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VS中國化工:兩大巨頭合併現端倪

@ 2017-08-05

經濟觀察報 記者 王雅潔中國的兩大化工巨頭,合併重組可期。

經濟觀察報獨家獲悉,中國中化集團公司(簡稱中化集團)與中國化工集團(簡稱中國化工)之間的合併重組事宜,已經初現端倪。

但是,由於牽涉業務協同等多方考量,二者一旦真的合併,未來如何細究整合流程及整合目標,依舊是尚待研究的事宜。

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許保利認為,如果這兩家未來真的合併,業務層面能夠上下游結合,產業鏈更加完整,將有利於形成相較於現在更穩定的交易關係。

為了構建更完整的化工產業鏈,今年上半年以來,中國化工已經動作頻頻。

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國化工以交易總額超400億美元併購先正達,其中2017年6月剛剛完成對先正達要約的第二次交割。這項創下中國海外併購記錄的超級併購,為中國化工打通完整農藥產業鏈打下基礎。

國資委研究中心專項工作處處長王絳表示,以中國化工和中化集團為例,在同一出資人監管下,二者兼并重組,難度不會特別大,值得關注的挑戰是,真正合併後的整合問題。

那麼,如何「整合」?

一位不願具名的國資研究人士表示,如果二者合併後,向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的角度去轉型調整,未嘗不失為一種路徑。

不過截至發稿,國資委並未對上述合併事宜給出正面回復,接近中化集團的人士則表示這件事目前「暫時沒什麼可說的」。

新動作

中國化工正在為拓展更完備、更強勁的化工版圖做準備。

2017年6月,在中國國新控股有限公司官網的公司新聞中提到了:「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國國新)將所出資企業國星集團無償劃入中國化工,用以推動國星集團與中國化工氟化工業務的重組整合。」

中國化工總經理楊興強在上述無償劃轉移交儀式上表示,國星集團劃入中國化工,可以實現雙方在氟化工產業的業務協同和資源共享,有利於中國化工優化布局結構,增強主業競爭力,促進整體運行效率提升。

不過,由於剛剛劃轉,「我們現在也不清楚自己要做什麼,還有不清楚企業新的業務定位,」,8月2日,一名接近國星集團的人士對經濟觀察報透露,這一動作與中國化工和中化集團之間可能發生的兼并重組、構建更大化工版圖一事究竟有無關聯,暫時還不好說,子企業內部也並不了解上級企業(中國化工)的深層次考慮。據悉,國星集團之前的主要業務包括銷售非金屬礦石、金屬礦石、金屬材料、建築材料以及投資及資產管理等。

除了中國化工,中國國新與中化集團也洽談過合作事宜。

3月28日,中化集團總裁張偉會見了中國國新總經理莫德旺一行。雙方重點就中化集團主營業務所在領域的潛在合作機會進行了深入探討,並共同表達了良好的合作意願。

上述動向與兩大化工巨頭兼并重組有無必然關聯?

上述不願具名的國資研究人士表示,如果不考慮重組,換個角度看,中國國新同時和兩家化工龍頭企業接觸並不矛盾,國新公司是運營公司,沒有產業使命,他可以投資任何一項他認為有盈利、有升值空間的產業。但是,中國化工和中糧一樣,有明確的產業使命,要在自己的領域裡面,保持一定的、比較高的投資控股比例。

王絳提出,國星集團的無償劃轉,可以從中國國新這一國資運營試點企業「孵化產業」的市場需求角度去理解。

如果說,國星集團的納入尚不足以說明中國化工拓展化工版圖的心意,那麼在國星集團之前的先正達收購,可以更明朗體現出中國化工的發展意願。

2017年6月,中國化工集團公布完成對先正達要約的第二次交割。數據顯示,2017年5月4日以後接受要約的股東已於2017年6月7日收到465美元/股的對價,美國存托憑證(ADS)持有人同日收到93美元/ADS的對價。

截至目前,中國化工擁有先正達股份94.7%。

上海天強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祝波善表示,近10年來,中國化工一直是相對積極擴張型的企業,致力於多種形式的收購。未來如果想要進入能源化工領域,也是情理之中,畢竟中國化工原來做的化工相對傳統,尋求新的業務板塊發展可以理解。

祝波善還表示,進一步想,如果中國化工與中化集團合併,中國化工的能源化工等板塊將得到中化集團的優勢互補,擴充國際市場領域的競爭力,而中化集團也可以進一步增強國內市場業務板塊的實力。二者互通合作,有望形成打通全鏈條產業鏈的化工巨頭。

方向

如果合併,怎麼「合」?

經濟觀察報獲悉,從目前的進展看,中國化工和中化集團兼并重組的商討事宜進展相對緩慢,不會很快出消息。例如,主導合併方與被合併方在諸多細項上尚待博弈。

不過上述不願具名的國資研究人士表示,可以嘗試上級再搭建一個新的平台,這個平台不一定是新建,企業名稱可以調整,究竟哪家企業成為兼并重組的主導方,可以在以後的專項商討中持續尋找妥當的方案。

一條可探索的重組後路徑為,二者整合後向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調整轉變。舉例來看,寶武集團便是兼并重組後向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轉型的例子。

按照國資委對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的試點效果評估,截至目前,已經試點中的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功能定位逐漸清晰。經過逐步摸索,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側重在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推動產業集聚和轉型升級,優化國有資本布局結構。

而且,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側重提升商業類企業的國有資本運營效率,促進國有資本合理流動。根據有關精神,未來中央企業將主要分為三類,即實體產業集團、投資公司和運營公司。

上述國資研究人士認為,如果從兩類公司的角度去理解中國化工與中化集團的兼并重組,未來可能形成的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旗下的子企業管控也可以放活一些,有利於搞活下面的子企業,也有利於在化工領域實現更靈活的多產業化布局。

如果中國化工與中化集團重組後,向兩類公司中的另一種形態,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方向發展是否可行?

該名國資研究人士表示,從中國化工的角度看,未來如果重組,再轉變成為運營公司的可能性低於投資公司,因為中國化工有自己的產業業務,方向比較明確,不太可能轉型成為類似中國國新、中國誠通這樣的國有資本運營公司。他補充道:「中國化工和中化的事,首先不會有很快的比較大和重的調整與變化,中國化工依託的主要是國內市場,在這個基礎上去做海外併購的思路是,用國外的技術來滿足國內產業升級和國內市場需求,先正達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開拓國際市場競爭力,補齊國內市場業務,二者共同打通包括傳統化工、能源化工在內的化工版圖全產業鏈,或者向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轉變,這些合併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操作路徑,並不是排他性的。

上述國資研究人士認為,多條路徑可以「共存」,並不是完全隔離的,「可以既符合兩類公司運作的時機,還可以形成作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全產業鏈運作的格局。」

博弈

推進兼并重組,挑戰猶存。祝波善直言,在商議兼并重組過程中,找到雙方都認可的業務協同的點可能遇到一定的困難,這將是整合上的一個難題。

「中國化工的特長在國內市場以及傳統化工業務,中化集團是從進出口貿易起步發展的,鑒於雙方業務板塊的複雜性,短期內找到多方業務的協通點,需要費一番功夫」,祝波善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說。

公開資料顯示,中化集團成立於1950年,前身為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目前是中國四大國家石油公司之一,領先的化工產品綜合服務商,最大的農業投入品(化肥、種子、農藥)和現代農業服務一體化運營企業,並在高端地產酒店和非銀行金融領域具有較強的影響力。

中化集團設立能源、化工、農業、地產和金融五大事業部,對境內外300多家經營機構進行專業化運營,並控股「中化國際」(SH, 600500)、「中化化肥」(HK, 00297)、「中國金茂」(HK, 00817)等多家上市公司。

而中國化工則是在原化工部所屬企業基礎上組建的國有企業,是中國最大的化工企業,其戰略定位是「老化工,新材料」,有化工新材料及特種化學品、基礎化學品、石油加工、農用化學品、輪胎橡膠和化工裝備6個業務板塊。

許保利表示,未來如果這兩家龍頭企業合併,還需要考慮運營效率的問題,如何將多板塊、多業務的兩家化工龍頭企業高效率協同起來,以及合併後如何有效增強市場競爭力,產業鏈上下游結合更緊密、更完整,以及如何形成更穩定的交易關係,這些都尚待探討。

實際上,除去中化集團與中國化工,其他包括重型裝備製造、煤電等領域的央企兼并重組也在穩步推進中。

按照國資委的思路,下一步,國資委將探索海外資產整合,集中資源形成合力,更好發揮協同效應。並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加大推進力度,按照「成熟一戶、推進一戶」的原則,圍繞做強做優做大目標,加快深度調整重組步伐。繼續推進中央企業集團層面重組,深化中央企業兼并重組試點,加強重組後的整合效果評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