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的航拍照片,那個時候的黃河竟然如此壯觀!

@ 2017-08-22

黃河被譽為中國的「母親河」,但這條河流在中國文明中的內涵,顯然要比「母親」一詞複雜得多。黃河兩岸是中國歷史上無數重大事件的發生場,從遠古的遺蹟近代的滄桑,黃河見證了中國歷史上的許多轉折時刻。(本篇攝影/殷鶴仙)

今天這組圖片,就是來看一下80年代的黃河,已經黃河經過的那些地方。這裡是黃河上游甘肅的某個地方,一段殘破的古長城從畫面遠處蜿蜒而來,中斷於渾濁的河水。在中國,長城是一個符號性的存在。它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此後經歷代修建,廣泛分布於中國西北和北方。(1984)

榆林城北的鎮北台,是明代長城遺址中最為宏大、氣勢最為磅礴的建築物之一,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之稱(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台,西有嘉峪關)。(1984)

無定河是黃河的一級支流,位於陝西省北部,發源於定邊縣白于山北麓,上游叫紅柳河,流經靖邊新橋後成為無定河。唐五代以來,因流域內植被破壞嚴重,河水流量、深淺不定,清濁無常,故有「黃糊塗河」和「無定河」之名。無定河最大的特點,便是多泥沙。黃河的泥沙,無定河「功勞」很大。(1984)

晉陝峽谷中的「谷中谷」。谷中谷又稱「疊谷」,是在老谷中發育的新谷,這種景觀並不常見。此圖中山西省吉縣和陝西省宜川縣之間的一段黃河峽谷,是典型的谷中谷景觀,遠處隱約可見著名的壺口瀑布。黃河博物館曾在壺口瀑布旁河床上的第三紀中新世紅砂岩里,採集到2500萬年前的山西鱷化石。(1984)

照片上,渭河自西向東匯入黃河,黃河上的大橋,即是有名的風陵渡大橋。這裡,黃河以西是陝西,以東是山西,以南是河南,三省交界,人稱「雞鳴聽三省」。風陵渡南岸為古潼關所在,這裡南有秦嶺屏障,北有黃河天塹,是進出三秦之鎖鑰,自古即為兵家必爭之地。(1984)

運城鹽池位於山西省運城市南,所產之鹽顏色潔白,口味純正,是中國有名的食鹽之一。有專家認為,黃帝與蚩尤之間的那場大戰——涿鹿之戰,就發生在這一帶,目的就是為了爭奪食鹽。中國疆域遼闊,而主要鹽產地數千年相對固定,食鹽分配遂成左右天下大勢的要因。(1984)

禹門口亦稱龍門,在晉陝峽谷的最南端,距壺口瀑布約65千米。其名稱之來源,據說與大禹治水有關——後人懷念大禹治水的功德,稱之為禹門。這裡還是傳說中「鯉魚跳龍門」的地方。禹門口兩側,山西和陝西兩省原本各建有禹王廟,抗日戰爭中均遭日軍飛機炸毀。(1984)

八里峽,原名「八里胡同」,從河南省新安縣大峪溝口至上游窨頭山與北岸八角山峽谷止,全長四千米,所以叫八里峽。八里峽中,大峪峽、龍鳳峽、孤山峽號稱「黃河三峽」,是小浪底景區的精華所在。相傳鯀、禹父子曾在此接力治水,所以八里峽又被稱為「鯀山禹斧」。(1984)

地坑院曾是豫西黃土高原地區常見的一種居住形式,當地人稱為天井院。這種在平地上掘坑,然後在四壁開鑿窯洞的「地下四合院」,令人嘆為觀止。「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入戶不見門,聞聲不見人」是地坑院的真實寫照,如今這種院落已漸趨消失。(1984)

伊闕是洛陽南面的天然門戶,著名的龍門石窟就鑿刻在伊河南岸的山崖上。「伊」指伊河,是黃河支流洛河的一條支流;「闕」的意思是「宮殿等大門前兩側各立一座建築,形如門樓而中缺門扇」。唐朝詩人白居易曾在伊闕東面的香山寺居住了十八年,死後就葬在香山琵琶峰上。(1984)

少林寺是漢傳佛教的禪宗祖庭,號稱「天下第一名剎」,由於它坐落於河南省登封市嵩山腹地少室山的茂密叢林之中,故名「少林寺」。五嶽之一的嵩山由太室山與少室山組成。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尊者,在與都城洛陽相望的少室山北麓敕建少林寺。(1984)

泰山石坎梯田,這些梯田修築在泰山一角。石坎梯田與其他梯田不同之處在於,石坎是加在田面外側的擋土牆,而其他梯田的土坎則與田面是一個整體。泰山位於山東省中部,在黃河下游的群山之中,巍峨的泰山顯得無比高大和雄偉。(198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