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鬆是清白的,但並非健康食品

@ 2017-08-06

食品界從來不乏吸引眼球的新聞,前一段時間肉鬆很出了一把風頭。先是「棉花肉鬆」的視頻刷爆了朋友圈,然後是眾多專業自媒體和媒體闢謠,最後公安機關出手,造謠者被抓法辦。

科學和法律都給了肉鬆清白。

不過呢,這只是說肉鬆不該被謠言所中傷。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肉鬆本身是一種好的食品。

相比於鮮肉,肉鬆易於貯存、易於攜帶、易於食用;相比於其他糧食,肉鬆的營養也比較豐富。這些優勢,在古代用作乾糧還不錯——實際上,考證肉鬆起源於成吉思汗的軍隊。

今天的肉鬆在中國各地形成了不同的特色。在形態上,有粉狀的也有纖維狀的;在成分上,有豬肉的、牛肉的、雞肉的,還有素肉的;在廣告中,還有針對小孩的「兒童肉鬆」,針對老人的「保健肉鬆」等等。

這些肉鬆一般都把「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美味可口」等作為賣點。

「美味可口」是主觀感受,任何食品把它作為賣點都無可厚非。是真是假,消費者也可以輕易地驗證。而「容易消化」其實並沒有什麼意義——不管是豬肉、牛肉還是肌肉,也都沒有「消化困難」的問題。至於「營養豐富」,則是模稜兩可的「語言藝術」。

肉鬆營養到底如何,下面來進行解析。

各種肉鬆的製作有自己的特色,但最基本的步驟是類似的:把瘦肉煮熟去油,再弄碎、調味、收湯、炒干揉松,最後就得到成品。「調味」是關鍵的一步,通常加入的調味料有鹽、糖、醬油以及油等等。現在市場上還有一些新工藝的肉鬆會加入植物蛋白。

說肉鬆「營養豐富」,主要是因為它們來自於瘦肉,製作工程相當於把肉中的營養成分進行了濃縮乾燥。尤其是廣告中經常說「蛋白質含量高達百分之XX」,遠遠高於大家心目中的「高蛋白食物」牛奶。

這是一種偷換概念的比較。牛奶中有近90%的水,固體只有10%左右,拿它跟幾乎不含水的肉鬆比蛋白質含量,根本就不合理。

肉鬆來自於瘦肉,就應該拿它與相應的瘦肉相比。比如最常見的豬肉鬆,基本原料是瘦豬肉。我們吃豬肉的時候,最看重的營養成分是蛋白質和鐵、鋅等礦物質,想越多越好;而脂肪、糖和鹽,則是「不健康成分」,希望越少越好。

這裡我們以五項基本指標來衡量:蛋白質和鐵(越高越好),脂肪、鹽和糖(越低越好)。從營養資料庫中可以查詢得到:100克瘦豬肉中,含有20.3克蛋白質、6.2克脂肪、1.5克碳水化合物、57.5毫克鈉、3毫克鐵。

同樣,我們可以查出各種肉鬆的上訴數據。為了剔除含水量的影響,我們比較相同熱量時這幾種營養成分的含量。100克瘦豬肉的熱量是143大卡,而相同熱量的太倉肉鬆、福建肉鬆和老年保健肉鬆分別是45、29和31克。

在含有143大卡熱量的這三種肉鬆中,蛋白質分別為17.5克、7.3克和11.2克,都明顯低於豬肉,尤其是福建肉鬆,才豬肉的三分之一;鐵含量分別是3.7毫克、2.2毫克和0.9毫克,太倉肉鬆稍高於豬肉,福建肉鬆和保健肉鬆也都大大低於豬肉。在越少越好的營養成分中,三者的鈉含量分別為851毫克、412毫克和719毫克,分別是豬肉的14.8倍、7.2倍和12.5倍;脂肪含量分別是3.8克、6.5克和7.4克,跟豬肉的6.2克差不多,太倉肉鬆還要低一些;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分別為9.8克、11.5克和10.1克。與豬肉中的1.5克相比,多出來的那些基本上就是加進去的糖。

下面來綜合分別評點三種肉鬆:

太倉肉鬆:相對來說要好一些,吃45克相當於100克瘦豬肉的熱量,獲得的鐵稍高於豬肉,脂肪稍低於豬肉,這是好的方面;蛋白質稍低於豬肉,也還不值得糾結;而糖多出8克,已經不容忽視;鈉多出了800毫克(全天的推薦控制量來2300毫克),簡直多得驚人。

福建肉鬆:比太倉肉鬆要差許多。29克就等同於100瘦豬肉的熱量,而蛋白質只相當於豬肉的36%,多了10克糖以及350毫克鈉,各項指標都沒有可取之處。

「老年保健」肉鬆:幾乎完全就是坑爹的產品。31克就相當於100克豬肉的熱量,蛋白質約為豬肉的一半、鐵只有豬肉的三分之一,糖多出8克多,而鹽更是高達719毫克。如果吃1兩這樣的「老年保健肉鬆」,鹽的攝入量就占到全天控制量的一半——對於有高血壓的人,這不僅不能「保健」,反而是無異於「要命」。

最後,總結一下肉鬆成為「不健康食品」的原因:

第一、不管哪種肉鬆,具體的營養成分數字有高有低,但糖和鹽的含量都會非常高。

第二、肉鬆都要經過長時間的燉煮、炒干,維生素損失殆盡。

第三、肉鬆也屬於「加工肉製品」。世衛組織把「火腿、培根等加工肉製品」被定為「1類致癌物」,也就是「確實能增加」癌症的風險。肉鬆也屬於那個「等」字的範圍。雖然說這個「增加」的幅度並不算,但畢竟是增加了一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