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大爆炸:假如冷戰中的美蘇開戰,私以為蘇聯勝算更大

@ 2017-08-25

20世紀的世界歷史並不平靜,除了爆發了兩次世界規模的大戰外,還有一場長達四十四年的冷戰。關於兩次世界大戰估計大家都耳熟能詳了,但那場時間最長的冷戰到底是怎麼回事,估計有的朋友並不是很了解。所謂的冷戰其實是指1947年至1991年之間,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與以蘇聯為首的華沙條約組織之間的政治、經濟、軍事鬥爭。

那冷戰是怎麼開始的呢?這就不得不提到唯恐天下不亂的邱吉爾了。這傢伙在二戰末期被英國人民趕下了首相寶座,雖然他很不服氣,但是也無可奈何。僅僅一年後,也就是1946年3月,不堪寂寞想搞點事情的邱吉爾跑到美國發表演講,也就是他著名的「鐵幕演說」——「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里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從此正式拉開了冷戰序幕。

看到這大家或許會說邱吉爾這傢伙不省心,其實就當時的世界形勢來說,二戰剛剛結束,美國和蘇聯又通過這場戰爭成為世界上「首屈兩指」的國家。但是此時美國的領導人從羅斯福換成了杜魯門,而杜魯門又和史達林不對付。因此在邱吉爾的添油加醋和煽風點火下,美國和蘇聯這兩個超級大國開始了爭霸。

當時的美蘇兩國就像兩個無法在拳擊台上分出勝負的選手,他們把戰鬥都放到了台下。也就是說除了不直接打仗外,這兩個對手一直隔空較勁。那麼要論實力,當時的美國和蘇聯到底誰更勝一籌呢?

首先在核武器方面,美蘇可以說是半斤八兩。眾所周知,原子彈等毀滅性的核武器在二戰末期問世,還首度被美國用來投放在了日本。只不過製造核武器的方法已經不是什麼機密,在目睹了原子彈的巨大威力後,蘇聯也開始抓緊研製。冷戰興起後,美蘇兩國都認識到未來的戰爭肯定要靠原子彈一決勝負,於是雙方都儲備了可以毀滅地球數百次的核武器。也就是說在核武比較上,美蘇沒有真正的贏家,可以說都是輸家。

就海權來說,美國略勝蘇聯一籌。通過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海權大國的地位沒落,隨之而起的是美國。通過制海權,美國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得中東的石油補充自己的石油產能不足,可以用智利的銅礦、巴西的鐵礦來補足美蘇之間的資源差距,而蘇聯只能傻看著。為了對抗美國的海權,蘇聯也研發出了一大利器,那就是核潛艇。

雖然美國有很多航空母艦,但是比起蘇聯的核潛艇來,還是顯得略遜一籌。記得美國曾有部電影叫《獵殺紅色十月》,其中講的就是美國人為了得到蘇聯的最新型核潛艇而不惜鋌而走險。

就陸權來說,蘇聯完勝美國。大家都知道,美國的地理優勢得天獨厚,因為它被太平洋和大西洋保護著。但正是如此才使得美國在陸權上沒有優勢。蘇聯當時的國土面積巨大,疆域橫跨東歐、中亞、北亞的大部分。就加盟共和國有十五個之多,未加盟但是受它影響的國家就更多了。通過二戰,以前歐洲的老牌強國英國、法國和德國紛紛沒落,他們已無力在陸地上遏制蘇聯。而美國又遠在大西洋的另一端,更是只能幹瞪眼。

綜上所述,筆者還是想和主流專家唱唱反調,假如冷戰中美蘇開戰,蘇聯的勝算還是高過美國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