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自製的福爾摩沙衛星五號,今天(106.08.25)凌晨在美國加州發射升空,福衛五號被稱為是「最有台灣味」的人造衛星,其中有70%以上原件都是由國內的半導體、記憶體等各方面廠商研製,產學研各方合計達50家以上。最重要的瓶頸主要在核心的遙測酬載;另外如飛控軟體也是國內自製,使得衛星的控制可以完全操之在我。
福衛五號被太空中心稱為「最有台灣味」的人造衛星,其中有70%以上原件都是由國內廠商研製提供,例如漢翔以複合材料製造了衛星的本體,內部最重要的遙測酬載、CMOS影像感測器,以及控制單元,投入了國內的半導體、記憶體等各方面廠商,包括產學研各方合計達50家以上。雖然有先前福爾摩沙衛星的經驗,但很多技術要自己來,有時也是要重新學起,尤其是最重要的遙測酬載。余憲政:『光學的結構體,鏡片要磨得夠均勻、夠平,國內只有儀科中心比較有這種大型晶片的經驗....他們也是要從頭學起,因為他們也沒做過太空級的原件....之後的整合,整合的功夫是看不出來....在外面是不會教的....』
福衛二號的飛行控制軟體是法國提供,有些功能被鎖死,如今福衛五號全部由國內開發,就可以完全操之在我。另外,研製過程中也曾經發生原訂提供X頻段傳輸器的國外廠商,在簽約前夕受制於大陸市場的壓力而作罷,為了避免拖累整個福五計畫,才趕緊找到其他廠商接替,更凸顯科技自主的重要性。
科技部長陳良基說,福衛五號以國內半導體廠商擅長的CMOS感測器,穩定度比現有的CCD技術更高,未來也可以協助台灣踏入衛星影像感測器的市場。
經歷多次延宕,台灣第一枚自主研發衛星「福衛五號」將在25日升空,跨出台灣太空史上一大步。(中央社製圖)
經歷多次延宕,台灣第一枚自主研發衛星「福衛五號」將在25日升空,跨出台灣太空史上一大步。2019年起,台灣將展開第3期太空計畫,可能項目包括透過國際合作共同探索外太空等。
「福爾摩沙衛星五號(福衛五號)」是由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規劃、國內自主研製的第一枚遙測衛星,將接替去年功成身退的「福爾摩沙衛星二號(福衛二號)」,兼具「遙測」與「科學」兩大任務。
福衛五號小百科。(中央社製圖)
福衛五號重達450公斤(含酬載及燃料)、造價近新台幣56.59億元,為高2.8公尺、外徑約1.6公尺的八角柱外型,另搭載CMOS光學遙測和先進電離層探測儀(AIP)等酬載儀器,用來建置太空天氣模式、電漿擾動變化及研究電離層的異常現象。
其中7億元是給SpaceX的火箭發射費用,由於太空中心很早向SpaceX 下訂,價格較為便宜,若以現在的市場行情,發射衛星需花費約新台幣18億元。
2016年SpaceX 火箭爆炸,導致原訂2016發射的福衛五號發射時程延遲,被迫延至今年8月25日凌晨2時50分,國人將可透過SpaceX 的轉播參與發射過程,見證台灣太空科技發展的歷史時刻。
福衛五號已運至美國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場,進行衛星升空前的最後測試驗證及與火箭結合作業。8月16日福衛五號與承載它發射升空的火箭獵鷹九號展開連結作業,不論是電力與機械方面的結合,都非常順利。
工作團隊也藉著酬載連結的機會,啟動福衛五號並試運轉約30分鐘,證明電路的連接等方面沒問題,同時也繼續幫衛星充電,發射升空當天,要給福衛五號電力滿載。
台灣「福爾摩沙衛星五號」即將發射升空,美國SpaceX 提供貴賓級承載服務。圖為獵鷹九號火箭。 (摘自SpaceX 網站) 中央社記者曹宇帆洛杉磯傳真 106年8月11日
另外,發射火箭獵鷹九號外殼也有台灣意象,包括印有台灣字樣外,還有「福衛五號全國兒童徵圖比賽」的首獎作品圖畫也將一同伴隨升空。福衛五號發射後不久,第一節火箭將回收降落在聖地牙哥北邊附近的無人船上。
福衛五號升空之後,使用720公里高度的太陽同步軌道,黑白影像解析度高達兩公尺,相當於在台北101大樓可辨識遠在300多公里外墾丁的人。預計80分鐘後與地面控制站建立通訊,預估一週後可開始傳送觀測資料。
福衛五號繞行地球一周約99分鐘,每天繞行地球14周,每兩天會經過台灣上空。經過台灣當天,一天內會有4次通過台灣上空,時間分別約是上午9時34分、11時10分及晚上的8時32分、10時09分。
國家太空計畫已邁入第26年,「福衛五號」也是台灣人造衛星的第4個任務,其執行計畫書自2009年起核定啟動後,結合國內微像公司及中央大學等產學研50餘團隊共同研發,包括衛星本體、遙測酬載、科學酬載及地面系統等關鍵元件,均為台灣自主研發。
行政院長林全日前表示,隨著科技的進步,尤其是電子零組件越來越輕巧,衛星在未來將被大量運用,除軍事方面,在通訊、國土安全及商業活動都非常重要,可預期相關產業將在未來20、30年蓬勃發展,因此自製衛星的能力非常重要,而「福衛五號」已證明台灣有此能力。
他說,下一步目標是讓技術能量在台灣繼續深耕、有所發揮,除了期盼台灣太空產業與商業結合,也可進行國際間技術合作,台灣太空產業若能立足國際,人才就會源源不絕進來,也會有更多人願意投入相關領域,推動產業發展。
2019年起台灣將展開第3期太空計畫,目前正由國家實驗研究院與科技部審核,原則上仍包括遙測、光學、微波照相、通信與氣象應用等項目。太空中心官員表示,期盼第3期的太空計畫,能推動前瞻創新任務,譬如透過國際合作操作小衛星,共同探索外太空等,但是目前還沒定案。
台灣首枚自主研製的衛星福衛五號成功發射升空,科技部長陳良基表示,這是國人的驕傲,上面載著台灣設計師的心血,貢獻的是全人類。
福爾摩沙衛星五號(福衛五號)凌晨2時50分由美國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的獵鷹九號火箭搭載,於美國加州范登堡基地發射升空,將接替去年退役的福衛二號,兼具「遙測」與「科學」兩大任務。
負責規劃的國家太空中心凌晨在竹科高層廠房10樓,舉行福衛五號發射觀禮活動,陳良基親自出席觀禮,國家實驗研究院院長王永和、太空中心副主任余憲政及前太空中心主任張桂祥也到場見證福衛五號升空的歷史性一刻。
當火箭發射升空後,現場隨即響起熱烈掌聲,隨後第一節火箭脫離、保護衛星的鼻錐罩脫離,到衛星與火箭脫離,整個過程歷時約11分19秒,現場再度響起熱烈掌聲。
陳良基受訪時表示:「要跟所有國人道賀,我們的衛星順利升空了。」他並代表科技部謝謝國人,能給科技部這個機會,完成太空史上第一顆自主研發高解析度遙測衛星。
陳良基說,雖然在網路上看過多次SpaceX發射整個過程,不過,看到衛星順利升空,感覺非常強烈。
陳良基表示,現在還有11位同仁在美國,大部分同仁都已經撤回來,相當多同仁跟他一樣,當年一起做的時候是黑頭髮,現在都變成白頭髮,這樣的過程把衛星送上去。
陳良基說,期待再過幾分鐘能夠順利收到訊號,再一個月以後,能夠看到遙測影像傳給國人,這顆衛星能夠用高解析度遙測來守護台灣這片土地。
陳良基表示,希望這顆衛星將來不只是代表國人驕傲,還可以協助全世界在太空發展地球地面遙測及太空氣候觀測。
台灣第一個自主研製的衛星福衛五號,今天在美國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成功發射升空,包括漢翔、鑫豪、微像、錫宬等產業團隊,對於參與福衛五號太空計畫感到與有榮焉。
「福爾摩沙衛星二號」服役12年,比原定時間超齡7年,已於去年中功成身退。國家太空中心以「福爾摩沙衛星五號」接替其任務,歷經長達6年研發,是台灣首枚自主研製的衛星,也是全球首顆酬載CMOS感測器的遙測衛星,多家台灣科技廠商參與其中。
與國家太空中心合作多年的漢翔航空工業,前身為1946年成立的空軍航空工業局,從已發射的福衛二號、三號,至今天發射的福衛五號和未來的福衛七號,一路合作至今,所承製的結構體在太空中運轉良好,也為漢翔的製造技術與聲譽大大加分。
漢翔指出,從福衛二號承製衛星結構體至今,已累積相當多經驗,未來打算參與製造更多零組件,讓衛星研發有更多本土企業和國產零組件參與。
首度與國家太空中心合作的鑫豪科技,承製福衛五號衛星的固態紀錄器,鑫豪科技行銷業務副總經理謝金谷表示,固態紀錄器早在2010年就已製妥交給太空中心,這幾年不斷進行保養。
謝金谷表示,固態紀錄器可以視為一座超大型的硬碟,專供衛星拍照暫存影像用,容量足以容納衛星繞行地球6000公里,拍照15分鐘內的所有照片。
微像科技工程部經理林琦斌表示,福衛五號是微像參與的第2個太空影像感測器計畫,在福衛五號之前,微像曾參與印度探月計畫,只是當時僅提供元件,福衛五號則是提供模組。
由於福衛五號使用的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影像感測器面積大很多,一片8吋晶圓僅能切割出5顆晶片,且有過去未曾遇過的熱真空測試等問題,林琦斌說,微像雖有過去印度成功經驗,但承接福衛五號計畫時仍僅有5成信心。
如今福衛五號成功發射,林琦斌說,這是微像與太空中心整個團隊合作的成果,對此相當高興,不僅再次向外界證明CMOS感測器也能飛向太空,同時象徵微像技術往前跨出一大步。
提供製程設備解決方案的錫宬國際,此次參與衛福五號製造,負責大口徑鏡片清洗機。董事長顏錫銘表示,由於鏡片直徑長達1公尺以上,衛星零件要求嚴苛,錫宬花費近1年時間開發成功,能參與這樣的計畫與有榮焉。
錫宬總經理顏錫鴻表示,此次參與衛福五號製造成功,不止是對錫宬研發實力的肯定,也證明了台灣研發潛力是足夠的,像錫宬這樣的中小企業都能做到,何況資源足夠的大企業;希望政府未來能多重視台灣企業的研發及品牌發展,從根本的教育開始。
2003年成立的勝利微波是自福衛衛星前身的中華衛星時,就是衛星天線的獨家供應商。總經理李袗華表示,這次供應福衛五號主要是各兩顆S頻及X頻天線;其中,S頻主要供地面控制站遙測控制,X頻則是用來傳輸資料至地面衛星站。
李袗華說,勝利微波專精於航太及軍用等級天線,未來也希望台灣航太產業能形成具規模的產業聚落,才能讓業者健康成長;勝利微波未來也將切入商用、電信級天線,發揮台灣微波技術實力讓國際看見。
此次負責影像處理系統資料管理的凌群電腦,自民國85年成立衛星操控團隊,歷經福衛一號、二號、三號衛星的發射,早期軌道操作及例行正常操作至今,已累積豐富的操作經驗,並參與衛星整合測試、操作系統開發及測試,是太空中心倚重的合作夥伴。
目前凌群電腦委外服務處通過衛星操控認證的團隊共有16人,除了衛星操作之外,也配合太空中心的衛星技術自主政策,積極參與衛星操控軟體的開發,亦協助泰國太空中心升級衛星操控系統。另外,凌群電腦軟體事業群也參與衛星健康趨勢分析軟體及衛星影像資料處理軟體的研發,積極投入太空科技的發展。
台灣首枚自主研製的高解度光學遙測衛星「福衛五號」,今天凌晨在美國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升空,預計9月初開始為國人服務,為台灣的太空科技發展立下重要里程碑。
福爾摩沙衛星五號(福衛五號)由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規劃,結合國內微像公司及中央大學等產學研究50餘團隊共同研發,可提供解析度黑白2公尺、彩色4公尺的衛星影像,延續卸任的「福衛二號」遙測任務。
「福衛二號」於2016年8月除役,在國內莫拉克颱風及日本311大地震等重大事件救災與重建工作中,均發揮相當大的助益。
「福衛五號」重達450公斤(含酬載及燃料)、總經費新台幣56.95億元,為高2.8公尺、外徑約1.6公尺的八角柱外型,搭載CMOS光學遙測和先進電離層探測儀(AIP)等酬載儀器,用來建置太空天氣模式、電漿擾動變化及研究電離層的異常現象。
其中,與其他國家遙測衛星所使用的「CCD」(感光耦合元件)不同,「福衛五號」擁有自製的「光學儀器酬載」,是由國研院晶片中心、微像科技、聯華電子協助,成功開發了「CMOS 」(互補氧化金屬半導體)影像感測器,等於掌握遙測衛星的關鍵技術,未來台灣可以不用再仰賴國外,還可節省經費。
「福衛五號」上的先進電離層探測儀(AdvancedIonospheric Probe, AIP)又稱為「太空魔方」,是由中央大學太空團隊研製,更是國際間首創多合一功能的電漿量測儀器,除輕巧的設計能夠減少衛星的耗能負擔和重量外,還可以用來建置太空氣候模式、觀測電漿擾動變化,以及研究電離層在地震前的異動現象,為台灣監測地震前兆。
「福衛五號」原本預計在2016年發射,但因SpaceX公司發生火箭爆炸意外,發射時程一再延宕,終於在7月19日啟運前往美國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VandenbergAir Force Base)發射場,進行衛星升空前的最後測試驗證及與火箭結合作業。
「福衛五號」升空後,將和太陽同步軌道、高720公里,每兩天通過台灣上空一次,繞行地球一周時間約99分鐘,任務壽命5年,其遙測拍攝的影像,將應用於政府施政、防災勘災、國土安全、環境監控、科技外交、學術研究及國際人道救援協助等用途。
國家太空計畫已邁入第26年,「福衛五號」也是台灣人造衛星的第 4個任務,其執行計畫書自2009年起核定啟動,是台灣第一顆從設計、製造、組裝到測試完全自主發展的高解析度遙測衛星,為台灣自製先進衛星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