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四,鬼門大開,旺角砵蘭街鬼節實錄!

@ 2017-08-23

 農曆七月是「鬼月」,中國民間傳說這是地獄大門開放的月份,無主孤魂全從陰間到陽間接受人間的供養,因此各地方都會在這七月十四舉行祭祀儀式普渡孤魂野鬼,希望鬼魂得到安撫,保佑家宅平安,俗稱爲「鬼節」。香港人傳統通常在七月十四拜祭,並且會燒街衣,但這種傳統亦已經式微。

 

  鬼月歷史 禮記中,七月是修築城池的時機,一直到明代都不存在整個月充滿禁忌的鬼月。  在佛教中,循印度習俗,以七月為盂蘭盆節。據《佛祖統紀》記載,梁武帝始設壇舉行盂蘭盆法會 ,以報答父母、祖先恩德 。因此,此月又被於佛教信仰者普遍被視作吉祥或盡孝之月,稱為吉祥月、歡喜月、感恩月、教孝月。

 

 

到了宋代的三教合流的中元節,祭拜期間延長。《東京夢華錄》:「(中元)先數日,市井賣冥器靴鞋、金犀假帶、五綵衣服。……及印賣《尊勝目蓮經》……構肆樂人,自過七夕,便般目連救母雜劇,直至十五日止。」 閩南、台灣一帶將農曆七月稱鬼月,流傳七月初一「鬼門開」、七月三十為「鬼門關」,期間初一、十五及三十,以豐盛菜餚祭無主孤魂 。在這個月中閩南人不婚嫁、不祝壽、不喬遷、不辦各種喜慶之事,惟恐將孤魂野鬼引進門 。林再復認為鬼月之稱來自閩南 。

還有一說,鬼月習俗傳說源自明太祖,由台灣亞洲大學台灣民俗館副館長顏榮豐指出:明太祖朱元璋篤信風水,為了專有七月,不使民間與皇族共用吉日吉時祭祀,於是派人假冒道士賣符,謠傳七月乃不祥之「鬼月」。傳說帝王往生後予以暫厝選擇七月吉時下葬。顏榮豐說七月為「申」月,取其在田有「上得天時,下得地利」,故為「申」是大吉之月,故勘輿家有古來天子七月葬之訣。 

 

 

另有說法說鬼月是來自商曆七月。清朝時所流傳堪輿師蔣大鴻的口訣《天元五歌》:「古來天子七月喪,士庶踰月禮不曠。」,認為諸月中以陰曆七月最吉,認為乃天子下葬之良月,故《禮記》中「天子崩七月而葬,五重八翣;諸侯五月而葬,三重六翣;大夫三月而葬,再重四翣。」,但此「七月」為「七個月」,而非商曆七月,乃規範周朝封建體制下,天子、諸侯及士大夫等階級之停葬時間。而且依《明實錄》和夏燮的《明通鑑》,明朝皇帝葬時幾乎不在七月,如下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