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之爭:可怕的不是印度,而是莫迪

@ 2017-08-08

文|世界華人周刊

中印之爭,愈演愈烈。印度的真實實力如何?真如傳言那樣不堪嗎?面對這樣一個不斷產生摩擦的鄰居,中國又該何去何從?本文用翔實的數據,帶你一窺究竟。

世界華人周刊專欄作者:木青

在拐角,看到一個不同的世界

6月中旬,印度軍隊非法越界進入我國洞朗地區。迄今,已經一個多月。

一個國家,沒法選擇鄰居,不論是善鄰,還是惡鄰。

即便這次洞朗對峙和平、體面地解決了,但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中國、印度之間肯定還會發生這樣,或者那樣的摩擦。

孫子兵法說: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該如何評估印度?印度真如很多人所言那樣不堪嗎?

印度到底有哪些值得我們警惕的?

印度經濟起飛(來源:經濟學人2015年2月刊封面)

我們不能被「神劇」洗腦

褲襠藏炸彈、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劇」早日臭名昭著。

但很可惜,神劇思維還存留在很多人腦子裡。很多不負責任的大V、網絡寫手深諳「神劇」路數,並靈活運用到中國對外關係「分析」之中。

這次中印洞朗對峙事件,也不例外。

某大V評論

某大V評論

一篇微信文章標題

好像印度,就是一隻小臭蟲一樣,中國只消動動手指頭,就能把它摁得粉碎。若果真如此,印度今天依然如此囂張,到底是證明中國很強大,還是很軟弱?這些荒誕的言論,其實質和「抗日神劇」是一個路數。

甚至如果我們以更長遠的眼光來看,當前印度存在的貧富懸殊、國民素質低下、基礎設施不良等問題,根本都不是問題,至少不是根本性問題。

中國人喜歡說,以史為鑑。我們就從歷史來看:

 

今天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大國,自信一點說是世界強國也毫不為過,但向前推40年,在文革的一片混亂中,誰能想到中國能在短短三四十年期間,從一個封閉的國家,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甚至可以說,今天重要的全球事務,像環保、核不擴散、貿易、金融、反恐,沒有中國參與幾乎是不可能的。在傳統西方興風作浪的地區,比如中東、拉美,中國也逐漸發揮起建設性作用。

還拿中國來說。在戰國時代,秦國地處西陲,四代亂政,國家積貧積弱,山東(崤山以東)六國把秦國視為蠻夷,會盟也不邀請秦國。秦孝公當年就感嘆:「諸侯卑秦,丑莫大焉」。但最後一統天下的,恰恰是這個蠻夷小國。

 

這其實說明一個問題:今天的落後,並不代表明天一定落後,甚至,會藉助「後發優勢」,後來居上。

印度和中國同屬「四大文明古國」(來源:northnews.cn)

印度是當今世界上年輕人最多的國家,IT、航天、仿製藥、電影等產業發展得很不錯,國內經濟結構也比較健康。

今天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小瞧印度,不論是美國、俄羅斯、歐洲,或者其他國家。

當然,我們根本無意於「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但至少表明:印度值得中國正眼相看,印度存在趕超中國的可能。

印度發射衛星(來源:cbc.ca)

可怕的不是印度,而是莫迪改革

於中國歷史來說,2000多年前的秦國一統天下,和1970年代末啟動的改革開放,都是極具重要意義的。兩度強大的過程,其實無外乎,革故鼎新,通過改革實現了國力飛越。

縱觀世界歷史,技術發展是國家強盛的重要力量(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之於西歐、美國),但對於後發國家來說,從技術而及制度的改革才是強大的保證。把這一點發揮淋漓盡致的,就是日本。日本自然資源貧乏、國土面積狹小,但在明治維新後,長期坐在亞洲頭把交椅上,甚至在20世紀初,大英帝國也與日本結盟,倚重其力量維護在東亞利益。

從這個角度來說,真正值得中國一直關注、警惕的是莫迪改革。因為,改革才能讓印度發展得更快、變得更強大。

莫迪:印度強人(來源:經濟學人2014年5月刊封面)

2014年5月,莫迪上台後,就拉開了印度改革大幕。

最讓世人津津樂道可能就是,2016年11月,莫迪突然宣布停止500、1000盧比大面額紙幣流通,打擊黑錢和偷稅漏稅。這「驚世駭俗」之舉,只是莫迪改革一個小小的環節。

印度上台6個月後,就廢除已有65年歷史的印度計劃委員會,全面擁抱市場經濟。

他提出大規模基建建設項目,改善印度糟糕的基礎設施。推動土地改革,為工業化提供土地資源。「廁所優先於神廟」,大力提升印度公共生活設施。打造精簡、高效的政府,莫迪隨時會到高級公務員辦公室督察,或打電話查崗,頒布「11條戒律」整頓低效的官僚系統,據說,因此新德里的高爾夫球場生意一落千丈。

這些改革措施中,最具有影響的是,從今年7月1日起開始實施的GST新稅制。這將有效降低企業、流通稅負,打造統一的印度市場。

統一市場對國家意味著什麼?強大!1834年,德意志關稅同盟建立,對內實現邦國自由貿易,對外實行統一關稅,為德國統一奠定了基礎,並使德國迅速崛起。

印度GDP總量居世界第7(超越第5英國,只是2年左右的事),GDP增速已連續3年高於中國,吸引外資連續2年居世界第1。

而且,莫迪聲望在印度可謂如日中天。

印度有政界人士已經說,2019年大選,莫迪無人能敵。莫迪連任,印度改革只可能愈來愈深入。

中印美三國1990年以來GDP增速比較(數據來源:世界銀行)

其實,我們只要稍有地緣政治觀念和歷史縱深,就能明白要成為超級大國,有3個主要前置條件:

一是要有一定的幅員。國土面積至少要在100萬平方公里以上。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以空間換時間」,曾經有近40%的領土淪陷,而且基本位於「漠河—騰衝」線以東,物產豐饒、人口稠密。但中國「苦撐待變」,等到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形勢的反轉,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二是要有一定人口。這個人口規模至少在1億人以上。人口十分重要,是因為人口是經濟發展三要素之一(另外2個是資本、土地)。所以,古代戰爭往往就喜歡屠城。在二戰中,德國武器比蘇聯先進很多,但是蘇聯人口是德國2.5倍有餘,在前線,蘇聯士兵前面的倒下了,後面又源源不斷衝上來,德國士兵感到十分恐怖、害怕。而今比如,加拿大國土面積比中國還大,但是大部分區域是冰天雪地,根本不適合人類居住,不到4000萬人口,所以,加拿大最多只能算上是「中等強國」。

三是要有一定軍事力量。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雖然,當今世界總體上沒有了大規模戰爭,但是軍事力量卻是維護國家安全、維護國家利益的最後「底牌」。這也是說,美國為什麼是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因為,只有美國擁有那麼多海外軍事基地,能夠在24小時內將兵力投送到世界上任何地方。

同時具備這些條件的國家只有5個:美國、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

五國關鍵指標比較

回到中印關係來說。

我們今天看待印度,不能再靠「手撕鬼子」般的神劇劇情來麻痹自己。

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後來居上的故事,我們耳熟能詳。

所以,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在戰場上,中國取得壓倒性勝利。

但,中國卻不能「一戰永逸」。

印度製造(來源:apnadth.in)

國與國的競爭是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其實不論這次洞朗對峙事件的結果如何,一點可以確信無疑:中印均是具有超級大國潛質的國家,兩個國家之間的競爭,也必將長期存在下去。

當前,中印同向而行,中國走在印度前面。

莫迪改革已取得成效。

對中國未來來說,路其實只有一條,就是始終保持領先,乃至壓倒性的優勢。

 

印度在奔跑,中國也必須須臾不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