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救人最好修心,而殺人莫過於誅心。[毒·品]就是這樣一種足以摧毀人精氣神的鬼魅——[吸·毒]者剛開始只是誤食一點點,從中體會到「嗨」、「爽」後逐漸沉迷於此,而只要身體缺了這種[毒·品]的供應,立馬就變得「鬼上身」似得——對什麼都沒有興趣,經常性地處於一個焦慮的狀態,隔三差五地發一些「神經病」,總出現情緒問題。
經常看到一些朋友在抱怨、惋惜:要是早知道是在[吸·毒]了,那一定會讓他儘早戒毒,現在這個樣子也不知道能不能恢復正常。小編只想說,[毒·品]切勿沾,沾了儘早戒!越早進行戒毒治療,越早擺脫[毒·品]的糾纏,就越早重新融入正常生活。
像一個圈套,很多來戒毒的患者朋友說起自己怎麼走到這個圈子時無不後悔:別人總是在說這個好這個好,經不住在耳邊吹著風,也跟著玩了。剛開始確實是很舒服,可是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起,就一刻也離不開。最後淪為[毒·品]的奴隸。
其實,[毒·品]對人的中樞神經系統有著強烈的興奮或抑制作用。直觀的感受就是:[吸·毒]者自身在吸食後會有一種極端的、特殊的心理體驗,比如極致的舒適感、或者說欣快感,也就是他們口中的「飄」、「打頭」、「昏」。
隨著他們身體對[毒·品]的耐受性的增強以及[毒·品]的毒副作用,剛開始的欣快感(或舒適感)慢慢地減弱甚至消失,這時他們就會出現焦慮,沮喪,煩躁,對生活失去信心,再加上身體的不適,為了尋找快感和減少身體上的痛苦,其中絕大部分人往往會選擇繼續吸食[毒·品],這也就陷入一個惡性循環。
人格缺失
長期吸食[毒·品]會讓[吸·毒]者在心理上、行為上發生明顯的不同於常人的變化,這些變化從[吸·毒]人員身上反映出來的就是人們常說的「心理變態」,從醫學角度上說是人格的缺失。
研究表明[吸·毒]人員都有不同程度的人格缺陷,他們[吸·毒]成癮後唯一的生活目標就是[毒·品],除了[毒·品],對什麼也不感興趣,自覺失去了人格,失去了尊嚴,對家人、社會喪失了責任感,喪失了社會功能。
情感淡薄
[吸·毒]人員往往會表現得為人處世感情淡薄,懶散疲遝,對生活無望,有的還有反社會心理。在典型的性格改變中,自卑是最為突出的人格特徵:比如,他們常常感到自己不被周圍的人接受,被人瞧不起,與這些人交談時明顯感覺到說話絮叨,愛吹牛皮,常講假話謊話,生怕別人瞧不起。
很多人家屬都說,自從[吸·毒]後就不再和大家說話了,有時候叫他,明明聽到了還沒應,很多時候有時候都故意不回應;一些很小的事情不滿就會大發脾氣等等。情緒化讓周圍的人倍感折磨。
思想偏執
在思維方面也是比較偏執多疑,自我封閉,遠離親友,親近[吸·毒]朋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區別於常人的人格特徵。
情緒變化
[吸·毒]人員往往在吸完[毒·品]之後會出現一些焦慮、緊張、抑鬱、煩躁、無聊等負面情緒。而也有研究表明,許多藥物濫用者存在抑鬱、焦慮情緒等問題和其他神經症狀。很多時候[吸·毒]者還會表現出謊言、支配性和責任感下降,偽裝、疑病、抑鬱、癔病、精神病態等升高。
[吸·毒]給人帶來的神經症狀有時需要通過藥物來緩解這些負性情緒,若不及時進行治療,可能會加劇[吸·毒]人員心理問題,甚至出現幻覺幻視、被害妄想、脾氣暴躁,有暴力傾向或暴力行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