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視野】陳麗芳收養5殘缺毛孩 被療愈的其實是自己 017年08月12日 20時14分

@ 2017-08-13

 【心視野】陳麗芳收養5殘缺毛孩 被療愈的其實是自己

陳麗芳把毛小孩視為自己的孩子,允許它們在家自由走動。

生活 / 心視野 最後更新 2017年08月12日 20時14分 • 報導:謝秀婷

以前採訪動物收容所,所長說名種狗及健康漂亮的狗易被領養,大多人不會挑選有殘缺或生病的動物。陳麗芳卻反其道而行,專門領養有殘缺的動物,家裡的4狗2貓,其中5隻帶有殘缺。她並沒有因為不完美而嫌棄它們,反而認為這些可愛的動物填補了她內心的「空」。

Junior是一隻馬爾濟斯,一出世就少了一顆眼珠,嘴巴有些歪。陳麗芳說,她並沒有刻意打算領養有殘缺的動物,當初是聽朋友說有一隻殘缺的小狗等待被領養,打算過去看一下,「到了那裡,對方說如果不帶回家,就要把它送到收容所。我一聽馬上受不了,沒有經過先生的同意,就擅自決定把它帶回家。」那是她領養的第一隻殘缺動物。

 

Junior是陳麗芳領養的第一隻殘缺動物。

 

第二隻領養的Bee Boy也是單眼狗,小時候可能受過傷,一顆眼珠子呈白色,陳麗芳也把它抱回家。5年前,她到檳城探望友人,臨走前朋友告訴她,有一隻因前肢交叉無法走路的法國獒犬,正面臨被安樂死的命運,她又先斬後奏把它帶回家。「法國獒犬是大型狗,它的前肢有缺陷,(難保)以後有誰可以照顧它。可是我又想,難道因為不能走路,這就是它(應有)的下場嗎?換作是人,誰也沒有權力這樣做。」那次先生挑明可以暫養不能收,但最後還是讓她收養了,法國獒犬成了他們家的「妹妹」,而她甚至為了「妹妹」報讀動物溝通課程。

 

「妹妹」前肢交叉無法走路,後來陳麗芳為了不影響它的發展而帶它去截肢。「人被紙張割到一點點,洗澡時都痛得半死,可是妹妹超厲害的,術後第二天開始蹦蹦跳跳,它讓我看到了生命自會尋找出路。」

 

此後,朋友圈流傳陳麗芳專門領養殘缺動物,很多有殘缺的動物因而陸續出現在她的生命里。她很抗拒被標榜成「有愛心」,也不喜歡別人拿這些殘缺動物作文章,她認為動物也有思想感受,要給予基本的尊重。

 

 

光環背後的陷阱

陳麗芳說:「每一個來到我們生命當中的動物,都是想教我們一些道理,雖然當下我們並不瞭解它為何而來。」詢及會否繼續領養有殘缺的動物?陳麗芳搖搖頭,突然告白:「我在學習動物溝通之後,重新檢視自己的心態。我不否認收養這些殘缺動物是在彌補我心裏面的不完整。」她表示:「當初只是覺得它們很可憐,如果不救它們就會死。可是這些年我再回頭看,其實這不過是填補心裏面的空虛。」

「我常跟人分享,也許會與動物溝通能讓我在別人眼中變得不一樣,甚至覺得自己特別亮眼。每次進行動物溝通被稱讚神準時,心裡特別開心,但我也清楚,每個光環背後都是一個陷阱。」

以動物救援為例,她表示很多投入動物救援者,第一次成功拯救動物時心裡都充滿喜悅,可是繼續下去,十之八九會覺得很累,「如果今天你做同一件事,感受卻不同了,那麼應該好好反思一下哪裡失衡了。」這就是她想說的「光環背後的陷阱」。

 

陳麗芳說Emma個性比較害羞。

 

寵物是面照妖鏡

陳麗芳說:「動物來到你的生命,有點像照妖鏡。人可以對自己不誠實,但動物是非常誠實的個體。」

Gio Gio是只非常敏感又黏人的狗狗,「有天我朋友到家裡來,見它黏人,很歡喜地一直抱著它,然後隨口對它說『你真乖,要不要跟阿姨回家?』之後我開始發現它情況有異,一副不知所措的樣子,便帶它回房與它進行溝通。它告訴我:『為什麼人家說帶我回家,你沒有說不可以?我是你們家的小孩。』這樣一句話對於心智健全的動物並沒有什麼,但它(Gio Gio)的情緒比較敏感,會焦慮是不是又要被送走了。」

其實,人類也一樣──每個人都需要被認同。Gio Gio那次的狀況像是照妖鏡,讓陳麗芳看見自己小時候的創傷,「我們家四兄弟姐妹,我排行第三,弟弟出世的時候,媽媽把我托給外婆照顧直到上幼兒園前。外婆很疼愛我,我也一直以為我在那裡都好好的,可是內心卻受傷了。為什麼不是送走哥哥或姐姐,而是我?我在外婆家快樂是一回事,但是被送出去受傷了,又是另一回事。」看見了就有被療愈的機會,當下陳麗芳承認了積壓內心多年的感受之後,也就釋懷了。

 

 

動物溝通 開啟自我認知的旅程

因為先生的關係,陳麗芳在2015年接觸動物溝通。「那時我跟先生剛好要飛台灣,他在網上看到動物溝通,便想試試。我當時內心想,我難道還要別人來告訴我,家裡的孩子怎麼看我嗎?」那感覺很怪。

後來夫妻倆沒有進行動物溝通,反倒是陳麗芳報名了動物溝通課程,花了短短几個月,便掌握了動物溝通技巧,「更妙的是,我從來沒想過,學完之後我竟然可以跟我們家的動物講話。」

能夠與動物溝通,外人聽起來很不可思議。陳麗芳說:「我理解的動物溝通,並不是真的跟動物溝通,而是先讓你認識自己。在你無法與自己溝通之前,不可能與任何你以外的人作溝通。動物溝通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必須對自己很誠實。當然這需要練習。」陳麗芳強調:「懂得愛自己,才有能力愛身邊的人事物。」

 

陳麗芳與先生都很疼愛動物。

 

動物溝通的其中一項重要守則,就是所有溝通的對象必須是照顧主的同伴動物。換言之,如果不是照顧主的話,陳麗芳無法協助溝通。這麼做是為了尊重照顧主與其同伴動物的意願和隱私,動物溝通是需要三方(溝通師、照顧主、同伴動物)都同意的情況下,方能進行溝通。

「沒有人喜歡赤裸裸被人掃瞄一遍,好比今天我問你們家小孩,你媽平常是怎麼樣的,你這個當媽的應該不好受吧。」學成回來,她也沒有想過當動物溝通師,僅在面子書上開了粉絲專頁《Breathe 2 Connect》分享心得,因而累積了一群照顧主的關注。

動物溝通中更教人驚奇的是「遠距離溝通」──只要透過一張照片,就能夠與動物進行溝通。「小嬰兒在不懂任何語言之前,以什麼跟外界溝通?」她舉例並解釋:「在人類還沒有開始學習語言之前,就是運用直覺感知,所以語言在某個程度上是一種限制。老天爺給了我們不同的感官,除了嘴巴,我們其實還可以用眼神、嗅覺甚至是皮膚感應來溝通,最好的例子就是遇到特殊情況時會起雞皮疙瘩。」

 

陳麗芳為「妹妹」辦了一場生日派對,當天號召一群朋友一起響應領養活動,並把籌得的善款都捐給動物收容中心。

 

好好說再見

「我們都覺得人類是萬物之靈,但有趣的是,大災難來臨前,動物們好像都知道即將發生什麼事情,然後開始跨物種地把訊息傳出去並開始逃離。它們何以預知災難?如果說動物有這種能力,那人類為什麼不行?」她續說:「其實小孩子特別敏感,只是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學習關掉部分的敏感。動物溝通只是把你原本就有的東西重新打開。」

陳麗芳談起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動物溝通,是學妹的貓咪,「貓咪很早就該離開人世,但主人並不願意,讓它一直無法離開。你會發現,有時候人所謂的愛很自私,因為我們的不捨牽絆著它們,使它們沒有辦法好好離開。受苦的其實是它們,然我們還在旁邊說自己有多愛它們。認真想一想,那份愛也太沉重了。在這個課題上,不管是人類還是動物都一樣,能好好說再見是一件幸福的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