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政聞天下
剛剛,中國周邊外交取得了一個歷史性的勝利。
不是說中印對峙,那裡的對峙還可能持續下去,子彈還會飛一會兒。
最重大的勝利,是在南海,對中國未來影響更深遠的一個區域。
日前,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的東協外長上,中國與東協(ASEAN)終於達成了防止南海衝突的「南海行為準則」框架。
一切,如中國所願,東協也大舒了一口氣。
按照新華社的報道,8月6日晚發布的東協外長會聯合聲明說:
東協各國外長深入討論了有關南海的問題,對達成「南海行為準則」框架表示熱烈歡迎。聲明還首次呼籲「其他相關方」確保非軍事化和保持克制。
與此同時,中方對推進「準則」磋商提出了「三步走」設想:
第一步,11國外長共同確認「準則」框架,並宣布在完成必要準備工作後,於年內適時啟動下一步實質磋商。
第二步,在8月底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簡稱《宣言》)聯合工作組會上探討「準則」磋商的思路、原則和推進計劃。
第三步,準備工作基本完成後,在沒有外界重大幹擾和南海形勢基本穩定前提下,由中國和東協國家領導人在11月中國-東協領導人會議上正式宣布啟動「準則」下一步案文磋商。
據悉,「三步走」設想已得到東協方熱烈響應和支持。
看出端倪了吧:
第一,南海問題,根據這個行為準則,只能是相關國家談判解決。域外國家,你們別操心了。
第二,有了這個框架,好歹就有了管控分歧的機制。我們會吵架,但也不會太過火。其他國家,你們也別指手畫腳了。
第三,這符合東協的利益,沒必要跟在美國戰車上;當然,這也顯示了中國的主導作用。
《日本經濟新聞》就這樣評價說:
中方主導了討論進程。行為準則並未明確表示法律約束力,預計很難對中國建立軍事基地起到抑制作用。中國希望在當事方之間達成一致,促使南海問題走向終結,美國和日本被迫面臨難以應對的局面。今後南海局勢很可能仍按照中國的步調發展。
按照一些外媒的說法,擁有強大軍事與經濟實力的中國,於南海議題上再次打了一場勝仗。
而且,「南海行為準則」框架如北京所願,未言明是否具有約束力,而拖到8日才公布的東協外長聯合公報,即使在越南敦促下,也不會提及南海仲裁結果以及南海造島等敏感議題。
辛辛苦苦很多年,一朝又回到了以前。美國、日本肯定很失望。
這一切,來得並不容易。
要知道,過去幾年,南海波詭雲譎,甚至一年前,這裡一度接近於戰爭的邊緣。
南海問題發酵,一個重要事件,是2010年在越南舉行的東協外長會議。
當時還是美國國務卿的希拉蕊,在會議上突然發難,大談維護南海航行自由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並聲稱在南海問題上反對「脅迫」,反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云云。
美國公開將矛頭對準中國。當時與會的中國外長楊潔篪,難得的勃然大怒,立刻作出了七點回應,揭露「某些人」推動南海問題國際化的圖謀。
儘管溫文爾雅的楊外長這一次語調鏗鏘,但這次會議顯然是一個分水嶺,會議後,美國開始了對南海問題的強勢介入。
高潮是2016年。
在美國日本的推動下,菲律賓起訴中國的所謂國際仲裁的公布,幾乎一邊倒指責中國。美國和日本隨即將矛頭對準中國,指責中國侵占其他國家的南海島嶼,中國強烈反對南海問題國際化,但國際化似乎一度無可避免。
甚至有人說,南海就像一個漩渦,正成為亞洲的一個新火藥桶。
南海,成了中國周邊外交的最大挑戰,關係到中國的主權、尊嚴,還有不容捨棄的利益。
但中國審時度勢,一方面秣馬厲兵,南海種島,堅持維護國家主權,毫不退讓;另一方面,加大了對東協國家的外交攻勢。
硬的地方要更硬,軟的時候足夠軟。果然,功夫到了,問題就解決了。
一年前風高浪急,一年後雲淡風輕。
儘管美國還不死心,時不時還派軍艦來巡航一遍,結果除了丟掉一名水兵外,一無所獲。
南海問題降溫,中菲開始蜜月,南海簽訂行為準則框架,對中國來說,這都是意料不到的一連串成果,也是2017年中國周邊外交的一個重大勝利。
南海問題,現在以及可預期的未來,都是中國外交的一大挑戰。在中印對峙加劇、朝鮮核問題發酵的節骨眼上,南海問題迅速降溫,極大改變了中國外交的被動局面。
對中國來說,將一度偏向美國的東協,現在又拉回到中國的軌道,從而將美國圍堵中國打開了一個重大缺口,對中國維護南海權益,有著深遠的影響。
這更是中國外交的一次重大勝利,毋庸置疑。當然,鬥爭還遠未結束,大家都會有很多小動作。
但其他國家也別太有妄想,中國外交風格正在發生重大變化,不管是南海還是洞朗地區,都別指望中國人突然變軟。
最高領導人也說了:中國人不惹事也不怕事,任何外國不要指望我們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們會吞下損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