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嬴政能掃平六國併吞天下的十大原因,勝負之數豈是天定?

@ 2017-08-08

秦始皇,一個中國人如雷貫耳的名字。很多人喜歡他,是因為他為中國歷史做出了很多突出貢獻的事情;也有很多人討厭他,是因為他做了很多暴君所做的不義之舉。無論喜歡還是討厭,有一點你必須承認: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統一華夏的男人,是一位開天闢地的千古一帝,這是後人無法爭議的事實,那麼憑什麼是秦始皇可以統一中國,做這千古一帝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一 首先統一天下,這是大勢,人心所向!

秦統一中國是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和客觀要求的。戰國時期的社會經濟發展要求消除封建割據,實現全國大一統。春秋戰國以來以來,長期戰亂不斷,人民厭惡戰爭,渴望安定統一。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經濟文化聯繫的進一步加強,為統一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而從民族關係講,戰國後期形成了具有共同的語言和生活習俗、共同的經濟、共同的心理的華夏民族,這是統一的堅強保證。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國家,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所以具有空前的重大的歷史意義

二 奮六世之餘烈

秦國非常幸運,始皇以前的幾代帝王都是名君,為始皇帝積攢了豐厚的財富,始他有豐厚的底蘊來進行統一戰爭。秦王嬴政能一統天下說到底是奮六世之餘烈的結果,歷代秦君、秦臣、秦民都為這個最終結果做出了貢獻。至於奮六世威烈,其實就是站在了巨人肩上,讓秦國從一個普通的強國,變成了一架戰爭機器。那麼有哪六世呢?他們分別是秦孝公, 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

秦孝除了推行商鞅變法外,首要功勞就是奪回西河地,採用商鞅的建議,招攬六國逃亡農民,鼓勵開墾。讓秦國經濟能力得到提升。 秦惠文王最大功勞就是滅巴蜀,給秦國獲得後方基地,讓秦國國土面積幾近增長一倍,雖然巴蜀當時還是很荒蠻。秦武王在位時間不長,但是已經可以欺負到別人家門口了,你看攻韓到 東周取九鼎,大大增強了秦國的威望,雖然自己舉鼎而死。

秦昭襄王在位期間,國力鼎盛的齊國玩火自焚、被本應該坑秦國的合縱給坑了。然後秦國的強敵就只剩了外強中乾的老大帝國楚國和改革後復甦晉國之盛的趙國,然後秦國捅破了楚國這個紙老虎,血戰打贏了趙國。 秦孝文王就即位沒多久就死了真的打醬油的,看不出他的功績。

秦襄王派呂不韋前去討伐東周,兼并了東周的土地,卻沒有斷絕周朝的祭祀。這一點也很有政治家行事風格,兼并土地得實際利益,保留祭祀不給他人留下口實。他派蒙驁進攻韓國,韓國獻出了成皋、鞏縣的土地,秦國開始設置三川郡。這一點的意義非常重大,它意味著秦國統一全國劍指東海再無障礙;同時表明,從此六國滅亡已經進入了倒計時。所以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秦始皇的先輩們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三 採用法家治國,商鞅變法後迅速變強

到了春秋時代,社會發生了「禮壞樂崩」的巨變。在這場巨變中,傳統的「禮」再也無力用來規範社會成員的行為了,於是社會陷入空前未有的失序狀態。在血與火的熬煉中,人們不約而同地在思索著一個問題:如何重建社會的有序性?

為此,在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中,各個學派競相拋出這方面的主張。其中法家學派所提供的一套有關這方面的理論引起了秦國的專制君王,諸如秦孝公以及後來的秦始皇的特別興趣。法家人物把經過他們改造過的「刑」稱之為「法」。

這種「法」雖然也不遺餘力地強調「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但它決不是憲法、私法,而是適應戰國時代那種戰爭狀態的軍法和刑法,一句話,是專制君王使用暴力手段實現國家意志的唯一工具,可見,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從它誕生之日起就滲透著令人畏懼的血腥氣。

秦孝公用商鞅採取了變法,從根本上改變了秦國的政治制度,和社會結構經濟體系,那時候秦國人的出路只有兩個:要不然去當農民為國家提供戰爭糧食,要不然去當兵為國家斬敵人首級,此外別無生存之道。而且秦國刑罰極其殘酷,自己犯法,動不動就要株連旁人的,到了最後變法的人商鞅先生也死於自己的法律,這豈不是歷史向他開的最大的玩笑?但是就是這樣的變法使得秦國迅速崛起。

四 秦國軍事上的強大

富國就是為了強兵,秦國通過變法使得國家富足了,糧食多了,百姓生活好了,就要開始他的強兵計劃了。秦國參加軍隊的士兵,殺一個敵人取得人頭,是有獎賞。而且人頭越多獎勵就越是豐富。所以秦國的軍隊,一上戰場像瘋了一樣。秦國的軍人背著的行李袋是裝人頭用的,換句話說他們是背著人頭在打仗啊,想想看秦國的士兵,看著那些六國軍隊士兵的人頭垂涎欲滴的樣子,你就知道秦國軍人的戰力是多麼恐怖了。在秦人眼裡六國的軍隊那是待宰殺的羔羊啊!

秦國先是長平之戰中趙國40多萬人被秦軍俘虜和坑殺,通過這一次戰役後秦國兵力國力強了許多。秦國在一百二十三年中殲滅了一百五十多萬軍隊,削弱了對手,壯大了自己。軍隊的強大才秦國是統一六國最大的保證,沒有強大的軍隊做支持,秦國別說統一六國了,恐怕早就被六國當成異類滅掉了。

五 秦朝的政治清明,四方之士來投

秦國自從衛鞅變法以後,集權的地主政權比較鞏固,政府的法令能夠貫徹,各級官府處理政務的工作效率比較高。荀況根據他的實地觀察,指出秦的百姓「甚畏有司而順」,秦的百吏「莫不恭儉敦敬,忠信而不楛」,秦的士大夫「不比周,不朋黨,倜然莫不明通而公」,秦的朝廷「百事不留,恬然如無治」。

三晉貧苦農民逃亡到秦國去的很多,東方六國有才能的人也紛紛來到秦國,正如李斯《諫逐客書》中所說:「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秦國歷代執政大臣除了秦昭王時的樗里疾和魏冉以外,大多是外來的「客卿」。可見那時候秦朝在各國人才心理就是一塊 唯才是舉的寶地啊,

六 不拘一格降人才

秦國的胸懷寬廣,能吸引六國人才為己用,讓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因為自商鞅變法以來,秦國是不鼓勵自己本國的子民讀書的,那時候秦國的人民只有務農和當兵兩條出路,你去讀書是不可能建功立業的。但是國家得要治理啊,需要人才啊,人才從哪裡來呢?當然秦國的統治者也不是沒考慮這個問題,所以就從六國去挖人才唄。

你看秦國能治國的大臣大部分都是外面挖過來的人才比如商鞅就是是魏國人,蒙氏家族是齊國人,李斯也是魏國人,王剪是楚國人,司馬錯、張儀是魏國人,趙高是趙國人等等多不勝舉。這些人往往是在本國得不到重要的失意之人,來到了秦國卻如魚得水,可以施展抱負,發揮平生之所想學,甚至對付自己原來的祖國。

為什麼這些人在秦國得到重用呢?這就和秦王的用人開明有關了,秦國那是求賢若渴的,當年的齊國的孟嘗君差點就被留在秦國回不來了,你可以想像秦國對人才的饑渴程度,只要是人才就會不拘一格降的用,管你啥出身啥背景。這也是秦國之所以強大的重要原因。

七 秦始皇的性格,決定了他能走的更遠

中國特色的「法治」往往需要一個鐵碗人物,一個政治、軍事強人!在國人看來,一個平易近人、感情豐富,或者一個慈悲為懷、懦弱無能的君王,根本無從承擔起推行「法治」的重任。秦始皇恰恰不是這類君王!少年時代苦難的經歷,扭曲的家庭生活,父親、母親給他的尊嚴蒙上的恥辱,過早地對宮廷深處爾虞我詐的內幕的了解和把握。

凡此種種,都必然促使他不再相信人的善良和人的誠實。這樣,也就使他很自然地向荀子、韓非的「人性惡」的說教靠攏,使他眼中的人際關係除了「利」、「害」二字之外,別無他物。父親為了活命可棄他而不顧,母親為了尋歡作樂可讓他蒙羞受辱,更何況他人了!他的心態在自卑中嚴重失衡,他的理智在磨難中逐漸成熟。

失衡的心態渴望平衡,理智就給他指出一條唯一可行之路,那就是孜孜不倦地追求絕對權力,那就是要冷酷無情地奴役他人。他認為只有如此,才能補償自己精神上的慘痛損失。所以,他從很早的青年時代起,就迫使自己感情的琴弦停止顫動,就與「嚴而少恩」法家理論一拍既合。於是,秦始皇冷血冰心般的個性與時代的需求終於找到了最佳結合點。

對秦始皇來說,他所以無限鍾情於「法治主義」,那是他在很大程度上把「法治主義」看成是他的強力意志、優勢意志、占有欲、權勢欲的最充分的表現。而這種「法治主義」在他後來蕩平群雄的統一戰爭中,也確實十分奏效,況且這次曠古未有的「奇功」又給予他以極大的心理滿足。從而使他更加深信,「法治主義」是萬能的,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既然強大的宿敵都能在他的強力意志、優勢意志下摧眉折腰、俯首稱臣,那麼,千百萬手無寸鐵的黎民百姓又何足道哉!所以秦帝國建立之後,秦始皇決心把他的「法治主義」在天下全面鋪開,以便用這個冷酷無情的武器,隨心所欲地驅使天下人為滿足他的個人意志服務。

八 秦國地理位置優越,國家富足

秦國地理位置很好,偏具陝西一隅,同時又攻下四川.四川不但易守難攻,而且物產豐富.這樣一來秦國只需守好函谷關就可以高枕無憂,安心發展了。秦國本土關中平原,本來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漢代東方朔就認為「此所謂天下陸海之地,秦之所以虜西戎、兼山東者也」。在長平大戰前,趙豹認為趙不能戰勝秦國,理由之一是「秦以牛田,水通糧」就是說秦國用牛耕田,利用河流運送軍糧,因而經濟力量強大。

到秦始皇時,秦的幅員廣大,人口眾多,兵源充足,軍隊在數量上已占很大的優勢。同時戰鬥力也強。從秦始皇墓陪葬坑中表演秦兵陣勢的陶俑來看,裝備也是比較精良的。他們所使用的青銅箭鏃,表面經過鉻鹽處理,埋在地下二千多年毫無鏽蝕,色澤光亮,刃口鋒利。漢初晁錯分析秦國所以能夠兼并六國的原因是:「地形便,山川利,財用足,民利戰」。

九 在戰略上採用「遠交近攻」的正確策略

公元前266年,秦昭王驅逐了擅權的魏冉,任用范雎為相,並積極推行范雎的「遠交近攻」策略。遠交近攻先把鬥爭重點放在近旁的三晉,對較遠的齊楚暫置不顧,從而「得寸即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破壞東方諸侯國的「合縱」策略。

「遠交近攻」不僅鞏固了秦國所攻取的土地,還破壞了東方諸侯國的「合縱聯盟」,加快了秦國統一的步伐。而後來的張儀也是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玩弄天下諸侯於鼓掌之中。秦始皇更加不用說了,他征伐滅掉六國的進程也是由近至遠一步步來的,可憐的齊國到五國滅亡的時候,還蒙在鼓裡,連個屁都不敢放。這就看出遠交近攻的策略多麼成功了。

十 六國的腐敗,和心不齊

六國明知有秦國虎狼在側,還互相征戰不休,虛耗國力給秦國以可乘之機。湊巧六國的國君比較昏庸.有名的例子是廉勃 李牧了! 天時,地利,人和秦國都占了,而六國是都不占,秦國不統一就沒天理了。六國不爭氣啊難怪賈誼寫了一篇《過秦論》指出:「亡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確實如此啊。

其實看看秦始皇的表現你就知道六國國君和秦始皇的差距了。秦始皇很英明,他的作用在於善於發揮他們的作用, 聽從他們的勸諫和有錯勇於改。如滅楚時,他開始誤用李信遭到失敗後,馬上改過,親請王翦出征,並傾全國之兵交付與王翦,結果取得勝利。這種情況,若與趙國國君不信李牧,齊國國君輕信讒言,致使國亡的情況相對照,更可看出秦始皇作為一個君主,善於用人和勇於改過,這是英主。

不管過去多少歲月,那些真正為國家為民族做出突出貢獻的人,是不會被人遺忘的,儘管爭議還是會繼續下去,但是歷史也是因為有了爭議才分外的經常。秦始皇就是這樣有一位有爭議的人,雖然他的歷史已經過去幾年前的時間,但是現代依然有人在孜孜不倦的研究他,可見秦始皇的人格魅力和他強大的影響力。喜歡歷史的朋友歡迎關注和收藏我的文章。讓我們一起學習歷史,感悟歷史,以史為鑑,以史為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