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通過組屋平抑房價給我們的啟示?

@ 2017-08-06

一、超80%居住在政府組屋(20%為私人住宅)、93%為自有產權(7%為租賃房)

新加坡的住房主要分兩大類:政府組屋和私人住宅;前者由政府部門(建發局HDB)負責征地和建設,後者由私人開發商建設面向所有人(包括外國人)銷售。這個類似中國的保障房和商品房概念,只不過,其政府組屋占比超80%而私人住宅僅占比20%,我們則相反。

如果再細分下去,組屋有一手二手之分,一手向政府申請價格低廉、二手市場購買價格更高;私人住宅又分為私人公寓和私人有地公寓(類似別墅)。政府組屋和私人住宅的主要差異在於配套,最典型的就是保安和游泳池,私人住宅往往會配有游泳池且往往有小區保安;私人有地住宅往往是指有土地永久產權的別墅,新加坡政府土地產權一般是99年產權,而永久產權和其它所謂的101年,103年或者999年產權都是新加坡建國前特殊歷史條件下留下的產物。目前,政府組屋裡面93%為產權房、7%為租賃房。

圖:政府組屋實例

圖:私人公寓實例

圖:私人有地住宅實例

二、准入門檻相對寬鬆、真正意義上的實現居者有其屋

為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居者有其屋」,政府思路是服務全民,因此設定的門檻相對較低,主要有以下限制:1)國民限制:只有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才能購買,而且政府規定只有新加坡公民才能購買新組屋,永久居民只能購買二手組屋,外國人可以考慮買私人住宅;2)家庭限制:每個家庭只能購買一套政府組屋,購買三室及以上組屋的申請人需年滿21歲,且申請居住以家庭或夫婦為單位。獨身居住的申請者需年滿35歲,孤兒或喪偶則需年滿21歲。自2013年7月以來,非成熟地塊有30%以上的二室組屋分配給了單身人士。3)收入限制:所謂的收入限制其實幾乎沒有什麼限制,購買一個4室的組屋,要求你家庭月收入不超過18000新元(9萬人民幣),這個對於大部分人都不構成限制。4)轉售限制:要求5年後才能轉售。

三、價格相對低廉且有補貼、買房無壓力且可以轉售賺錢

價格相對低廉、中位數價格在200-300萬人民幣:在二手市場(主要是核心區),如果以最受歡迎的90平米4房房型,基本各個郵區的價格都相對較低,只需要200-300萬人民幣,而直接向政府申請的一手市場則更加低廉。

註:組屋的銷售模式主要分兩種,一種是BTO(Build-To-Order)即期房方式,旨在滿足申請者對時限、地點和價格的需求,每季度舉行一次。另一種是SBF(Sale of Balance Flats)銷售,旨在銷售以往BTO銷售、回購等的剩餘組屋,一般累計到一定數量才開放銷售,無固定舉辦時間。組屋銷售都採用抽籤的方式,第一次購買組屋的申請者享有更大選中機會。

圖:政府組屋的主要房型

圖:組屋各戶型申請數量(4室最多)

圖:組屋轉售價格

有補貼、極端情況下買房首付都不用錢且有效控制漲幅:對於初次購買者、單身公民、孤兒計劃的申請者等,政府視其在職和收入情況給予一定程度的補貼,以保護居民居住權益。最新的2017年組屋補貼,新加坡公民在購買政府組屋時還可享有最高8萬新元的價格補貼(其中4萬為額外公積金購房津貼、4萬為特別公積金購房津貼)。有這些補貼,買個30萬左右的組屋,首付基本就搞定了,稍微貴一點的也只要補一點首付,也就是說在新加坡,首套房購買在政府補貼下幾乎沒有壓力、正常工作1年即可獲得、此外再轉售又可以賺一筆一二手差價。

自從2011年起,住建委員會將首次置業投標價的厘定與轉售價格指數脫鉤。由於政府不斷提高財政補貼,首次置業人群仍然是買得起房的。同時,這樣可以避免首次置業價格跟轉售價格一樣大幅上漲。近年,首次置業投標價比轉售價格上漲得更慢。從2009年-2014年轉售價格指數上漲了37%,但非成熟區域的首次置業價格(補貼後)只是溫和地上漲了15%。另外,在同等區域的條件下首次置業投標價持續低於可比組屋的轉售價格。而且符合資格的首次置業者可以享有多達8萬元的財政津貼(包括額外公積金津貼和特殊公積金津貼)。因此,投標價對於首次置業客戶來說更容易支付了,假如考慮津貼的情況下,組屋新房的價格僅僅上漲了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