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上大學都難 台灣高等教育不再「高等」

@ 2017-08-18

又是一年升學季。就在大陸學子翹首以盼象牙塔的通知書時,台灣高中畢業生也在忙著報志願、等發榜。不過,不同於大陸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台灣學生升學壓力小得多,大學錄取率高達96%以上。

  今年台灣的報考門檻更是創下新低,最低只要38分就有填志願的資格。島內學者和網友感慨,「精英教育」不再精英,高等教育不再「高等」。本來讓人稱道的台灣教育,到底出什麼問題了?

台灣大學。

  最低38分 不想上大學都難

  2002年,台灣教育部門為減輕學生壓力,取消了全台統一、一考定終身的「大學聯考」,改用「多元入學」的方案。每年1月底或2月初舉辦大學學科能力測驗(簡稱學測),統考語文、英文、數學、自然、社會5科,類似大陸的高校自主招生;每年7月初則舉行指定科目考試(簡稱指考),考生可從語文、英文、文科數學、理科數學、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物理、化學、生物等科目中選考6至10個科目,加權算出總分。除此之外,來自偏遠鄉村的貧困生、特長生等還可以選擇「繁星計劃」「特別身份學生優待入學」等特殊途徑,總之,想不上大學都難。

  今年的指考已於日前發榜。考生總數47334人,其中42327人完成志願填報,最低門檻低至38分,最終41022人被錄取,錄取率達96.92%。雖然錄取率已經畸高,但還是有很多學校沒有招滿,招生缺額達3488人,比去年大增18%,創下8年來新高。7所大學的缺額率超過70%,15個專業錄取人數「抱蛋」。

  台灣的大學好考是出了名的。2006年,台灣考生每科只需考到15分就可以上大學,2007年這個紀錄被打破,4科加起來只需18分,2008年更誇張,總分7分就能當大學生了。「7分就能上大學」也因此成為當時的年度笑話。有人調侃:「即使什麼都不會,選擇題全部猜C都能上不錯的學校吧!」

  高校招生門檻太低,島內輿論擔憂如此下去會影響大學生總體素質和教育質量。因此,台灣有關部門作出規定,成績排在最後5%的考生不予錄取。然而,許多私立高校迫於招生壓力,先是將這一門檻降到3%,而後再次取消,於是造成惡性循環:超低錄取分數讓家長懷疑教育質量而不願送孩子就讀,生源變少又讓錄取分數變得更低。

台灣學生參加指考。

  質量下降 大陸學生赴台意願降低

  台灣大學招生狀況日益嚴峻,為解決學生來源短缺危機,招收短期來台就學的大陸研修生,曾是不少台校增加財務收入的重要途徑之一,如今兩岸關係僵局,近期不斷傳出大陸研修生赴台人數下修的消息,台灣高校想透過陸生來填補學生來源缺口,恐將難以為繼。

  台灣高等教育工會統計台校大陸研修生人數,在2015至2016年度間,台灣明道大學的大陸研修生為982人,在全校共5571人中,共占17.6%,比例位居全台之冠。明道大學國際長蕭雅柏說,過去4至5年間,年均最多可有500人赴該校短期研修,去年下滑至320人後,今年9月再減少至260人。

 

 過去,台灣高等教育並非成直線式穩定成長,經歷過停滯期,也經歷過擴充期。尤其是1996年至2007年間高校大規模擴充。許多專科學校在配套設施不足的情形下,短短數年內便快速升格、改制為學院或大學。

  12年間,無論是高校數,還是學生數均大幅增加。本科院校數的增長率達148%,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的數量增長率達234.3%。當然,政策的確促進了各地區高等教育的均衡發展,但也導致台灣高等院校在數量上嚴重飽和。2008年後,大學生就業難、高校生源不足等問題逐漸顯現,台灣「教育部」確立不再擴大高等教育的規模,但已經積重難返。

  與此同時,普通高等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定位越來越模糊。許多技職高校設立了許多與普通高校相同的科系,如企業管理、資訊管理等。

  有台灣學者指出,高校的升格、改制使許多學生的學歷升格,但能力並未得到相對的提升,這些大學生大多不願從事中低層級的工作。而當前台灣地區就業市場最欠缺的是中低層從業人員。「高不成,低不就。」台灣實踐大學副教授賴岳謙指出,高校普遍化導致台灣高校競爭力下降,一些學校為了生存甚至不擇手段,加上台灣相關教育制度也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高等院校健康發展。

  另一方面,大陸著力發展高校,重視國際人才的吸收及養成,對吸引全球學術精英登陸毫不手軟,也因此不少台灣籍教授漸次登陸。台灣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李家同說,他有個學生辭去台灣教職,被大陸一所大學請去,薪水是台灣5倍,月薪台幣50萬元。

  李家同說,台灣大學教授薪水落後於鄰近地區,年改又大砍退休金,加上延後退休年齡,使得許多年輕人更難找教職,如政府對此無動於衷,就不必再談頂尖大學了。

  台灣《中國時報》報道稱,現在台灣高教面臨很大困境,不但難招境外生、延攬不到好教授,且優秀學生、教授一直被吸走,套句台灣交大校長張懋中的話:「台灣高等教育快拉不動了!」

  台灣高等教育需要一場「斷腕」式的革命

  大學生滿街跑,大學文憑也不再金貴。有名台灣學生的打油詩寫得很形象:「二十年前慶升學,辦桌請客放煙火。二十年後上大學,繳費把妹等張紙。」「精英教育」失去了為社會輸送精英的功能,無疑會加劇階層固化,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因為大學文憑貶值,一些偏遠鄉村的貧困小孩即便考上台灣大學這種一流大學,畢業後也只能當一個普通的台北上班族,拿著22K(2.2萬元新台幣)的工資,讀書改變命運的作用大大減弱。

  反觀當年,能考上大學被認為是「祖上積德」,不少窮人家子弟藉此翻轉階級、出頭換日。台灣克隆牛之父、台大動物科技系退休教授鄭登貴本是個放牛娃,初中、大學、研究生一路考過來,光大學就考了5次才上榜,但最後拿到英國劍橋大學博士,坐上克隆動物第一把交椅。

  為了重新振興台灣高等教育,台灣「教育部」今年初表示,未來7年內還要推動8至12所公立大學合併。

  總的來說,「減法」就是責令部分高校加速整改,否則就關門歇業,或者只有與其他學校合併,才能繼續生存。根據「教育部」現行減招辦法:私校註冊率如連續兩年未滿七成、公校註冊率連續兩年未滿八成,即須減招。但是,新手段可能衍生新問題,校名情結、院系規劃、人事調整、資源分配等都是「並校」過程中需要謹慎考慮的問題,而校地校產、轉型方向等也是「退場」過程中需要解決的棘手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即將出任台灣主管高教的「教育部政務次長」陳良基,似乎對「大學合併」有不一樣的看法,未來政策是否生變還是未知數。

  此外,還有不少「不正經」招數令人啼笑皆非。為免於倒閉,有學校向私人借貸款應急,產生不少「債務黑數」;也有學校讓民間業者招收高中職生「真工作、假念書、賣文憑」,找「人頭學生」充數;還有學校關閉不賺錢的系所,或合併班級成立「百人超大班」,把教學質量當兒戲。 教育決定未來。台灣當局若真正確立「育人」目標,將危機化為轉機,則要扛起應負的責任,來一場「斷腕」式的革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