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的差距有多大,看看上海與孟買就明白了

@ 2017-08-19

文|瞭望智庫

 

1950年代的中國與印度幾乎處於相同的貧窮與落後狀態,但一個甲子年之後,中國取得的成績表現明顯優於印度。

2011年印度的成人識字率仍未達到中國1990年的水平,2013年印度成年人平均受教育年數僅僅與1985年時的中國相當。在民眾的健康、衛生和平均壽命等各種指標上,印度落後中國的幅度都超過20年以上。

中國快速的、大規模的、史無前例的興起是如何辦到的?「中國發展模式得力於三個特殊條件:第一是特殊的政治體制,第二是充分發揮大的優勢,第三是在全球化時代發揮了後發優勢」,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朱雲漢認為。

 

文 | 朱雲漢  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本文為瞭望智庫書摘,摘編自朱雲漢著作《高思在云:中國興起與全球秩序重組》,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1

相比印度,中國有哪些體制優勢?

很多研究中國發展經驗的學者,都忽視了特殊的政治體制帶來的優勢。一般流行的看法都認為,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改革開放」這前面30年都浪費掉了,走了很長的冤枉路,甚至可以說完全是「黑暗時期」。這個認知並不正確,至少是以偏概全。客觀來說,這個時期不完全是白費。

中國在這個時期以極為高昂的社會代價,犧牲了很多人,建構了日後改革開放的政治與社會基礎。這個基礎讓其他發展中國家根本沒有辦法模仿,只能理解而難以複製。1978年之前的30年,中國建設了動員能力特彆強的現代國家體制,這個體制在中國歷史上、在這片土地上從來沒有出現過,其動員、滲透的能力達到社會的最底層。

中國建立了非常強的國家意識,可以將社會中多數人的意志力凝聚在需要最優先發展的目標上。在民族復興的大旗幟下,中央政府享有調動全國資源集中使用的正當性。另外,中國完成了一場相當徹底的社會主義革命,它把私有財產權,尤其是最重要的土地資本與工業資本國有化或集體化。除了農村土地外,這個龐大國家的集體資產大部分是國有資產,這成為中國後來30年快速發展的資本。其他很多國家沒有走這條激進的革命道路,很難複製這個歷史條件。

如果拿中國與印度相比,政治與社會體制對經濟結構轉型的提振或制約作用就很明顯了。1950年代的中國與印度幾乎處於相同的貧窮與落後狀態,但經過一甲子之後,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編列的「人類發展」(human development)所有指標上,中國的長期表現明顯優於印度。2011年印度的成人識字率仍未達到中國1990年的水平,2013年印度成年人平均受教育年數僅僅與1985年時的中國相當。

在民眾的健康、衛生和平均壽命等各種指標上,印度落後中國的幅度都超過20年以上。兩者在經濟發展水平與經濟規模上的差距,更是日益擴大。1991年印度的名義GDP為2 900億美元,中國是4 150億美元;2001年,印度達到4980億美元,中國則為13 240億美元;2013年印度為1.8萬億美元,中國則突破了9萬億美元,差距拉大為四倍之巨。

西方媒體總是給印度冠上「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這個頭銜,但印度的民主只是空有其表,無法有效增進大多數民眾的福祉。大多數印度百姓的人身安全(尤其是婦女與穆斯林)與基本需求仍得不到保障,還必須長年忍受貪污橫行、效率極低的官僚體制。

儘管印度過去15年的經濟發展速度十分亮眼,但是在減少城市貧困人口,解決農村土地分配嚴重不均,消除賤民階級與婦女受到的社會歧視,化解族群間暴力衝突,消弭黑社會對貧民窟的滲透與宰制等問題上,進展十分緩慢。大多數在中國與印度兩地均深入做過田野考察的學者都承認,中國的政治體制在引導社會追求「最佳的選擇」,以及在增進社會絕大多數群體的福祉上,要比印度更具優勢、更具效能。

印度孟買貧民窟旁的千人洗衣廠

 

2

上海與孟買的差距多大

印度總理辛格在2004年視察印度第一大城孟買時,曾發下豪語:「孟買在數年時間內將出現驚天動地的變化,使人忘記上海,轉而只談孟買。」他的目標是讓孟買在2015年超越上海。當然這只是政治人物的口頭支票,不能當真。

2008年,由於《貧民窟的百萬富翁》這部奧斯卡金像獎名片一夕爆紅,讓從來沒有去過印度的人對孟買貧民窟的實況大開眼界。不過在當時孟買的1400多萬人中,有60%的人是住在貧民窟。有一個叫達拉維的貧民窟,緊靠著孟買金融中心,可能是亞洲最大的貧民窟,居住著100萬人,每一個人平均居住面積不到3.3平方米,沒有正常供水,平均1 400多人使用一間廁所,蒼蠅亂飛、老鼠橫行,各種傳染病頻發,堪稱人間煉獄。

孟買的貧民窟里有很多民間志願者組織,真心誠意地為貧民服務,例如辦教育與提供醫療服務等,但真正在貧民窟里呼風喚雨的勢力是黑社會老大。黑社會控制水電,掌握像奴隸一般的童工與娼妓,他們長期包養警察,還與政客勾結,讓孟買的貧民窟成為一些政客的穩定票倉。孟買市政府過去15年推動的貧民窟改造計劃,像蝸牛爬行一樣慢,還比不上重慶市一季的棚戶改造進度。

孟買在印度經濟體系裡的核心地位,與上海相當。孟買集印度金融中心、經貿中心、海運中心與創意產業中心於一身。這裡匯聚了印度將近一半的財富,高達92%的股票在此交易;這裡也是印度對外貿易的中心,全國一半的進出口貨櫃都經由孟買港吞吐。孟買的影藝娛樂事業特別發達,音樂廳、藝廊、劇院與夜總會不計其數;這裡更是電影工業中心,別號「寶萊塢」,每年製作1 000多部影片,數量上已超過美國的好萊塢。

孟買的人口規模遲早會超過上海,不過在城市建設上,孟買想要追趕上海,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上海現在已經擁有世界級的基礎設施,而孟買的基礎設施仍停留在第三世界的水平,還有將近一半的人口居住在貧民窟。根據麥肯錫公司在2010年所做的估計,孟買在未來十年需要投資2萬億盧比,大刀闊斧改造城市基礎設施,才有可能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化大都市。但是孟買很難複製上海過去20年的神速建設。

首先,中國高效率的政經體制可以大幅縮短公共建設的時間。上海建設一條地鐵線,從規劃、徵收、發包到完工平均只要4年,這在行政效率低下的印度是不可想像的。其次,孟買根本沒有足夠資金全面改造基礎設施。中國的一項制度優勢,就是都市土地原來都是國家擁有,地方政府是靠「土地批租」來籌措基礎建設資金的。例如,上海浦東新區開發完全不靠中央政府的財政挹注,由於當地的土地批租價格不斷上升,政府的建設財源就滾滾不斷。

孟買有大批紡織廠用地可以再利用開發,不過這些土地是由地主直接轉賣給民間開發商,造就不少富翁,但對地方政府的財政幫助有限。中國絕大多數城市建設所需要的公共設施建地原來就是國有的,只需要給予原使用單位或當地農民拆遷補償或土地交換,不需要經過漫長的徵收程序。

過去中國在強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優越性時,很多人無法理解,但將上海與孟買兩相對照,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何有學者主張,中國經過前30年的社會主義階段並非全然是一場歷史錯誤。社會主義讓城鎮土地全面國有化,改革開放又讓國有土地重新進入市場,成為最重要的資本來源與城市建設資源,此乃中國城市得以快速發展的獨門秘訣。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瞭望智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