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7月26日援引官方媒體報道稱,中國將在西北部一個偏遠地區打造首個模擬火星基地,為未來火星計劃提早做準備。
其實,早在中國之前,美國、俄羅斯就在展開模擬火星生活的實驗。
美國航空航天局資助的研究項目讓6名研究人員從2015年8月開始在夏威夷一個火星模擬居住艙內生活一年。
俄羅斯從2010年開始在莫斯科的一個模擬宇宙飛船里讓一批志願者在其中生活520天,據推測這是從地球往返火星所需的時間。
在當前資源日益枯竭的情況下,人類必須著眼未來,加大對太空的探索。目前,中美俄三國在太空領域三足鼎立,但中國相對於其他兩國而言,基礎薄弱,起步晚,一刻也不能放鬆。
8月3日,中國國防科工局向媒體公布了「十三五(2016—2020)」時期中國核工業發展藍圖,其透露了我國將加快在空間核動力技術領域的研發和應用,爭取在2020年將空間核反應堆定型測試,2025年發射第一顆採用核反應堆為動力源的「試驗衛星」!
目前人類探索太空的宇航器主要的動力源為化學電池和太陽能蓄電池,但這兩樣動力源都有著各自明顯的缺點,如化學電池,主要是工作壽命短、功率小;而太陽能蓄電池,則是對發射條件要求高、研究製造門檻高、以及自身重量較大減少了科研設備的攜帶量等等。
與傳統的化學能源相比,核動力系統有著成本更低,使用壽命更長、體積小、動力足、適應性強等優勢。因此,核動力在空間動力裝置上的應用是人類必須克服的一個難關,尤其是對於距離地球遙遠的火星、木星以及更遠的太空,傳統能源已經面臨淘汰!
為了未來能夠在太空探索中占據優勢,中國空間核動力反應裝置試驗勢在必行。早在上世紀60年代,美蘇兩國就已經開始將空間核反應堆裝置應用在宇宙飛船上進行了測試,中國已經落後太多,現在必須爭分奪秒。
不過,此次國外媒體在得知中國發射核衛星計劃後,並未一邊倒的表示不看好,反而相對沉默。看來,中國這些年在太空領域取得的成就已經讓西方信服,畢竟每次嘲諷最終受到暴擊的都是西方,索性保持沉默,靜觀其變!(zh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