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敗72周年,中國該如何以史為鑑

@ 2017-08-17

文|王鼎傑

 

 

本文作者:王鼎傑

 

 

​前天是日本二戰戰敗投降七十二周年紀念日。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正因為戰爭如此重要,所以不能滿足於形式上的紀念,和寬泛的道德說教。

 

 

日本為何戰敗,並不是一句簡單的正義終將戰勝邪惡可以概括。回顧近代日本的成敗興亡,正可以幫助我們以知彼求知己,在重新認識日本的過程中,變間接經驗為直接經驗,用別人的鮮血轉化出我們的戰略資源。

 

 

日本崛起是外交的勝利

 

 

要看清一個國家的失敗,先要看清他是如何成功。

 

 

1868年,當日本開始明治維新時,這個國家資源匱乏、軍事落伍、生產力滯後,現代化的教育體系和製造業幾乎為零,是一個標準的發展中農業小國。

 

 

 

 

但是,在之後的50年內,這個國家卻實現了火箭般的崛起。

 

 

當時正值西洋列強在遠東瘋狂擴張之時,日本卻能利用英法美俄四強之間的矛盾,不僅守住了基本國土,還開始擴張,利用外交談判獲得了已經為英國事實占領的小笠原群島,建起了日本在西太平洋上的第一道承重牆。

 

 

接著,日本開始以戰勝中國為目標發動新的擴張。

 

 

當時英國出於對抗俄羅斯,防範法、美的需要,一心與清政府結盟。可惜清王朝上下顢頇無知,坐失良機。日本卻得寸進尺,一邊蠶食中國的邊疆,一邊謀求日英結盟。

 

 

1879年,日本悍然吞併琉球,一舉封堵住中國的東大門。1894年,挑起中日甲午戰爭,獲得巨額賠款,奪取台灣等戰略要點,一舉成為東亞第一強國。同樣是因為這一戰,中國徹底被打出大國棋局,英國只有選擇和日本結盟。

 

 

1902年,日本與英國結成軍事同盟,共同對抗俄國在遠東的擴張。1904年,在日英同盟的支持下,日本發動日俄戰爭,借勝利擠進列強俱樂部。1905年日俄戰爭結束,日本為了對抗美國,又迅速與俄國改善關係,從1907年到1916年,日俄四次簽訂密約,拿中國當魚肉,肆意劃分勢力範圍,聯手抵制美國資本進入東北亞。

 

 

 

 

※日俄四次密約劃定的勢力邊界

 

 

日俄接近的同時,日英關係也沒有放鬆。1914年一戰爆發,日本又高舉起助英抗德的旗幟,不僅發戰爭財,更趁機在遠東棍掃一大片,又是奪取德國的殖民地(包括在中國山東省得殖民地和特權,以及南太平洋上的德屬群島),又是壓迫中國簽訂二十一條,還沒忘了利用十月革命的機會出兵西伯利亞。1918年一戰結束時,雖然日本付出的代價非常微弱,卻已是戰勝國五強之一,擁有世界第三的海軍,並在東亞大陸上控制了驚人的土地,在南太平洋上奪取了具有戰略價值的島群。

 

 

與此同時,日本的對華戰略也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日本的對華戰略用四個字概括就是以華制華。扶植漢奸勢力只是表面文章,日本更厲害的一招是,通過對反政府勢力的明幫暗助,造成中國的實質性分裂。至於這個反政府勢力是親日、迎日、順日,還是仇日、排日、抗日,只要客觀上能起到分裂中國的目的,日本就支持,而且隨時能支持,隨時能出賣。甚至很多時候根本不需要直接支持,日本只要在關鍵時刻給中國中央政府搗蛋,自然起到支持分裂勢力的客觀功效。

 

 

辛亥革命剛一發生,日本第一時間就做出反應,政府支持清政府,民間社團支持革命黨,以「使中國內戰永無止息」。雖然孫中山與袁世凱的和解暫時化解了日本的分裂陰謀,但從二次革命開始,內戰和大分裂還是無可避免的形成了。日本巧妙周旋在各派之間,以華制華,搞得是風生水起。為了配合這個戰略,日本還系統性扭曲中國歷史,幫中國人講中國故事,徹底瓦解了中國的歷史自信和凝聚力。

 

 

從甲午到一戰,日本內行富國強兵之策,外走搭車崛起之路,在大國牌局中借力強者、宰制弱者,合縱連橫、屠龍圈地,實現了聲勢驚人的小國崛起。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清政府的外交無作為,和北洋、南京政府的積貧積弱。也可以說,正是中國的「配合」,幫助日本走向了東方霸主的寶座。

 

 

棋逢對手

 

 

然而,就在日本走上東方霸主寶座的那一刻,時代的風潮就開始了逆轉。這一切,都和一個國家有關,這個國家就是美國。

 

 

 

 

※打開日本國門的《日美修好通商條約》

 

 

1853年,美國為了謀求經略中國的中轉站,陰差陽錯地撞開了日本的國門,沒想到這個島國順勢睡獅猛醒,明治維新搞的如火如荼。到1893年,日本就學會了反過來給美國人玩炮艦外交。這一年,一小撮美國移民發動顏色革命,把夏威夷王國變成了美國人控制下的夏威夷共和國。在日本眼中,美國對夏威夷實在是鞭長莫及,何況當地黃種人僑民是白種人僑民的十五倍,日本僑民是美國僑民的八倍!所以,日本立即派出最優秀的艦長(東鄉平八郎),最精銳的軍艦(浪速號),去夏威夷恐嚇美國人。美國立即看清了日本的威脅。同時,美國深知,日本對夏威夷同樣是鞭長莫及。而且,當時日本的主要對手是近在咫尺的中、俄,哪像美國無債一身輕。故而,美國不動聲色的深化「革命」,終於把夏威夷變成了自己的一部分。

 

 

 

 

※上圖為東鄉平八郎和「浪速」號巡洋艦,下圖為採取斷然措施控制夏威夷的約翰·歐文與「費城」號巡洋艦

 

 

事後看來,夏威夷衝突是美國對日本的第一記封門一掌,堵住了日本東進的大門。日本東進無望,只能西進。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戰爭,搶在西伯利亞鐵路和巴拿馬運河開通前,把中國狠揍了一頓,收入頗豐。台灣的獲得,尤其意義深遠,等於是讓日本站在了東南亞的門檻上。美國自然不敢怠慢。1895年甲午戰爭結束,1898年美國就挑起美西戰爭,從加勒比海一直打到東南亞,奪取了關島、菲律賓。這就等於又關上了日本南下的大門,把日本的一隻腳夾在門檻上整整四十三年。日本無法南下,只有北上。1904年日俄戰爭屍橫遍野,實在是別無選擇。

 

 

 

 

高明的強權主義者總是奉行水流就下的戰理,能從弱國手中獲取的,就不要從強國手裡硬奪。從強國手中奪食,無論勝負,戰略上已先輸了一半。如僅從中日關係上看,日本固然是處處壓中國一頭。但如從國際大格局中看,美國又處處壓日本一頭。中國與夏威夷,毫無疑問中國是強國。沙俄帝國與西班牙,毫無疑問沙俄帝國是強國。美日太極推手,數度較量,每次都是美國從弱者手中大賺,日本從強者手裡小獲。美國數勝而無後遺症,日本卻越打敵人越多。

 

 

更讓日本恨得牙根發癢的是,日俄戰爭烽煙未熄,美國又突然跳出來搞調停。說是調停,其實是大拉偏架。通過朴茨茅斯調停,老羅斯福名利雙收,既限制了日本的發展,又贏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不過,沙俄帝國又豈是善類。作為一個浸淫大國牌局數百年的歐洲老牌帝國,俄國絲毫不感恩美國,反而從中看透了美國的可怕。故而,日俄戰爭烽煙一熄,兩個昨日的敵人忽然惺惺相惜起來。一口氣連搞了四次日俄密約,其實是共同孤立美國。日本海軍更是從1906年起公然將美國列為頭號假想敵,開始制定第一份以美國為對手的太平洋海戰計劃書。1907年,美國海軍也制定出了第一份對日作戰計劃。1913年,美國海軍學院組織最高級別的閉門會議,聚集各艦艦長和最優秀的作戰理論家,進行關於日美太平洋海戰的大規模兵棋推演。

 

 

 

 

※1907-1914年間,美軍制定的最早期的「橙色」對日戰爭方案

 

 

日本暗度陳倉

 

 

這就告訴我們,美日衝突絕對不是到了二戰才突然形成,而是早在十九世紀就已經數度激化。之所以美日之間的太平洋海戰要到1941年才爆發,根本原因不在美日之間達成了諒解,而在於遙遠的歐洲發生了巨變。一個咄咄逼人的德國開始崛起,一方面發展大海軍挑釁英國海權,一方面介入中南美洲問題,覬覦運河區。正是這來自東方的壓力,迫使美國暫緩西進的步伐,而不得不越來越關注歐洲事務,並終於在一戰後期向歐洲派出遠征軍,與英法共同對付險些一統歐陸的德奧聯盟。

 

 

美國無暇西顧,日本就趁機在遠東大肆擴張。

 

 

 

 

※日軍出兵西伯利亞

 

 

一戰期間日本先是打著對德作戰的幌子,北取山東,南略南洋列島。接著又以反共防共為名出兵西伯利亞。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一個可怕的前景:這個島嶼帝國即將變身為海陸二元的遠東超級大國。而南洋群島的獲得,則極大改善了日本在太平洋上的海權影響力。因為美國以夏威夷為踏板,以菲律賓為前哨,對日本帝國形成了尖刀在背的威脅。可是,德屬南洋群島正好處在菲律賓和夏威夷之間。假如日本將這一連串群島改造成堅固的海軍基地群和要塞區,就形成了攻防兩便的態勢,極大的削弱了美國干涉東亞事務的能力。

 

 

 

 

※日軍出兵占領的南洋諸群島

 

 

這顯然是美國不願看到的。故而,歐洲戰事一結束,美國立即將主要精力轉到遠東問題上來。

 

 

美國軟刀子殺人

 

 

繼二十八任總統威爾遜用十四點精神把歐洲搞了個七葷八素之後,二十九任總統哈定的國務卿休斯又出奇招:鑒於凡爾賽體系主要解決德國問題和歐洲問題,美國廣發英雄帖,邀請英美法日意比荷葡中九個國家,來華盛頓商談中國問題和太平洋問題。實則劍指日本,意在儘量剝奪其擴張成果,限制其擴張趨勢。

 

 

英國聞弦歌而知雅意,立即熱烈相應。法、比、荷、葡作為衰落中國家,為了更好地保衛自己在太平洋地區的殖民地,當然也傾向於促成一個限制軍備、和平解決衝突的國際會議。義大利對賺面子的事情向來不退後。積貧積弱的中國,更樂得利用列強矛盾限制日本。在這個普遍響應之下,日本為了避免全面孤立,雖然明知是鴻門宴,也只好硬著頭皮參加。於是就有了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的華盛頓會議。

 

 

就是在這次會議期間(1921年12月13日),日英同盟宣告廢止,取而代之的是「英美法日」四國《關於太平洋區域島嶼屬地和領地的條約》,「英美法日意」五國《限制海軍軍備條約》,「英美法日意比荷葡中」九國《關於中國事件應適用各原則及政策之條約》。

 

 

 

 

※《九國公約》簽署現場

 

 

表面上看,日本的「朋友」越來越多了。實際上卻是頂用的盟友越來越少了。

 

 

取消英日同盟,是釜底抽薪,徹底卸掉明治維新以來日本搭車擴張的外交基石。

 

 

海軍大裁軍表面上是打著理想主義的旗幟搞弭兵大會,其實是束縛住日本的手腳,順帶還要打英國一悶棍。按照日本海軍的計劃,必須保持一支相當於美軍70%實力的艦隊,方可確保太平洋海戰優勢。美國卻將英、美、日、法、意五國海軍比例限定為5∶5∶3∶1.67∶1.67。這就等於打破了日本的防務底線。而英美兩國雖然維持相等海軍,但由於英國要照顧遍布全球的殖民地,分配的比例根本不足以維持對美優勢。但為了先對付日本,英國只好權且忍耐。這樣一來,本來就在製造業基礎上占優勢的英美,就獲得了更大的優勢。日本卻很難臨時抱佛腳的進行大海軍擴張。

 

 

 

 

※《華盛頓海軍條約》 簽約現場

 

 

美國又提出對太平洋上的島嶼進行軍事封凍,美、英、日在太平洋地區所占島嶼要塞一律維持現狀,不得建立新的海軍基地和要塞,但夏威夷群島、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地除外。此舉等於是以弱化菲律賓和關島的防務為代價換取日本不對南洋群島基地化。這個交換對美國非常有利,因為菲律賓和關島本來就是個鞭長莫及的包袱,美國從來沒有幻想能長期堅守。日本卻失去了在戰時有效利用南洋群島的機會。

 

 

 

 

※深色區域為《華盛頓海軍條約》中封凍軍事化措施的各國所屬島嶼

 

 

美國更進一步提出,為了消除侵略能力,應對主力艦的噸位和主炮口徑進行限制。超出標準外的軍艦都應報廢,誰不報廢就是要破壞太平洋的太平。一位新聞觀察員驚呼:「休斯先生35分鐘之內覆滅的軍艦比幾個世紀以來世界上所有將軍擊沉的軍艦還要多。」這對日本的打擊尤其慘重。因為當年的日本歸根結底是一個經濟貧弱的國家,每一艘主力艦都來之不易,是國民血汗錢的積累。美國則財大氣粗,無論怎麼報廢,都不會傷筋動骨,而只能刺激消費。

 

 

這一連串組合拳打下來,已經讓日本眼冒金星。美國又上屋抽梯,逼日本從中國和蘇聯領土上全面收縮,以表達和平誠意,順應國際民意。這就等於把日本最大的戰果(在大陸上的侵略所得)全部清零,使之重新變回島嶼帝國的原型。

 

 

按理講,日本絕對不能接受這一連串安排。無奈美國手中握有三張王牌:

 

 

第一張是強大的外交能力,如前所述,九國開會本身就體現了美國對多國心態的精準掌控和利用。此時日本的鋼鐵、石油、橡膠需求幾乎全靠從美國和英荷殖民地進口。美國形成強大的隱性反日陣營,就是扣住了日本的命門。

 

 

第二張牌是一戰後蔓延全球的反戰情緒,形成了強大的師出有名。

 

 

第三張是強大的綜合國力。

 

 

美國通過這三張牌,將日本逼入死角。如果日本此時退出華盛頓體系,就會陷入一個徹底的、全面的、道義上毫無立足點、軍事上毫無勝算的的戰略包圍之中。

 

 

多方權衡之後,日本只好門牙打掉肚裡咽,忍痛接受了華盛頓體系。這是一個忍人所不能忍的壯士斷腕,一個罕見的戰略退讓,其目的是韜光養晦,以待有朝一日東山再起,成人所不能成。

 

 

作為這韜光養晦的一部分,日本率先跳出大炮巨艦論的束縛,將航空母艦提升到與戰列艦並駕齊驅的地位,並不斷研發用遠程陸基航空兵打軍艦、打軍港的裝備、戰術。因為造機場遠比造基地容易,只要日本擁有了這種獨特技能,有朝一日自然可以突然襲擊,把美國自以為無用之地的南洋列島變成巨型陣地。同時,日本還大力發展巡洋艦、潛艇,以彌補主力艦的不足。

 

 

 

 

鑒於日本的小動作,美國窮追猛打,又連續召開兩次海軍軍縮會議,把限制範圍擴大到航空母艦、巡洋艦、潛艇領域。同時,美國自己也開始大力發展航空力量,並逐步深化與蔣介石政權的關係。

 

 

這一連串組合拳,表面上是以會議協商化解國際矛盾,實則刀刀見血,既要限制住日本的進一步擴張,又要逼日本儘量吐出前一階段的擴張果實。再加上中國的覺醒,蘇聯的復興,日本的國運就不免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了。

 

 

日本如何破局?又如何陷入二戰全面戰敗的不歸途?這是下篇要和大家分享的內容。

 

 

 

 

 

本文作者:王鼎傑,戰略、戰史學者,鳳凰視頻「鼎力推鑒」欄目主講人,著有《當天朝遭遇帝國》、《李鴻章時代》、《復盤甲午》。搜索「王鼎傑戰略智庫」微信公眾號,了解更多內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