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年代也有激盪的風雲,當今世界總體趨於和平,但還是有小部分地區仍舊深陷戰火,難以自拔。比如說,伊拉克人民直到今天就依舊在動盪之中輾轉求生。他們的生命根本得不到保障,遍地開花的是炮彈的碎片,滾滾的硝煙從未消散。
這一切的根源都是發生在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正是這場戰爭使該國人民飽受苦難。
事實上,美國人是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而發動了戰爭。他們本以為憑藉著強權和超級大國的地位,伊拉克人民一定會夾道歡迎他們的到來,誰知道事實卻截然相反。美國大兵們非但沒有被歡迎,反而是被該國百姓一致抵抗。需知在伊拉克國內,本來是有著巨大的宗教矛盾的,遜尼派和什葉派的兩伙人向來不共戴天。
但是,值此之際,兩派人士選擇放棄矛盾,槍口一致對外,美國人的如意算盤落空了!
正是因為美國始終保持著超級大國的超然地位,所以,他們越來越肆無忌憚,儼然自詡正義。這樣狂妄自大的後果就是:美國大兵進入伊拉克之後經常會被放冷槍。憤怒的美國人這才明白過來,但是,他們沒有選擇繼續實施高壓政策,反而準備培植傀儡政權。
為了取得伊拉克的石油資源,美國人不得不放棄雷霆手段。於是,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和運作之後,美國人成功扶植了一位親美總理——阿拉維。
這裡我們必須要知道,在伊拉克,總理的權力遠遠高於總統,按照其國的政治制度,總統不過是個象徵性的職位,雖然身份高貴,但是並沒有掌握實權。事實上,伊拉克國內的大小政令都是由總理來頒布的。
出於這個原因,挑選總理就成了重中之重。
親美派的阿拉維成功受到了美國人的青睞,2004年五月,他成為了新政府的總理。雖然伊拉克的總統地位並不重要,可是畢竟還是需要一個人來擔任的,為了挑選這個總統人選,美國人著實頭痛了很久。首先,新政權的總理是個什葉派,那麼,為了平衡伊國內的種種矛盾,總統就必須是個遜尼派,但是,遜尼派之中究竟誰能入選呢?
要有資格擔任伊國內的總統,那麼,就要求這個人有著很高的聲望和威信。而且,對美國人來說,他還必須是個親美派,最不濟也得是個能接受與美國合作的總統。按照這個條件篩選下來,美國人選中了阿德南·帕沙希。
說起來,這個帕沙希也是個傳奇人物。
他出身很好,祖輩中有很多伊拉克的首相,而帕沙希本人更是年紀輕輕就當上了外交部長。然而,隨著薩達姆上台,本來前途無量的帕沙希告別了政壇。
這是因為,帕沙希是個徹徹底底的倒薩派,處於這個原因,他不得不出國流亡,從1971年開始,帕沙希開始了長達三十二年的流亡生活。
2004年的時候,帕沙希已經八十一歲,完全是個耄耋老人了。
美國人之所以屬意帕沙希,就是看中他的經歷和他本人的政治立場。似乎對美國來說,帕沙希的確是最合適的人選,帕沙希當選之中,薩達姆殘餘勢力想要復辟的可能性幾乎微乎其微。
這一邊美國人的如意算盤打的啪啪響,但是,伊拉克國內也有不同的聲音。畢竟帕沙希已經是耄耋之際,伊拉克內部推舉的是年富力強的亞瓦爾,但是,伊拉克國內的聲音並沒有得到美國人的肯定。而且,態度強硬的美國甚至回應道:如果伊拉克臨時管理委員會的成員們固執己見,那麼,他們選出來的總統美國將不予承認。
雙方各執一詞,爭吵極其強烈。美國人不願承認亞瓦爾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亞瓦爾對美國的態度,亞瓦爾年僅四十歲,並且,他在國內實施的政策全都是排美的。
所以說,美國人絕對不可能讓這樣的人成為總統,因此,六月一日,美國直接宣布了對帕沙希的任命。
令人大跌眼境的是,美國人的任命遭到了帕沙希的拒絕。
帕沙希的拒絕令美國人顏面盡失,但是,卻也無可奈何,畢竟他們自我標榜文明、民主,所以,只好捏著鼻子承認了亞瓦爾。事後有記者採訪帕沙希,這位老人說道:自己雖然想要在更高的平台施展自己的能力,但是,他並不想依靠美國人。
流亡三十二年,他最珍貴的財富便是自己的聲望和名譽,這些遠遠高於一個傀儡總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