得IDG和啟明創投、策源馮波的注資。2013年,蔡文勝任董事長。可以說美圖今天的IPO,蔡文勝的生意都離不開背後這些投資人。

在蔡文勝投資名單中,58同城是值得驕傲的一筆。也是在2005年,蔡文勝天使投資了姚勁波的58同城,後來他幫58同城找來了閻焱的賽富,蔡文勝也坦言58同城的項目是做天使投資以來賺得最多的一個項目,相信這也是閻焱賺最多的一個項目。

閻炎現身美圖上市答謝宴

根據當天美圖IPO現場來看,中國80%的天使投資人幾乎都到了到場,成了近年來在香港最大規模的一次資本圈聚會。

上市前,美圖的用戶已坐擁11億。有媒體估算,蔡文勝身價遠超200億人民幣,有望躋身廈門新首富。

值得一提的是,蔡文勝出身農村家庭,學歷只有高中,連大學都沒讀過,還曾因為學歷太低被認為有移民傾向而被美國拒簽。蔡文勝提到,IDG和薛蠻子對自己是知遇之恩,這同時也是他們第一次投沒有PPT、也沒有大學學歷的創業者。

蔡文勝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出身、學歷不重要,關鍵在於你交什麼朋友!

(四)

回到文章開始的問題。人脈對於創業有多重要?

2016年上海市民創業狀況調查報告數據顯示,2016年,每8位青年中就有一位是創業者。

創業成功的原因主要依賴於:人脈資源(36.7%)、創業相關經歷(31.2%)、創業行業潛力(27.9%)以及有效的合作夥伴(21.8%)。

也就是說,創業者是否具有構建人際網絡和社會網絡的能力,直接影響創業之路是否順利、企業發展是否長久。

在創業者眼裡,一切活動都都可以是交友渠道。這也是德撲在中國得以普及的一大原因。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股神巴菲特、柳傳志、馬雲、李開復等一眾大佬也是德撲愛好者。

一位剛畢業的大學生稱,「在北京沒有任何人脈資源,但通過德州撲克認識了很多有身份地位的人,他們來玩德州撲克不是為了贏,就是為了休閒。」

作為福布斯2012年至2014年全球最佳投資人榜單中排名最高的華人投資者,經驗豐富的紅杉資本沈南鵬坦言,在對創業者進行考察時,首先考量的就是該創業者的社交圖譜是怎樣建立的,以及如何和創業團隊成員熟識的,「人與人之間的組合和配合非常重要」,沈南鵬坦言。

那麼,創業者如何才能擁有屬於自己的高質量人脈圈?

以下幾點可供思考:

1、人品!人品!人品!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人品不好你還是別在創投圈混了。

俗話說得好,「不是不報,時機未到」。創投圈這個圈子本身就小,如果你人品不好大家很快就知道了,而創投圈的口碑效應是很明顯的,你的口碑差了以後在這個圈子做事只會越來越難。

2、幫助值得幫助的人。

據觀察,在創投圈受人尊敬的成功人士一般都非常樂於助人。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往往是因為他們非常善於幫助別人,這種幫助可以小到幫別人買一杯咖啡,也可以大到幫一家巨頭公司扭虧為盈。

這樣,當你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會發現,「吃虧是福」這句話,不是沒有道理。這一點很容易讓人聯想起電影《教父》。

3、不是所有的人脈都有用。

Peter Thiel在《從0到1》里曾多次提到冪次定律:一小部分公司最終會完勝絕大部分公司。

創投圈的人脈資源也是如此:一小撮人對你的重要性將遠大於剩下的其他所有人。

反觀自己的人生你會發現,對你的生活真正起到非常重要作用的人也許一隻手就能數得過來,可悲的是很少有人意識到這一點。

4、實在沒有錢和人脈,但是實在想創業,應該怎麼做?

人和人的交往本質上來說都是交換,交換的的前提是平等,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發展人脈的核心絕不在於認識更多人,而在於首先做好自己。

當你有資源和別人形成對等的時候,人脈自動會來。

就像馬雲關於「人脈的真相」演講所講:

吸引力法則在人脈中的體現是,你是怎樣的人就會吸引到怎麼樣的朋友。

而只有你找到你自己,做到最好的自己時,世界才會找到你。

不要成為社交動物,要留一部分時間給自己學習成長,留給自己看書、提升與思考的時間。

最簡單的,不管多累,每天花一小時讀書,再花一小時跑步,如果堅持不下來一年,什麼都別說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