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戰略前沿技術
來源:參考消息網
核心提示:研發者說,這種武器的力量、威力和射程使其能夠從更遠的距離對敵人形成威脅,相當於用時速兩百多公里、重達數噸的車輛所具備的動能攻擊目標。
參考消息網8月21日報道 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8月17日發表題為《美國海軍在建造終極大炮——射程100海里的軌道炮?》的報道稱,美國海軍的超高速炮彈在電力驅動下能夠以最高達7.5馬赫的速度從軌道炮中射出,摧毀遠至100海里(約合185.2公里)範圍內的敵艦、車輛和飛彈。
這個充滿未來色彩的武器系統的前景不再是謎團、猜測或者科幻電影,而是接近實際部署的東西。研發者說,這種武器的力量、威力和射程使其能夠從更遠的距離對敵人形成威脅,相當於用時速兩百多公里、重達數噸的車輛所具備的動能攻擊目標。
海軍研究處(ONR)正在讓這種電磁軌道炮走出實驗室,對其進行實地驗證。驗證工作在海軍水面作戰研究中心達爾格倫分部的特米納爾靶場進行,那裡建有新的軌道炮連續射擊試驗場。
海軍研究處在一項聲明中說:「首次低炮口能量的電磁軌道炮連續射擊測試獲得成功。在後續的系列測試中會著重於安全提高發射能量、射速和齊射規模。」
該機構海軍空戰與武器部主任托馬斯·博伊特納博士說:「軌道炮和其他定向能武器是海上優勢的未來。」
這種武器靠電力驅動一個形成脈衝的網絡工作。這個脈衝形成網絡由多個電容器構成,它們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釋放巨大的能量。
該武器可釋放強度大約為300萬至500萬安培的電流。海軍官員說,這足以在百分之一秒內把重45磅(約合20.4公斤)的物體從靜止狀態加速至每小時5000英里(約合8047公里)。
由於時速能夠高達5600英里,這種超高速炮彈被設計成一種動能彈頭,即無需炸藥。它能以每秒高達2000米的速度飛行,這個速度大約是大多數現有武器的3倍。研發者說,該炮射速為每分鐘10發。
研發者說,動能超高速彈頭還能降低成本和武器的後勤負擔。
超高速炮彈能夠攔截巡航飛彈,可以在艦上大量儲存。不同於其他用於類似任務的大型飛彈系統,每枚超高速炮彈的成本僅為2.5萬美元。
海軍官員說,軌道炮可以從艦載電力系統或大型電池獲得電力。該系統由5部分組成,包括發射器、儲能系統、脈衝形成網絡、超高速炮彈和炮架。
海軍官員多年來一直說,雖然目前被設定為用GPS技術引導超高速炮彈打擊固定或靜態目標,但這種軌道炮在未來有可能被設定為也可摧毀移動目標。
資料圖:科幻電影《變形金剛2》中出現的美海軍艦載電磁軌道炮。
一網打盡系列文章,請回復以下關鍵詞查看:
創新發展:習近平 | 創新中國 | 創新創業 | 科技體制改革 | 科技創新政策 | 協同創新 | 成果轉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礎研究 | 產學研 | 供給側
熱點專題:軍民融合 | 民參軍 | 工業4.0 | 商業航天 | 智庫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 基金 | 裝備採辦 | 博士 | 摩爾定律 | 諾貝爾獎 | 國家實驗室 | 國防工業 | 十三五 | 創新教育 | 軍工百強 | 試驗鑑定 | 影響因子 | 雙一流 | 凈評估
預見未來:預見2016 | 預見2020 | 預見2025 | 預見2030 | 預見2035 | 預見2045 | 預見2050 |
前沿科技:顛覆性技術 | 生物 | 仿生 | 腦科學 | 精準醫學 | 基因 | 基因編輯 | 虛擬現實 | 增強現實 | 納米 | 人工智慧 | 機器人 | 3D列印 | 4D列印 | 太赫茲 | 雲計算 | 物聯網 | 網際網路+ | 大數據 | 石墨烯 | 能源 | 電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級計算機 | 衛星 | 北斗 | 智能製造 | 不依賴GPS導航 | 通信 | MIT技術評論 | 航空發動機 | 可穿戴 | 氮化鎵 | 隱身 | 半導體 | 腦機接口
先進武器:中國武器 | 無人機 | 轟炸機 | 預警機 | 運輸機 | 戰鬥機 | 六代機 | 網絡武器 | 雷射武器 | 電磁炮 | 高超聲速武器 | 反無人機 | 防空反導 | 潛航器 |
未來戰爭:未來戰爭 | 抵消戰略 | 水下戰 | 網絡空間戰 | 分布式殺傷 | 無人機蜂群 | 太空站 |反衛星
領先國家:俄羅斯 | 英國 | 日本 | 以色列 | 印度
前沿機構:戰略能力辦公室 | DARPA | Gartner | 矽谷 | 谷歌 | 華為 | 俄先期研究基金會 | 軍工百強
前沿人物:錢學森 | 馬斯克 | 凱文凱利 | 任正非 | 馬雲 | 歐巴馬 | 特朗普
專家專欄:黃志澄 | 許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賀飛 | 李萍 | 劉鋒 | 王煜全 | 易本勝 | 李德毅 | 游光榮 | 劉亞威 | 趙文銀 | 廖孟豪 | 譚鐵牛 | 於川信 | 鄔賀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