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傷孩子的10句話,請嘴下留情

@ 2017-08-12

我們偶爾脫口而出的話,可能自己都忘了,做不得真,但謊話說多了就變成了真話,父母對孩子說多了「你真笨」,孩子就真的沒了信心。有些話,千萬不要出口,它們就像鋒利的刀,劃傷孩子還給他們留下深深的傷痕,造成巨大的傷害。

 

「笨。真是笨死了!」

 

看著不斷失敗的孩子,我們可能會很著急、焦慮,好想看到他一次就做對,一次就做好的樣子,所以當看著他笨拙的一次次失敗,作為家長的內心無比焦躁:這麼笨,以後更難的問題該怎麼辦?!!

 

考慮太多的家長總是聯想力太強。未來還很遠,孩子會變成什麼樣還不知道,但如果家長對孩子說「你真是笨死了,怎麼教都不會」,那幾乎不用考慮,要麼孩子叛逆家長,因為不承認自己不行,要麼孩子順應了家長,真的把自己看成笨蛋,不再去嘗試與努力。

 

 

「說了不行就是不行,你怎麼就是聽不懂!有沒有帶耳朵?!」

孩子總是不依不饒,想著一直求父母就能達到目的。家長想:就是不能給,不能什麼事情都順著他來,所以用一些狠話制止他。

 

媽媽想一下,當你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內心是不是十分的憤怒。如果不憤怒的情況下,你會怎麼辦?我想了一下,如果不憤怒的情況下,我能溫和、認真而有力的告訴他:不行。即使孩子多次要求,我還會這麼告訴他,並說明原因和對孩子的擔心。

 

「我再也不管你了。」

當孩子總是不聽話的時候,家長可能會說出這樣的氣話。真的不管孩子當然是不可能的。常說這句話的家長,往往經常管著孩子。

 

這句話給孩子這樣一個暗示:父母對你的愛是有要求,你聽話父母就愛你,你不聽話就不愛你了。孩子認真聽進去後,就會變得十分沒有安全感,在往後人際交往中總討好別人,不管是自己對還是錯,但凡破壞了彼此的關係,孩子都會向別人妥協。

 

 

「閉嘴,別說了。」

我並不願意承認,有時我並不接受孩子不同的聲音,我有時或許關心他是否服從,比關心他本身是什麼樣的人更多。

 

我第一次做父母,孩子第一次做孩子,我學著去認識他,也學著去進一步認識自己。

 

「如果你考得好,就給你買。」

我們想激勵孩子更愛學習一點,因為學習對他自己是會有好處的。這個時候最錯誤的方法就是獎勵他物質。

 

我們總喊分數不是最重要的,但是在送給孩子禮物方面,如果我們用了這樣的方法,就是在用事實說明:分數還是很重要。不然我們不會給買這個禮物。孩子的認識會變得混亂。

 

 

「你膽子怎麼會這麼小,這有什麼可怕的。」

孩子一定會有一些父母想不通的「小缺點」,如果家長一定要覺得這是缺點的話。膽小,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更會保護自己。如果我們一味的強調這是一個壞東西,那他一定會認為自己的「膽小」不好,並且父母都在責怪他,而孩子此時確實「膽小」,做不到膽大,那他內心就會一直否認自己。

 

不允許孩子表現真實的自己,孩子就會受到壓抑。膽小就會永遠真的變成缺陷。

 

「你又錯了,怎麼又錯了!」

你怎麼總這樣,老是犯同一個錯誤。

 

當我們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容易太著急,因為成年人的社會太容易急躁,所以我們在看到速度慢吞吞的孩子時,太容易煩躁,尤其是看到錯誤!錯誤!錯誤!

 

父母在這樣說的時候,就是在傳遞對錯誤的焦慮。犯錯並不可怕,犯錯是件很正常的事,在同一個地方重複相同的錯誤也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我們需要先放鬆自己的心態。

 

給一個孩子輕鬆的成長環境。

 

「你看看那誰家的孩子。」

 

我們討厭被比較,更討厭輸。社會生活,學校生活有太多讓孩子下意識的去比較的地方了,如果爸爸媽媽還要比較這個孩子和那個孩子,只會影響孩子之間的友誼,也只會加深孩子對這個比較事情的厭惡。

 

孩子可能會想:媽媽對我有這麼多要求,我現在做不到,她並不接受現在這樣的我,那我也不要她了。

 

 

「就只知道玩,一學習你就不行了。」

孩子愛玩是天性,也是學習最好的靈感來源。

 

不要將學習和玩這件事對立起來。如果玩是輕鬆愉快令人想花長時間來投入的,那媽媽將學習與玩對立起來後,學習就變成了枯燥痛苦沒有意思的,如果是這樣,怎麼讓孩子自願學習?

 

真正愛讀書的人,都是喜歡在知識的世界裡玩耍的。

 

送給著急的爸爸媽媽5句老話,也是我經常用來提醒自己的話:

 

不著急,慢慢來。

 

孩子學會反思總結比目前考試名次重要。

 

和孩子良好的溝通比憤怒的說話更有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