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聰目明
現代戰爭已經進化到空-天-地/海-賽博一體化作戰的新樣式:信息化戰爭,這就要求現代軍隊在軟硬體方面進行一系列變革,這將是決勝的關鍵因素之一。
2017年2月10日,解放軍報登過一篇文章,標題是《數據鏈:武器裝備的生命線》。文中稱:「信息化戰爭的重要特徵之一是戰場信息量激增。據報道,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對通信的需求量大約是海灣戰爭的10倍。在信息化戰場上將大量數據信息實時傳送,數據鏈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數據鏈是傳感器與傳感器、傳感器與信息平台、信息平台與信息平台之間的中介,是實現信息鏈式運動的橋樑。通過它將散布在戰場各處的信息化節點組織成了一張無形的大網。
同期報紙還刊載了對國防大學 李莉教授的一篇訪談,李教授說到:「從海灣戰爭到伊拉克戰爭,現代戰爭的形態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出現了很多新特點。武器裝備體系建立在高度密集的技術基礎之上;打擊方式基本已不再是過去戰爭所追求的大規模毀傷,而是更加突出打擊的精確性和有效性;整個戰爭的範圍與過程被視為一個完整的系統,戰爭的協同性和時間性空前突出。任何時代,顛覆性技術的出現都是對弱勢一方現有實力的強制性剝奪。它不僅表現在人為造成的新一輪技術代差,更表現在由此導致的對下一代戰爭的茫然無知從而置國防安全於巨大風險之中。」
在數據鏈方面,我軍可以說是後來者,但發展勢頭喜人。
同年新華網援引外媒報道稱,以三軍通用數據鏈為代表的新型裝備,讓解放軍各軍兵種告別了「單打獨鬥」的時代。外媒認為,中國現已初具諸軍兵種信息化、網絡化作戰能力。
甚至有報道稱,我軍科研人員採用不同於美軍的全新數據鏈方案,雖然要多花出幾倍的力氣,但它的安全可靠對戰場至關重要。這其中也包括量子保密通信的突破性進展帶來的成果。未來,我們可以自豪的說,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通用數據鏈不但帶寬瞬時傳輸容量是美軍現役LINK -16數據鏈的好幾倍,而且是全世界最安全的軍用通信網絡。
2012年4月24日,國防部網站發布消息,我軍「一體化指揮信息系統」研究獲得重大突破。
當年我軍各部隊雖然建了不少指揮信息系統,但這些系統體制差異較大,難以互聯互通。一體化指揮信息系統的成功為我軍打贏一場信息化戰爭奠定了基礎,而且它是一套自主創新安全可控的系統。
美國國防部在年度中國軍力報告中這樣評價:解放軍正在向整個部隊通過先進的自動化指揮系統(如綜合指揮平台)向下級部隊發送命令。採用綜合指揮台使聯合行動所需的多業務通訊成為可能。這些C4I的改進預計將縮短命令流程。引進的新技術使解放軍可以通過強大而冗餘的通信網絡實現信息共享,如情報、戰場信息、後勤信息和天氣報告等,提高了指揮官的情境意識。特別是ISR數據近距離傳輸給現場的指揮官可以方便指揮官的決策過程,使操作更有效率。
參考消息網2017年3月24日報道 美國《防務新聞》周刊網站3月22日刊發馬克·波默洛的文章《剖析中國的電子戰戰術》。在文中提到,傳統基金會高級研究員成斌3月20日在該智庫組織的活動上說:「在我們的體系中,傾向於將電子戰分成電子干擾和其他多方面內容。但是,中國很早之前就已經將網絡戰和電子戰合二為一。這兩種戰爭類型就像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一個以數據為重點,一個以電子設備為重點。」
在2月份的一場會議期間,負責太平洋地區的美國第七艦隊司令、海軍中將約瑟夫·奧庫安對美國C4ISRNET軍事網站說,中國確實「擁有令我們肅然起敬的電子戰作戰能力,並且我們也在針對這種能力,進行有關訓練」。
蘭德公司亞太政策中心副主管斯科特·哈羅德說,拋開美國不論,中國的電子戰作戰能力可能會被用來針對越南、印度、台灣、日本等電子戰技術遠沒有那麼先進的國家和地區。
從這一系列報道看,中國的確在近幾年發展了自己的信息化戰爭能力,並達到了美軍需要重視的程度。
回顧幾個回合的比較,我相信如果中印之間發生一場高強度而短促的局部戰爭,中國有能力讓印度付出比1962年更大的代價。
戰爭從來不是愛好和平的中國人希望的,但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愛好和平,但不能畏懼戰爭、不能不善於戰爭,否則將死無葬身之地。
分享文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