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美利堅07
昨天的《洞朗危機的戰術問題》受到廣大博友好評;今天,我們進一步談談戰術的細節:山地作戰的炮兵應用。
中、印,是兩個擁有核武的大國;大陸核武在數量上占有優勢,但並非(美俄那類)碾壓式壓倒優勢;無論雙方誰搞核訛詐,都不會奏效;因此,兩國間為一段邊界衝突而爆發全面戰爭的機率為0。
大陸核武對印占有優勢
印度核武較落後,但也足以使雙方的核訛詐,都不會奏效…
當今世界總體形勢決定,中印之間發生大規模局部戰爭的機率也很低:畢竟雙方的經濟都要靠與西方貿易,西方目前不願發生新的大戰,率先動武的一方會遭其嚴厲制裁;看看核武堪比美帝的俄羅斯就知道:制裁甚至會動搖普京的執政基礎…
西方目前不願發生新大戰,是資本的意志…普京冒天下之大不韙,川普也救不了他…
大國沙文主義,往往要拿政治生命,甚至生命…來下賭注的
中印雙方非常清楚:自己這類人口眾多(尤其是窮人眾多)的社會發生動亂是什麼後果…
雙方都非常清楚:自己這類人口眾多(尤其窮人眾多)的社會發生動亂意味著什麼…
所以,即便發生邊境武裝衝突,雙方也會心照不宣的控制自己的軍隊,將其維持在「低烈度邊境衝突」模式,類似1980年代中越邊境戰爭:交戰區域僅限於國境縱深十幾公里,主要表現為炮兵交戰,地面部隊進入敵方縱深不過幾百米~幾公里,且多表現為偷襲、捕俘、騷擾、破壞…打完就撤,不給國際社會留下「侵略」的把柄。
「低烈度邊境衝突」,主要就是炮戰
印巴衝突中,炮兵乃「雷神之錘」…
順便說下:洞朗地區,多處海拔超過4000米,接近直升機地效升限;在如此惡劣的自然環境中,「黑鷹」的性能都會大打折扣;至於中、印兩軍的那些Mi8/Mi17/Mi171…洗洗睡吧。
Mi8/Mi17/Mi171 的高原性能…洗洗睡吧
所以,什麼空軍制勝、核平新德里、再版偷襲珍珠港、炸平印軍機場、飛彈夷平城市、布雷封鎖印港…正打得酣暢淋漓,你媽叫你去吃飯,吃飽喝足再繼續打電玩吧。
空軍制勝、核平新德里、再版偷襲珍珠港、炸平印軍機場、飛彈夷平城市、布雷封鎖印港…
儘管再次爆發類似1980年代中越邊境戰爭的漫長 「低烈度邊境衝突」的可能不大,但軍人不可將自己的生命寄托在僥倖之上;政治家怎麼談是他們的事,軍人還是要從戰術上做好打仗的準備。
而有可能的 「低烈度邊境衝突」,在雙方克制空軍使用的情況下,主要以炮兵作戰為主(中越邊境戰爭90%以上傷亡是火炮造成),所以,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山地作戰的炮兵應用。
我們先來看看洞朗衝突地區的地圖:
「突出部」的地緣態勢:就像一個大拇指,伸進了螃蟹鉗子
可以發現, 洞朗衝突地區,位於高原山地突出部頂端,這一突出部正面平均寬度約32km,縱深約100km,有些高達4000多米的高峰…整個形狀,就像一個大拇指,伸進了螃蟹鉗子;其西側、南側、東側,全是印軍…從戰術層面上看,地緣態勢對PLA非常不利。
如果本人扮演印度東部軍區司令官,為在戰場態勢上獲得戰術優勢,會做以下臨戰部署:
用4個155mm榴彈炮營(FH77B),分別部署於「突出部」東、東南、西南、西北…四個方向。 每個炮營部署於邊境後方7-15km的公路兩側,以便於後勤補給,圖中深藍線為155mm榴彈炮火力覆蓋區。
4個155mm榴彈炮營(FH77B),分別部署於「突出部」東、東南、西南、西北…四個方向
在155mm榴彈炮營前方3-10km,即在邊境後方4-5km,部署8個前進火力陣地,每陣地1-2個105mm榴彈炮連; 圖中深藍線為105mm榴彈炮火力覆蓋區 。
8個前進火力陣地,每陣地1-2個105mm榴彈炮連
這樣,整個「突出部」完全處在師/團炮兵火力覆蓋範圍內,構成了戰場炮兵火力基礎;可有效承擔炮火準備、火力支援、戰場遮斷、反炮兵作戰…等任務。
整個「突出部」完全處在師/團炮兵火力覆蓋範圍內
火箭炮,作為火力補充,機動與各個火力基地之間。
印度火箭炮,與PLA的03式系出同源:俄式「龍捲風」…但使用TATA底盤
迫擊炮部署於邊界線後方1km左右,直接支援步兵分隊。 炮兵火力體系,要得到防空部隊、步兵部隊…的掩護,以及C4ISR、後勤、維修、救護…等支持;因屬其他專業,在此不做展開。
這樣的戰場部署,對於「突出部」裡面的部隊而言,非常兇險;類似戰場態勢,所能聯想起的戰史:法萊斯口袋、阿登反擊(突出部戰役)、孟良崮戰役、長津湖戰役…對於「突出部」裡面的部隊, 都不是什麼好事,大多是凶多吉少。
這個「突出部」很像整74師於1947.05.14三面受敵的戰場態勢
但是,萬一政治家腦子拗上了,非要玩「一寸山河一寸血」…軍人也沒辦法:用軍隊的句話說…就算天上下刀子,也得往上沖!
如果統帥下定決心「一寸山河一寸血」,手下明知是包圍圈也得往裡沖…
在如此不利的戰場態勢下,作為PLA的戰場炮兵指揮官,將做何種應對呢?
沿交通線建立炮兵火力基地,至少需要9個炮兵火力基地,每個基地初始兵力1個自行加榴炮營(以後視戰況予以增或減)。…這個沿著204國道的「一字長蛇」陣之炮兵布勢,非常難受,甚至可以說是「兵家大忌」;但上級若選擇在這裡 「一寸山河一寸血」,那麼炮兵就沒有其它辦法,只好擺出這個「愚型」:如此部署,就是三面受敵、被動挨打;但不這麼部署,就無法支援「突出部」頂端的洞朗地區,甚至可能被印軍掐斷204國道的供應線。
9個炮兵火力基地,每個基地初始兵力1個自行加榴炮營
每輛自行加榴炮至少2個半地下炮車掩體,地上土木結構工事厚2-3米…全營至少36個炮車掩體,含營指揮所、炮兵雷達、通訊中心、彈藥所、防空掩體、警戒陣地、營房…等,全營需構築70-80座防炮工事。
別以為有裝甲就不用防禦工事了,此乃美軍版坦克掩體&自行火炮掩體示意圖
迫擊炮部署於邊界線後方1km左右,直接支援步兵分隊。
100mm迫擊炮,是PLA特色口徑:威力稍遜於120mm口徑,但重量較輕
火炮選型:以05式自行加榴炮為主… 05式是體積龐大、笨重,但其是有裝甲的重型自行火炮;除非被直接命中,否則(僅靠近炸的炮彈破片)很難被擊毀;由於深入「突出部」的炮兵,三面受敵、四處接戰,敵火幾乎無死角,而至非常被動;一般的牽引火炮、卡車炮…堅持不了多久就會被逐個敲掉;而05式好歹有裝甲,再加上半地下炮車掩體的土木結構具備一定防彈性,生存幾率和持續戰鬥力較高,除非被直接命中…幸好印軍沒有「神劍彈」;但不排除戰爭開始後,俄羅斯向印軍增售「紅土地M」制導炮彈(155mm外貿型)的可能性。
05式自行加榴炮有裝甲,在三面受敵的情況下,生存力明顯高於牽引火炮
大陸在制導炮彈方面,領先於印度
選擇05式自行加榴炮,還有一個優點:其射程比印軍FH77B遠,有可能壓制住印軍遠程炮兵火力;如果配用山寨版「紅土地」,精確打擊幹掉一些 FH77B完全有可能…難度在雷射制導:派出特戰分隊滲透到印度境內7-15公里,再爬上幾千米高峰用雷射目標指示儀瞄準 FH77B,談何容易?無人機臨空GPS定位,再用GP155A轟擊…倒是好辦法,但又涉及到出動空中力量的問題;衝突一旦升級,印軍也會出動無人機,那麼印軍炮兵用 「紅土地M」對05式的威脅就大大增加了 。
05式自行加榴炮,其射程比印軍FH77B遠…紅圈為其遠程全裝藥彈的打擊範圍
這次無論打不打,估計俄軍工都要大發一筆:紅土地M有155mm版…印造不出只好買,漲價!
供給問題:在山南為炮兵提供持續的彈藥供給極為頭疼,僅一條204國道,極易遭印軍炮火封鎖;卡車防禦彈片性能很差,突破炮火地帶的代價太高;對策是使用履帶式裝甲車輛硬闖炮火封鎖區:04式、86式…等步戰車,雖有一定防炮彈破片能力,但其車載武器站太重、擠占了載重量,炮彈運送量有限;使用性能較落後的89式裝甲輸送車,可提升運輸量。
上千輛無防護的卡車滿載炮彈和油料,擠在204過道上,就是排著隊挨彈片…
04步戰,車載武器站太重、擠占了載重量,炮彈運送量有限
性能較落後的89式裝甲輸送車,可提升運輸量
此戰法最大問題是加重了後勤壓力:除炮彈之外,05式自行加榴炮、89式裝甲輸送車…還需要大量油料和備件;還要配套裝甲搶救車、裝甲工程車…等機械化裝備;還需要修築工事的鋼材、木料、水泥、炸藥…等材料…又回到衝突之前的死循環:缺乏道路。
說來說去,又繞回後勤保障這個死循環里…
最嚴重的問題還不在 05式自行加榴炮營,而在衝突最前沿的步兵和支援步兵的迫擊炮分隊…從亞東到衝突前沿,有直線24公里崎嶇山地沒有道路:步兵、迫擊炮、輕重機槍、反坦克飛彈、彈藥、食物、水…都要肩挑背扛徒步運上去,而傷員同樣要人力後運(1980年代中越邊境戰爭,1名傷員要5-7個人才能從崎嶇山地運下來)。
最後24公里,要靠筋肉的力量…
中越邊境戰爭,一名傷員往往使一個班失去戰鬥力…
重型火箭炮,威力巨大、機動性差(輪式)、無裝甲防護、彈藥系統數太高、後勤壓力大、發射痕跡明顯、瞬間火力強、火力持續性弱…不適合進入彈片橫飛的「突出部,只能部署在深遠縱深(且依託公路機動)。
重型火箭炮,不適合進入彈片橫飛的「突出部,只能部署在深遠縱深(橙色三角)
如果真打起來,將能看到雙方不同底盤的山寨版「龍捲風」對轟場面…一定極為壯觀
炮兵火力體系,要得到防空部隊、步兵部隊…的掩護,以及C4ISR、後勤、維修、救護…等支持;因屬其他專業,在此不做展開。 複雜的諸兵種合成部署、沉重的後勤支援壓力…想一想頭皮都發麻;這已不是炮兵指揮官職責內能解決的問題了,而是上級指揮官需要考慮和協調的事情。
……
再談談山地作戰中,火炮種類選擇:一般來說,榴彈炮、迫擊炮…非常適合山地作戰;而加農炮、火箭炮不太適合山地作戰,參見下圖:
一般來說,榴彈炮、迫擊炮…非常適合山地作戰;而加農拍、火箭炮不太適合山地作戰
最後,再畫張圖,解說一下:為何兩面受敵非常被動?…這本是個非常簡單的常識,但通過跟帖發現,竟有那麼多人不理解為何「腹背受敵」那麼可怕?…真是考驗IQ啊!比比看,誰的IQ更低?
不多說,看圖吧:
「腹背受敵」是非常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