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鷹眼圖說軍事
2016年珠海航展上,中國兩架殲-20橫空出世,黑色的科幻塗裝擺脫了以往土氣的造型,帥氣的無法自拔。但是,中國的軍工廠僅僅能讓殲-20達到每年24-36架左右的產量,這對於有著近千餘架國土防空任務戰鬥機需求的中國空軍來說根本就是杯水車薪。中國的國土防衛究竟需要多少飛機?那又該如何解決?
中國的國土防衛政策中,軍隊高科技武器一直遵循著高低搭配的原則,即同一代次武器開發為兩個不同的項目,其中科技含量高價格較貴產量較少的武器裝備被當做高配,其中科技含量相對較低的但是產量較高的被稱為低配。並在這個高低配置外加上改裝過的上一代次武器進行戰鬥力補充和輔助兵種作戰。例如現代中國陸軍的基礎作戰坦克,中國的主力坦克為第三代坦克。高配為50噸重的99G型主戰坦克,低配為40噸級的96B型主戰坦克。剩下的相當一部分空缺由老驥伏櫪的59D型坦克補充。
中國的空軍相比坦克的絕對數量要求(總服役需求近1萬台),空軍的要求則少而繁雜。就只戰鬥機一說,中國需要高空高速重型戰鬥機殲-11系列,中低空多功能戰鬥機殲-10,對地支援專精的殲-16以及高空截擊機殲-8(中國依舊有一部分需求),而在非高強度戰鬥區域仍舊有相當一部分的殲-7還在服役。
中國的國土防衛需求非常之大,光戰鬥機一項就需要2100餘架才能基本滿足國防基礎需求。目前中國的戰鬥機中,共有殲-7戰鬥機200餘架,殲-8戰鬥機140餘架,殲10戰鬥機有近500架,殲-11及蘇27蘇30系列總計有400餘架,殲-20共10架左右。
就目前而言,殲-10戰鬥機的產量大約為每年45架到55架,隨著殲-20的訂單增多,殲-10的生產線也將會隨這零件通用化而變得更加快速。預計在2017年可以達到每年50-60架的產量。同時中國沈飛每年殲-11的產量約為兩個團約48架,按照殲-10替換殲-7,殲-11替換殲-8的要求,中國要全面淘汰二代機進入三代機時代大概需要將近5年的時間。
對於老舊飛機的處理和銷毀,中國採用了一種半賣半送的方式外貿給需要的國家。例如殲-7戰鬥機,改裝後的殲-7戰鬥機在綜合性能上碾壓原型的米格-21魚窩戰鬥機,而後者在許多第三世界國家依舊在服役。還有相當一部分換裝下來的老舊殲-7被改裝成了無人機,並在內部加裝了相當一部分的炸藥,可以以無人機集群的方式突破敵人防空網,用一種類似於飛彈的方式結束它服役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