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4年,乞討出身的朱重八第一次感受到人生的輝煌時刻,苦心經營的產業事業終於迎來了高峰,自立為吳王,號西吳。隨後的四年時間裡,不斷壯大,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王朝之一。在隨後的270多年裡,成功拿下20多個世界第一。
13世紀,必定是大明朝載入史冊的世紀。在明成祖朱棣的允諾下,三寶太監鄭和率領200多海船,2.7萬人從蘇太倉市瀏河鎮出發,到福州閩江口五虎門內長樂太平港駐泊,隨後開始了下西洋的旅程。先後去了30多個國家,最遠到達東非、紅海和美洲。
此次出航,船隻達到240多艘,海員、航海時長都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直到100多年後,哲倫、哥倫布、達伽瑪等人,才率領規模遠小於此的船隊開啟西方的大航海時代。鄭和比馬漢早500多年提出海權論,甚至有人認為,鄭和最早發現美洲、澳洲、南極洲。
英國前海軍歷史學家孟席斯在《1421年中國發現世界》說:他的航行比哥倫布早87年,比麥哲倫早114年,他開闢了貫通太平洋西部與印度洋等大洋的直達航線。孟席斯根據鄭和航海路線上發現的明代瓷器、石碑、中國地圖和星圖等資料提出如下新說:鄭和船隊早在1421年至1423年已經將世界地圖的雛形繪製出來了;美洲大陸和澳大利亞大陸都是中國人發現的,而不是歐洲人;鄭和下西洋的副將洪保和周滿比麥哲倫早近一個世紀抵達南美最南端的麥哲倫海峽。
根據李約瑟估計,明朝1420年的船隻數量不少於3800艘,超過歐洲船隻的總和。體積、裝備、實力甚至是歐洲船隻的上百倍。《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航海寶船共63艘,最大的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摺合現今長度為151.18米,寬61.6米。船有四層,船上9桅可掛12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二百人才能啟航,一艘船可容納有千人。
至於出海目的,《明史·鄭和傳》中記載:「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覓蹤跡」;另有包抄帖木兒帝國、 掃蕩張士誠舊部、解決軍事復員問題等說法。其結果是獲取海外朝貢發展貿易緩解財政支出,史料稱鄭和下西洋使「貧民致富」 、「國用充足」。
對於明朝水軍的戰鬥力,我們通過與當時歐洲強國軍隊的作戰情況可見一斑。從何朱元璋的鄱陽湖戰開始到鄭成功收復台灣,300多年的時間裡未曾一敗。
屯門海戰:明朝VS葡萄牙
正德16年,廣東海道副使汪鋐奉命驅逐佛朗機人。對陣葡萄牙名將阿爾瓦雷斯,史稱屯門海戰。最後葡萄牙打敗,只剩下三艘船隻狼狽逃竄。趁著天黑藏身附近島嶼,天亮後才藉助北風勉強躲過追擊。中國成功收復屯門島、屯門海澳」及「葵涌海澳」。
茜草灣之役:明朝VS葡萄牙
嘉靖元年,再次與葡萄牙開始西草灣之戰(或茜草灣之役),以明水師勝利告終,葡萄牙人逐漸放棄用武力。
露梁海戰:明朝VS日本
萬曆二十六年十一月,李如松奉命幫助朝鮮阻擊日本,隨後,與日本水師在露梁以西海域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海戰,依靠強大的實力,全殲日本海軍,使得日本200年國力不振,朝鮮200年和平。
收復澎湖之戰:明朝VS荷蘭
萬曆十三年,荷蘭成立了東印度公司進行東方的貿易與掠奪。天啟二年,荷蘭占領澎湖,福建巡撫南居益奉命驅逐,荷蘭封鎖漳州出海口,至使明朝水師不能出去。天啟三年,南居益邀請荷蘭代表到廈門進行談判,趁機囚禁,偷襲荷蘭戰艦,7月份,發動總攻,8月份兵分三路,直逼夷城,荷蘭最終戰敗,收回澎湖。
料羅灣海戰:明朝V荷蘭
1633年,已經是明朝末年,水軍實力銳減。荷蘭總督普特曼斯率領十三艘荷蘭戰艦突襲明朝沿海,要求停止與西班牙等貿易,否則將會毫不客氣。明朝果斷拒絕,出兵海戰,荷蘭艦隊9艘以及荷蘭招攬的50多艘海盜艦隊全軍覆沒。鄭芝龍成功奪得了東亞全部的制海權。
後來,凡是過往東亞海域的船隻,必須購買明朝鄭芝龍的令旗,否則全部扣押並沒收資產。此後,荷蘭人每年繳納12萬法郎的進貢。
在西班牙、葡萄牙、荷蘭開闢貿易之路之後,他們從美洲得到諸多的黃金白銀,然後換取明朝的絲綢、茶葉、瓷器等特產,然後成功成為明朝的送財童子。
實際上,除了羅馬帝國等短時期,其他時間,我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大都市的數量和規模無可匹敵。1250年的杭州人口已經超過100萬,唐朝時期外國人口僅僅廣州就有20多萬,而1250年的歐洲最大城市巴黎,人口也僅僅10萬。
16、17世紀,明朝曾是世界上手工業與經濟最繁榮的國家之一。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廢除海禁後,海外貿易重新活躍起來,全盛時遠洋船舶噸位高達1.8萬噸,占當時世界總量的18%。
弗蘭克說:從十六世紀開始,白銀的去向都集中在一個地方,那便是擁有瓷器跟茶葉的東方。有資料顯示,在鄭和所處的時代,中國和印度的國民生產總值占了全世界的一半。
直到明朝末年,戰爭四起,大批的男人戰死沙場,即使是那時候,明朝的人口仍然達到了5000萬。而且這5000萬全部是實名調查。當時世界人口是2億,明朝占了四分之一。
學者們根據各自研究,推測出早在明代中晚期(萬曆年間,1600年左右),中國人口就已愈億,數字在1.2億—2億之間(註:參見高王凌:《明清時期的中國人口》(《清史研究》1994年第3 期)和葛劍雄、曹樹基:《對明代人口總數的新估計》(《中國史研究》1995 年第1期)。)。
明朝的鐵的產量是最富足的宋朝的兩倍,萬曆年間的產量更是達到9000多噸。這個記錄一直持續到200年之後。在工業上,煤礦開採技術也領先於世界,煤礦瓦斯排除技術都是從中國流傳入西方,還有鋅的發現,鋅銅合金的冶煉,都是當時中國獨有的技術。
朱元璋建立明朝不久,明朝軍隊的數量已經達到200多萬。即使是到了明朝末年。財政吃緊,山海關駐守的軍隊經常不夠10萬,但是,根據西方人的記載,明朝軍隊的數量依然達到歐洲所有軍隊的總和。
明朝成祖、宣宗等都親自帶兵出塞北征。明武宗甚至親自上陣砍殺蒙古兵。英艦被明軍大炮轟退,明成祖五次出征蒙古,每次都是五十萬大軍,軍糧的供應源源不斷,這在其他朝代根本做不到。蒙古當時最強盛的就是韃靼和瓦剌。明成祖很有趣的一點就是看見哪個強盛起來,他就去攻打哪個。
中國曆朝歷代對戰匈奴,從沒有像明朝一樣占據主動性和巨大優勢。蒙古軍隊別打的膽戰心驚,風聲鶴唳,望風而逃。
.明朝還遠征越南,朝鮮,活捉越南當時的領袖,南北開展,雙向勝利。明成祖還能夠一邊打仗一邊遷都,即使是秦始皇也很難兼顧。
1549年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枚水雷,用木頭箱子做殼子,油灰粘縫,下面的繩索連接鐵錨,控制深度,人工操縱擊發,第一顆定時爆炸水雷是1590年製造的「水底龍王炮」。在萬曆年間對日本的時候,擊沉日本戰艦。
此外:
三眼銃,可以連續釋放,構成密集火力,有利於壓制行動迅速的騎兵。
多管轉膛炮 :明代趙士珍發明,最大的可以達到18管,使用火繩或者燧石擊發。
鳥槍:戚繼光的步兵,已經40%裝備了這種槍。但是到了滿清,鴉片戰爭,使用鳥槍的只有20%。射程150米。
猛火油櫃:火藥和石油相結合的噴射燃燒兵器。
九頭鳥:大型鳥槍,《天工開物》最早記載其圖片,有效射程200米,威力強勁,即便當時的戰車也無法抵擋。
大口徑左輪槍 :五雷神機,有三眼,五眼,七眼各種規格,一般使用時二人一組射擊,一人支架,轉動槍管,一人瞄準射擊。射程180米。
一窩蜂:一具發射器中帶有多發火箭彈。從3連發的神機箭,到100連發的百虎齊奔,都屬於這個範疇。射程300米,連發火箭彌補了普通火箭彈道不穩定的弱點。
古式後膛榴彈炮 :1537年裝備達到3800門,帶有準星和照門。有效射程500米,45度仰角發射的時候射程1公里。
遠程重炮:紅夷大炮,大型者重1.6噸,射程可以達到1.9公里!
單發步槍 :射程180米。
單兵手榴彈 :名為震天雷,內有稱為「火老鼠」的鉤型鐵片若干,用於加強殺傷力,這和現代手榴彈內放鋼珠一個原理!
毒氣彈 :爆炸時產生毒煙,中者口鼻流血。
明朝軍工十分發達,據說每5000個士兵就有霹靂炮1000挺,鳥槍200支以及大炮20門。還裝備有鬼頭大刀、弓、弩、手雷和火箭等。
早在鄭和下西洋的時候,明朝的最大船隻就有長度150米,寬度30米的大型船隻。還有200多艘平均長度能夠達到70多米的帆船。明朝中後期,大船隻雖然不多,但是,水軍依然能夠控制整個南太平洋,並且包括印尼、菲律賓等。
對明朝的海上實力,當時歐洲的傳教士是這樣描述的,只要皇帝願意,他們可以一夜之間徵集到從大陸連接至馬六甲海峽的那麼多船隻。
明朝的長城構築了堅固的防禦,長度排名歷史第二,根據西方的記載,明朝的城市防禦水平超過任何一個國家。每個城市都有十米多的城牆,城牆有大炮,城外有溝壑縱橫,可以隨時灌滿水。
明代疆域囊括漢地,東北抵日本海、外興安嶺,後縮為遼河流域;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撤至明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退守嘉峪關;西南臨孟加拉灣,後折回約今雲南境;並在青藏地區設有羈縻衛所,還曾收復安南[,明代極盛國土面積約達一千萬平方公里。
明朝平均國土面積達到930萬平方公里,超過鼎盛時期的西班牙和鄂圖曼帝國。海外地的面積堪比當時英國。
錦衣衛和東廠、西廠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具有規模和組織化的機構。人數最多的時候能夠達到6萬多,在維護穩定,打擊犯罪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視。
明朝鼎盛時期的科技貢獻度占據世界的四分之三。
十四世紀中葉的《白猿獻三光圖》載有132幅雲圖,並與天氣變化聯繫起來,絕大部分與現代氣象學原理相一致。(歐洲到1879年才出版只有十六幅的雲圖。)
1607年,李之藻撰《渾蓋通憲圖說》刊行。
1617年,張燮著《東西洋考》記載海洋占候等的詳細資料。
1634年,正式安裝中國第一架天文望遠鏡:「筩」。
1643年,出版《崇禎曆書》。[298]
1450年,吳敬撰《九章算法比類大全》。
1524年,王文素著成54卷總計1500多問近50萬字《新集通證古今算學寶鑑》。
1584年,朱載堉著《律呂精義》出版。
1592年,程大位撰《算法統宗》最早記載使用珠算方法開平方和開立方。
1606年,徐光啟與利瑪竇開始合譯《幾何原本》。
1613年,李之藻據西人克拉維斯《實用算術概論》和中國程大位《算法統宗》編譯而成《同文算指》。
1637年,宋應星在《論氣·氣聲》中對聲音的產生和傳播作出了合乎科學的解釋,認為聲音是由於物體振動或急速運動衝擊空氣而產生的,並通過空氣傳播,同水波相類似。
方以智在《物理小識》卷2中提出:「宙(時間)輪於宇(空間),則宇中有宙,宙中有宇。」提出了時間和空間不能彼此獨立存在的時空觀。在《物理小識》卷1中正確地解釋了蒙氣差(即大氣折射)現象。
民間光學儀器製造家孫雲球製造放大鏡、顯微鏡等幾十種光學儀器,並著《鏡史》。
1406年,朱棣等主持收集編成《普濟方》(載方六萬一千七百三十九個,是中國現存最大的一部醫方書)。
1567年在寧國府太平縣試行中國人痘接種方法預防天花。(種痘預防天花是人工免疫法的開端,十七世紀中國種痘技術已相當完善,並已推廣到全國。中國種痘法於十七世紀初傳入歐洲)。
1596年李時珍著《本草綱目》在南京正式出版刊行,同期問世的還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
1601年,楊繼洲著《針灸大成》。
1617年,陳實功收集了大量有效方劑。他注重實踐,勇於革新,創造性地進行了截趾(指)、氣管縫合等外科手術。著有《外科正宗》,書中對一些腫瘤也作了論述。
1624年,張景岳撰《類經》刊行,同年,再編《類經圖翼》和《類經附翼》。
1640年,《景岳全書》64捲成書。
1641年,吳有性撰《瘟疫論》。
王夫之在《思問錄·外篇》中提出了關於生物體的新陳代謝的觀念,他說:「質日代而形如一,……肌肉之日生而舊者消也,人所未知也。人見形之不變而不知其質之已遷,……」
1376年,俞宗本著《種樹書》(記載了多種樹木的嫁接方法,如桃、李、杏的近緣嫁接和桑、梨的遠緣嫁接等)。
1406年,朱橚《救荒本草》問世(收集四百一十四種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資料,載明產地、形態、性味及其可食部分和食法,並繪有精細圖譜)。
1547年,馬一龍著《農說》(記載了水稻的精耕細耘、密植、育苗、移栽等的種植經驗,是中國第一部運用哲學觀點來闡述農業技術的著作)。
1596年,屠本畯著中國現存最早的海洋生物專著《閩中海錯疏》(記載了沿海一帶以海生無脊椎動物和魚類為主的二百多種水族生物的形態和生活習性等)。
1608年,喻仁、喻傑合著《元亨療馬集》(著名的獸醫學著作,內容包括對馬、牛和駱駝的治療經驗,現今仍有實用價值)。
1617年,趙蛹著《植品》(有關西紅柿的種植技術等)。
1628年,徐光啟撰《農政全書》。
1425年《鄭和航海圖》編成。
1536年,黃衷著《海語》(記錄東南亞史地與中國南洋交通情況)。
1565年,胡宗憲編《籌海圖編》記錄中日交通及抗倭事。
1589年,出現最早的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
1639年,顧炎武開始編著《肇域志》、《天下郡國利病書》。
明末徐霞客開始著《徐霞客遊記》。
1596年,《唐縣誌》記載以火爆法的採礦技術。[310]
1596年,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二百七十六種無機藥物的化學性質以及蒸餾、蒸發、升華、重結晶、沉澱、燒灼等技術。
1637年,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記述冶煉技術時,把鉛、銅、汞、硫等許多化學元素看作是基本的物質,而把與它們有關的反應所產生的物質看作是派生的物質,從而產生化學元素概念的萌芽。
根據阿拉伯的旅友記載,當時的明朝幾乎每個城市都有第三產業的發展,在北京的第三產業從業人數保守估計的話就有2萬多人。
農業是封建社會經濟發展的命脈,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國前史上的王朝興替,很大程度與農業有關。
在古代每個朝代都非常重視農業的開展,犁地的多少與國家的強弱是直接掛鉤的。在明朝萬曆時刻,明朝的犁地面積達到了700萬頃,到了明朝末年,更是達到780多萬頃。這一狀況,即便在康乾盛世時期都沒有被打破。
注意,前方高能.........
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詔開科舉,對制度、文體都有了明確要求。士人參與科舉考試必須通過三場的考試。不過寫法或偶或散,初無定規。明憲宗成化年間(1464年-1487年),經王鏊、謝遷、章懋等人提倡,八股文逐漸形成了以講究格律、步驟,並逐漸形成比較嚴格的程式。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始由「經義」變為開考八股文,規定要按八股方式作文,格式嚴格,限定字數,不許違背經注,不能自由發揮。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顧炎武說過:其害等於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於咸陽之郊。
新疆哈密地區,明朝洪武永樂宣德時期曾反覆與蒙古部落爭奪,最終於嘉靖時被蒙古土魯番部吞併。甘肅,青海大部的廣大地區和陝西小部分地區,同時期被蒙古土默特部吞併。內蒙大部,陝西、山西、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部分的廣大地區,在嘉靖至萬曆年間被韃靼蒙古吞併。雲南西南廣大地區,在萬曆年間被緬甸吞併。
東北廣大地區於萬曆年間由女真部努爾哈赤割據。西藏地區於崇禎年間被蒙古顧實汗占領。在明朝滅亡之前的崇禎年間,明朝的疆域只剩下區區350多萬平方公里。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太監最多的朝代,太監多到什麼地步呢?書上有記載:「內監至十萬人,飯食不能遍及」,單單萬曆帝就總共招收過13000人,天啟招了7500人。這事絕無僅有的。
曆數中國古代各朝,唯東漢、唐、明三代,宦官為禍最烈,而尤以明朝為最。他們威福遠達官門之外,滲透到各地各部門,人數竟達數萬之多。
明朝有名的宦官在中國古代是比較多的,比如王振、劉瑾、魏忠賢等等,這些都算是宦官一門有頭有臉的人物。他們有的能夠挾持皇帝,有的被稱為「站皇帝」,有的被稱為「九千歲」。
明朝的宦官正式的工作機構有二十四個,還有好些附屬機構。朝政上他們甚至可以與內閣大學士、六部尚書分庭抗禮,地方上他們還可以監督封疆大吏,軍隊中可以監軍。
從徐達、李善長、藍玉到于謙、楊漣、毛文龍。數量之多,不可勝數。
300年聚成一團的不可勝數,唯一的目的就是進行自己的想法,抵制類似於謙之類的人。著名的劉謹、嚴嵩、夏炎、高拱、張居正、徐階等不可勝數。當然降滿清的,有吳三桂、洪承籌、孫可望、鄭芝龍 、孔有德、施琅、耿仲明、尚可喜......
當然,還有諸多不可描寫的世界第一,歡迎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