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同性戀只能孤獨終老?

@ 2017-08-14

背負太多謊言的人,自己的生活也就變了模樣

 

電影《喜宴》

 

最近看了李安的一部電影叫做《喜宴》,故事講述了定居美國的高偉同是一個同性戀者,他和他的戀人、一位叫Simon的美國男子,一起住在紐約的曼哈頓。但高偉同在台灣的父母並不知道自己的兒子是同性戀,他們不斷地催促偉同快點結婚,好承繼高家的香火。恰好高偉同的公寓里借住著一位來自大陸的非法女移民顧葳葳,於是Simon出了讓偉同和顧葳葳結婚的主意。這樣一來既安撫了偉同遠在台灣的父母,又能使顧葳葳拿到夢寐以求的綠卡,而且還能保持Simon和偉同之間的同居關係。這個看上去的萬全之策卻引來了更複雜的事端,偉同的父母聞知喜訊欣然來到了紐約,為兒子操辦喜事。於是各種各樣的情感糾紛、人際衝突便在一個熱鬧忙亂的中國式喜宴背後展開了。故事的結局以父母包容兒子性取向,兒子媳婦離婚但留下孩子確保血脈流傳而告終。看似是皆大歡喜的喜劇,實則卻暗藏著黑格爾悲劇美學在裡面。

 

《喜宴》海報

 

 

關於形婚

 

似乎我們每一個同性戀者到了某個年紀都會陷入是否要選擇結婚生子這樣的怪圈,在中國傳統的家庭倫理觀中,同性戀,無論在傳宗接代的意義上還是這種情感本身,大家都會覺得這是見不得光的東西;面對催婚,催生,父母傾注一生的親情,到最後卻都成了同志子女的一種羈絆,我們擺脫不了責任,更斬不斷這一份濃烈的親情,所以在這樣的漩渦中同性群體就陷入一種無限的自責和無限的煎熬中。

 

就像電影《喜宴》中上演的橋段,難道形婚就是同志面對傳統婚戀觀最好的出路?《人間》中有一篇文章是這樣描寫「形婚」的,「形婚對於同志來說,也許只是一個臨時逃避世俗眼光、滿足父母期許的權宜之計,但一個謊言,往往需要更多的謊言去掩蓋去彌補。不夠獨立不夠堅強不夠擔當不夠演技甚至不夠有錢,嘗試形婚都是死路一條」。我想怎樣規劃好自己未來的生活才是我們LGBT群體應該思考的道路吧。

 

電影《喜宴》

 

彩虹家庭分享會

 

剛剛過去的7月,浪漫轉身同志公益組織聯合麥肯錫健康在北京舉辦了全國第一場彩虹家庭分享會,同志奶爸真實經歷的分享,浪漫媽媽的誠懇建議和支招,讓好多准爸爸、准媽媽們都大呼沒聽夠!特別是一位寶寶即將上幼兒園的奶爸分享「我們,是寶寶人生旅程中的一站;寶寶,是我們人生旅途中最大的禮物」時,場內許多的同志家庭都留下了眼淚。

 

北京彩虹奶爸分享會現場

 

帶著感動繼續前行

 

帶著這一份感動和期望,浪漫轉身同志公益組織再次聯合麥肯錫健康在8月為大家送上更多精彩分享,自8月12日起,在 成都-上海-杭州-北京 開啟第二輪全國彩虹家庭分享會!

 

這一次,浪漫媽媽會以更多身邊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爸爸媽媽眼中的同志家庭和他們對子女的期望,也會幫助更多的LGBT群體規劃好自己未來的生活,如何面對社會與傳統家庭觀念的壓力,建設兩個爸爸兩個媽媽的幸福同志家庭。 

 

 

輔助生育的那些坎

 

同時隨著醫療技術和觀念的改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LGBT群體走上了試管嬰兒代孕之路,然而現在市場上魚龍混雜的第三方輔助生殖機構那麼多,如何選擇靠譜的服務機構?我們會面臨哪些問題,甚至陷阱?如何既省錢又安全的獲得自己的寶寶?寶寶出生後我們該如何向家裡解釋?麥肯錫健康本次將深度剖析試管嬰兒及代孕服務中的那些套路,讓你明明白白的做個同志奶爸寶媽。

 

活動嘉賓簡介

 

  浪漫媽媽

 

浪漫媽媽作為浪漫轉身的創立者,生活上已經以同志家長的身份完全出櫃,先後任同性戀親友會河北地區召集人丶新媒體召集人,2015年離任所有親友會職務,專注協助浪漫轉身群獨立公益的發展。她曾接受不同報刊以及電視台訪問,如《公益中國》、《冷暖人生》、《家庭》、《家庭醫生》的訪問,又曾參與香港同志反歧視大遊行;2015年應方剛教授邀請到北京參與「中國LGBT肯定性諮詢法研討會」。

 

 

 侯 鯤

 

麥肯錫健康創始人,作為國內專業的海外生育醫療諮詢服務機構,為數十位同志及拉拉家庭成功圓滿了父母夢。麥肯錫健康與全美30餘家生殖診所、卵子捐獻及代孕服務機構建立了深入合作,完備的中美兩地服務團隊,為同志家庭提供了安全、可靠、專業的高品質服務。

 

如果你面臨組建同志家庭卻沒做好準備

如果你面臨著同志生育寶寶該如何教育

如果你在同志生育過程中遇到了麻煩

如果你也想通過合法途徑要到自己的寶寶

歡迎來聽聽他們的故事,分享你的困惑

和我們一起創造屬於自己的生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