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軍工圈
最近沒有寫中印邊境,是因為局勢的發展,基本還在我們前面的分析框架內:中國在邊境加強了對印度的軍事威懾,雖然並沒有採取戰爭手段解決問題,但也給印度施加了很大的軍事壓力。
另一個原因是,關於印度的消息也比較紊亂。這兩天印度The Quint網站當地時間8月9日報道,駐蘇克納(Sukna)的印軍第33軍大批部隊已經或正在向中印邊境錫金段集結,部署在印度北部和東部距中印邊境錫金段500米至20公里的範圍內,印度還將中印對峙印方一側村莊撤離。但印度金融快報10日又闢謠稱,印度官員表示,目前印軍處於不戰不和狀態,對於有關報道說印軍第33軍向洞朗增援,該官員稱,無論是在洞朗對峙地區還是印前線陣地,印軍都沒有加強部署。同時,印方並沒有疏散錫金邊界任何村莊的命令。
中國外交部的報告顯示,印軍越境的軍人數量已經從400減少為40左右。說明,儘管還沒徹底解決問題,但中國在這一次軍事對峙中占據越來越多的主動。
中國還沒有採取軍事行動,並不能解讀為中國軟弱怕事。中國都敢旗幟鮮明的在以色列身上插刀,意義不只是摸老虎的屁股那麼簡單,這是要拔老虎嘴邊的毛。美元的石油基石建立在中東安全框架上,而美國中東安全框架的最重要的基石就是巴以問題主導權。中國對印度的警告升級,是建立在對印度的軍事威懾增強的基礎上,這種警告也不能理解為嘴炮。對印度這樣的國家,沒有感受到足夠的壓力,他連一個人都不會後撤。印度把人數減少到十分之一,已經說明他的底氣嚴重不足,中國的反應強硬程度超出印度的預期,它才會有這樣的變化。
還滯留四十人,說明中國對印度的壓力還是差點火候,讓印度還存在著一些幻想。
中國現在最需要做的是繼續增加在西藏地區的軍力部署,把最先進的武器也部署在這個區域。
中國現在相對印度還有綜合國力的優勢,只是因為長期以來,中國的地緣政治特點,決定了中國只能把美國作為最大的威脅和最主要的對手,中國在中印邊境方向投入的軍事資源不足以確立在這個局部地區的優勢,而印度把中國作為最大的假想敵。保持跟中國的緊張關係狀態,甚至是印度培養統一的國家意識的基本條件,防範中國作為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所以印度在中印邊境部署了大約三分之一的兵力,而且很多是針對性極強的山地作戰部隊。以前有一個數據稱印度十個山地師中的九個都部署在中國的對面。
說這些是什麼意思呢?是想再次強調,我們不能輕視印度。
輕視印度這種思維,用在平時其他場合還可以,不會立即產生嚴重不利的後果,但是如果放在中印戰爭問題的分析上,是極為有害的。
我們可以在戰略上藐視一切對手,但是卻不能在戰術上輕視印度。因為印度不是越南,他是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大國,還是一個對中國印度洋航線能夠形成嚴重威脅的國家。
輕視印度的思維必然導向的結論,一是認為用戰爭手段解決印度,是極為輕鬆的事情,並把這個作為假設前提,引出第二個結論:指責中國沒有在印軍越境侵犯的第一時間採取戰爭手段解決問題而指責中國立場軟弱。
在之前的文章里,我們提出警惕兩種思維,一種是把問題的解決寄托在和平手段的避戰思維,絕對的排斥軍事手段解決問題。另一種是要求立即開戰,連軍事準備都認為是軟弱表現的速戰思維。目前,避戰的聲音比較弱了,但是速戰的輿論導向占據了上風,但是這種速戰是建立在輕視印度的思維之上,認為只要中國啟用戰爭手段,印度就很快會崩潰。
看看這類題目《印軍根本不堪一擊,但更恐怖的還在後面》,還有更厲害的,直接把此次中印對峙說成是中國給印度挖的大坑,這些文章得出的相似的結論是印度這下完了,這次慘了。
這些在戰略上藐視戰術上也輕視對手的結論,看的讀者倒是精神興奮。但是排斥必要的困難分析的樂觀,不過是一道民族主義的心靈雞湯。樂觀至此,是把嚴肅的軍事安全話題娛樂化。
這類文章,很少見他們分析如果戰端一開,印度切斷中國的印度洋航線怎麼辦,這條航線承載了超過一半的中國能源進口和商品出口量。
他們只盯著中國的火箭炮可以打到印度德里,所以就把印度切斷印度洋航線的可能性排除在外了。
同時,他們也不考慮美國海軍可能會配合印度切斷中國印度洋航線這麼辦?喜歡趁火打劫正是強盜的本性。
到時候,中國正在對付印度,如果美國出手協助,中國要麼對美國宣戰,但這樣,中國就要面對軍事上的大忌:兩線作戰,甚至日本、越南都會乘機火中取栗,迫使中國多線作戰,跟幾個世界上的主要大國或強國同時多線作戰。歷史幾乎找不到勝利的案例;要麼承受沉重的經濟和社會代價,對印度一戰最好的結果是慘勝,傷敵一千我損八百。
但這樣的結果,是中國原來以美國為主要對手的戰略被全部打亂,無論中國對印度是否能夠勝利,放在中美的戰略棋局中,美國都是贏家。
毛主席為什麼在發動對印自衛反擊戰之前,面對印度的越境挑釁,面對其他將領的出戰請求,採取了幾年的忍耐態度?因為在等待對中國來說最佳的時機,一不打無把握之仗,二除非不得已,否則不打代價太大之仗。戰爭的目的,從來不是為了出口氣,而是為了以最小的代價爭取最大的利益。
毛主席是矛盾論分析的大師,毛主席高於同時代其他人甚至以前時代其他人的地方,是他對矛盾的把握到了別人沒有到達的高度。《矛盾論》一文是主席最高的哲學成就之一,他一生的重大決策都在貫徹和運用《矛盾論》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毛主席用矛盾分析法考察中國面對的諸外部矛盾時,始終抓住主要矛盾來確立戰略,具體到中國的地緣政治形勢問題上,毛主席一貫堅持,要正確處理戰略的主要方向和次要方向。新中國成立之後,「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把美國看作是主要對手和敵人,中國的主要戰略方向是在東南沿海地區。西部只是次要戰略方向。毛澤東指出:『我們不能有兩個重點,…這是我們的國策。』『中國主要注意力只能放在中國的東方,而不能也沒有必要放在中國的西南方。』正是基於這一考慮,當中印邊境出現爭端和衝突後,為了不影響和牽扯主要戰略方向的軍事鬥爭準備,毛澤東始終保持了極大的忍讓克制。」(摘自《毛澤東與20世紀中國社會的偉大變革(下)》作者:袁德金 張傑鋒)
「1962年7月,在書記處會議上聽取中印邊界西段反蠶食鬥爭的情況彙報後說:『印度在我境內設點,我們完全有理由打,但是現在還要克制,不能急於打』」
「正是基於這一考慮,當中印邊境出現爭端和衝突後,為了不影響和牽扯主要戰略方向的軍事鬥爭準備,毛澤東始終保持了極大的忍讓克制」。(出處同上)。
在決定對印自衛反擊戰之前,毛主席還確定了「決不退讓,避免流血,武裝共處,犬牙交錯」的「十六字方針」。
中國現在面對的最大安全威脅還是來自美國,美國把60%的海外力量部署在中國周圍。正因為實施針對中國的亞太再平衡政策,美國在中東出現的收縮給俄羅斯留出了軍事出擊敘利亞的空間,被普京抓住,和中國一起,形成了在西太和中東兩線扯動美國,讓美國東西難以兼顧的大好局面。中國和俄羅斯聯手,中國主要在巴以問題,俄羅斯主要在敘利亞,在中東廢掉美國的中東安全框架,哪怕廢掉一半,美元的石油基石都要崩塌。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打擊美國的國力基礎,迫使其全面收縮全球軍事布局,中國的統一問題和外部矛盾,也就具有了一攬子小成本解決的可能性。
毛主席選擇在美蘇陷入古巴危機的時機解決中印問題,還有一個重要考慮,就是不能讓次要矛盾影響到主要矛盾,這也是對我們今天解決中印衝突特別有指導價值的。
中印邊境軍事對峙,加劇了中印矛盾,醞釀著中印軍事衝突的可能性。但並不能因此判斷,中印矛盾已經超越中美矛盾,成為中國要面對和解決的外部矛盾中的主要矛盾。
解決印度問題,必須用軍事手段,不管是軍事威懾還是軍事戰爭,軍事手段都是必需的,和平手段只能作為輔助手段,和平只有在軍事手段讓印度別無選擇的時候才會有效。這是必須保持的清醒,但是至於在什麼時候對印度以軍事威懾為主,什麼時候以軍事戰爭為主,這個要考慮時機和條件,一切以對我利益最大化為原則。
影響中國對印度的戰爭決策的,主要因素有:
1。不要影響到主要矛盾,即不能讓美國漁翁得利,動搖中俄聯手動搖美國全球安全戰略的大格局。
2。要確保印度洋航線的安全,即確保印度不敢切斷中國的印度洋航線,或者至少確保印度切斷該航線,中國的經濟不發生大的混亂。
3。確保美國在印度洋上的軍事力量不敢配合印度切斷中國的印度洋航線。
4。確保美國在中國的第五縱隊不能趁機策劃組織大的動亂,要充分考慮這些勢力進行裡應外合造成的破壞力。
考慮到以上幾個因素,就要求中國至少要做到:
1。為防止美日趁火打劫,對印度一戰,必須是速決戰解決問題,而不能形成持久戰被印度拖住。這就需要把足以打殲滅戰和速決戰的陸軍和空軍力量配置到位。最好做到可以在巴基斯坦配合下,能夠打垮印度在中印邊境西線和克什米爾部署的精銳之師。
部署重兵於阿克塞欽和察隅至墨脫一線,戰爭開始,就可以通過中印之間可以大兵團南下印度的兩個陸道來威懾或打擊印度,動搖印度的抵抗意志。尤其是西部陸道,通向印度的首都,而且距離並不算遠。
只有充分做好打大仗的準備,才有可能以小規模的軍事行動或者和平方式,解決印度的越境侵犯行為。
2。為制約印度不敢切斷印度洋航線,中國至少實現在巴基斯坦瓜達爾港駐紮海軍力量,威脅印度西部海岸,也威懾印度的能源和貿易航道,讓印度不敢輕舉妄動。如果能實現在斯里蘭卡的合作港口建立軍事基地,那就可以從東西兩邊卡住印度的海軍力量和能源貿易航道,但這個難度相比較瓜達爾港駐軍要大很多,短期內難以實現。
3。為防止第五縱隊的資敵行為拖中國後腿,內部發動一場清理第五縱隊的行動,拔掉關鍵位置上的釘子,也是必要的。
不打則已,要打就要把印度打殘打怕。實現兩個小目標:一是收復藏南,二是促成印度東北部有分離主義傾向的各邦獨立或高度自治。前一個是必保的目標,後一個是儘量實現的目標加強版。
準備戰爭,就要做好最壞的打算來進行準備,而不是基於印度不堪一擊的設想先打了再說。
如果上述部署到位,印度不戰自退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兵者,國之大事,尤其是跟印度這樣一個人口規模跟中國相當,而地緣條件暫時還優於中國的國家進行戰爭,不做好充分的準備怎麼行呢?奠定大漢雄風的漢武帝反擊匈奴,也是在進行多年的精心準備之後,才打的匈奴找不到北。
中印之戰,不但要確保中國不能輸,還要確保不被印度拖住,不能因為印度讓美國走出中俄聯手製造的戰略困境。哪能鍵盤俠一聲吼,就開打呢?
很多人是只管打,而不考慮如何打贏?
中國需要按照打大戰的準備,去準備這場戰爭。這些軍事部署需要時間。印度在中印邊境準備了五十年了,我們怎麼指望不經過精心和充分的準備就開打?真把印度當小國想像了。
何況,印度還是個有核武的國家呢。
軍事手段要準備好,但引爆印度內部的矛盾的工作也急需到位。
印度國內那麼多民族、宗教、文化和地區衝突,到了中國充分利用的時候了。印度可以公開的支持藏獨勢力,中國也可以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一個分裂的印度,才符合中國的利益,中國應該致力於如何促成分裂的印度變成現實。
至於中國對滯留的越境印度士兵是不是很快進行清場,這個不好說。等到中國的軍力部署足以威懾印度不敢輕舉妄動之後,宣布在某個時段在洞朗地區進行火箭炮的實彈演習,還是可以的。
如果印度還不撤兵,那就是戰爭。但在發起正式的軍事行動之前,一般會有撤僑行為,還有人民日報出現那兩句關鍵的話「是可忍孰不可忍」,「勿謂言之不預」。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軍工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