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領: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年5月31日(農曆四月十六)—1227年8月25日),蒙古帝國可汗,尊號「成吉思汗」,意為「擁有海洋四方的大酋長」。世界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1162年(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金世宗大定二年)出生在漠北草原斡難河上游地區(今蒙古國肯特省),取名鐵木真。1206年春天建立大蒙古國,此後多次發動對外征服戰爭,征服地域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1227年在征伐西夏的時候去世。
至元二年(1265年)十月,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廟號為太祖,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廟建成,制尊諡廟號,元世祖追尊成吉思汗諡號為聖武皇帝。1271年(至元八年),忽必烈將國號「大蒙古國」改為「大元」。1309年(至大二年)十二月,元武宗海山加上尊諡法天啟運,廟號太祖。從此之後,成吉思汗的諡號變為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 孛兒只斤·鐵木真 )
NO1:博爾忽,蒙古名將、成吉思汗"四駿"開國元勛之一。在戰場所拾,由成吉思汗之母訶額侖撫養,為"四養子"之一。從戰場上救出瀕死的窩闊台而建功。死於與多馬得族之戰中。博爾忽是成吉思汗在戰場上撿回來的孤兒,由成吉思汗的母親撫養成人,成年後長期為蒙古征戰四方。
作為蒙古大將,博爾忽生平中更多的是以神武的稱號而著名,終生效忠於鐵木真,為一統蒙古的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從軍沒多久,就在援救友軍的戰事中,獲得勝利。後來又在與克列部的對壘之中,獨自營救成吉思汗的兒子,被表彰。也曾帶領部隊前去平復叛亂,蒙古建國之時,他因為戰功顯赫被封為千戶長,配合博爾朮共同掌控軍隊,和其他三位將軍並稱蒙古四傑。博爾忽是護衛軍的軍長,作為十大功臣之一,他有犯罪不受罰的權力。在蒙古建國後,一次征討他部的戰爭中,因沒有識破埋伏而死於亂軍之下,死後被追封為淇陽王。
博爾忽性格仁義忠厚,非常孝敬他的母親,長得非常英俊,相傳蒙古的女孩子看著他都會忘記手中的事情。博爾忽十六歲的時候,他父親就去世。皇帝召見他,他看見皇上舉止優雅,端莊,說話很詳細,深得皇帝的喜歡。
:
( 博爾忽 )
博爾忽故事中記載元史二十六年,有個人犯了罪逃跑,博爾忽主動請求出戰,皇上就很高興,說他能夠輔佐我,每次出去打仗都有他,只要有仗打就不休息,功勞是最大的。博爾忽這次的行動 ,對蒙古人特別的重要,因為這關係著整個西南到底是屬於蒙古還是屬於南宋。只要他行動成功,蒙古不僅可以鞏固原來的勢力,還可以趁機會把川東控制住,因此這場戰役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如果失敗就意味這西南的很多部隊就會全軍覆沒。所以博爾忽這次戰役意義非凡,最終他不辱使命,成功獲勝,這便是博爾忽故事。他出身於微末,一生征戰沙場,為元朝立下了汗馬功勞。曾作為成吉思汗的貼身侍衛伴隨他東征西討,是成吉思汗著名的四傑之一。
伯里閣不花,十九年襲都元遇。峒獠董輝等叛,討平之,授昭勇大將軍、蒙古軍萬戶,賜三珠虎符。三十年,以蒙古軍戍湖廣,從平章劉國傑討叛寇,所至有功。元貞三年,率蒙古軍二千人扈從上都,加鎮國上將軍,賜弓、刀、鞍、轡。大德三年,從武宗北伐,詔以所部屯田稱海。六年,授河南淮北蒙古軍都萬戶府副都萬戶,仍屯田。九年,以北庭寧謐,詔有司資送伯里閣不花還河南。延佑元年,卒。泰定元年,贈輔國上將軍、樞密副使、護軍,追封雲中郡公,諡襄懋。
子昔里伯吉,襲明威將軍、河南淮北蒙古軍都萬戶府副都萬戶,累進昭毅大將軍。性簡重,善撫士卒。卒。子八撒兒襲。
NO2:木華黎(Muqali,1170年-1223年 ),又作木合里、摩和賚、穆呼哩 等,大蒙古國成吉思汗鐵木真手下驍將、開國功臣,孔溫窟窪第五子。生於阿難水東,早年被父親送給鐵木真做"梯己奴隸"。
木華黎以沉毅多智、雄勇善戰著稱,與博爾朮最受器重,被鐵木真譽為"猶車之有轅,身之有臂。"四十年間追隨鐵木真,無役不從,輔佐鐵木真統一蒙古諸部,戰功卓著,與博爾朮、博爾忽、赤老溫並為"四傑"之一。成吉思汗元年(1206年),封為左翼萬戶長,為征金大元帥、太師、國王,賜九斿白纛,代成吉思汗施行恩威。經過六年征戰,先後征服了金朝大部分國土。
成吉思汗十八年(1223年),木華黎於鳳翔之戰結束後的班師途中病逝於聞喜縣,時年五十四。至治元年(1321年),追贈開國輔世佐命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魯國王,諡號"忠武"。
( 木華黎 )
華黎姓性格沉毅,足智多謀。手臂抵膝,擅長射箭,可挽兩石強弓。他功勳卓著,英名遠播。與博爾朮最受器重,被鐵木真譽為"猶車之有轅,身之有臂。"四十年間追隨鐵木真,無役不從,輔佐其統一蒙古諸部,戰功卓著,與博爾朮、博爾忽、赤老溫並為"四傑"之一。後受任征金大元帥、太師、國王,代成吉思汗施行恩威。經過六年征戰,先後征服了金朝大部分國土。
木華黎後人世襲札剌亦兒部首領,稱國王;另一支封東平王。終元之世,其子孫襲國王稱號者共12人,又有建國王旗幟者7人。四怯薛之一,恆由木華黎後人為長。作為"大根腳",其後人起仕往往以一品至三品的高官為起點,其第四代孫安童、第六代孫拜住與朵兒只均曾為相。在元代,功勳顯赫、地位崇高的木華黎家族以"忠"與"武"為其家風。同時,他們日漸儒者輩出,至安童、拜住與朵兒只為相時均以維護漢法為己任,成為蒙古貴族漢法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NO3:博爾朮(1162-1226?),蒙古名將、成吉思汗"四俊"開國元勛之首。原名孛兒楚。蒙古阿兒剌氏。由於相助少年成吉思汗奪回被盜的愛馬,成為其屬下。最早加入蒙古軍,為蒙古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參加統一蒙古諸部戰爭,志意沉雄,善戰知兵,多立戰功。
博爾朮志意沉雄,善戰知兵,事太祖於潛邸,共履艱危,義均同氣,征伐四出,無往不從。時諸部未寧,博爾朮每警夜,帝寢必安枕。寓直於內,語及政要,或至達旦。君臣之契,猶魚水也。初,要兒斤部卒盜牧馬,博爾朮與往追之,時年十三,知眾寡不敵,乃出奇從旁夾擊之,盜舍所掠去。即戰於大赤兀里,兩軍相接,下令殊死戰,跬步勿退。博爾朮系馬於腰,跽而引滿,分寸不離故處,太祖嘉其勇膽。又嘗潰圍於怯列,太祖失馬,博爾朮擁帝累騎餌馳,頓止中野。
( 博爾朮 )
以「志意沉雄,善戰知兵」著稱。居地鄰蒙古部。年十三歲,助鐵木真(成吉思汗)追回被盜之馬匹,結友好。自是,隨從鐵木真,充當那可兒(伴當),「共履艱危,義均同氣,征伐四出,無往弗從」。當三姓蔑兒乞人襲擊蒙古部時,隨從鐵木真逃避於不兒罕山,倖免於難。宋淳熙十六年(1189),鐵木真被推舉為蒙古部汗後,與者勒蔑同被封為眾官之長,參與運籌。隨從統一蒙古諸部,無役不從,屢救鐵木真於危難之中。慶元五年(1199),受命與木華黎等援救克烈部王罕,戰敗乃蠻部曲薛吾軍。嘉泰二年(1202),隨從鐵木真戰察罕塔塔兒等四部於答闌捏木兒格思。翌年,戰克烈部於合蘭真沙陀,均有戰功。開禧二年(1206)蒙古國建立時,因功封右翼萬戶長兼千戶長,統轄汗庭以西至阿爾泰山的廣大地區,深受器重,群臣無出。其右者,被鐵木真譽為「猶車之有轅,身之有臂」。並命汗子察合台從之受教誨。與木華黎、博爾忽、赤老溫並稱「掇里班·曲律」(蒙古語,意為四傑),世任「怯薛」(護衛軍)之長,為十大功臣之一,享有九次犯罪不罰的特權。成吉思汗二十一年(1226),隨從征西夏,不久病逝。窩闊台汗八年(1236),因功賜其後裔廣平路一萬七千三百餘戶為分地。大德五年(1301),追封廣平王。
成吉思汗二十一年(1226),隨軍征西夏,不久病逝,成吉思汗相當痛惜。窩闊台汗八年(1236),因功賜其後裔廣平路一萬七千三百餘戶為分地。大德五年(1301年),追封忠協謀佐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廣平王、謐忠武。
NO4:赤老溫,(蒙古語:ᠴᠢᠯᠠᠭᠤᠨ,鮑培轉寫:Čilaγun,西里爾字母:Чулуун[),蒙古國大將。《蒙古秘史》作赤剌溫,又作齊拉袞。蒙古速勒都思氏人,鎖兒罕失剌之子,與博爾朮、木華黎、博爾忽合稱「四傑」,蒙古"四駿"之一。父親為鎖兒罕失剌,兄弟沉白,妹妹為合答安皇后。在少年成吉思汗被泰亦赤兀族追擊之際掩護其脫險,獲得信任。赤老溫其以驍勇善戰而著稱。原屬泰赤烏部,幼年時遇見遭泰赤烏人俘虜的成吉思汗(鐵木真),其與父鎖兒罕失剌,弟沉白,妹合答安一同幫助成吉思汗成功脫險。
赤老溫成年後,投奔成吉思汗麾下,並在與克烈部聯合,對抗乃蠻部曲薛吾軍的戰鬥中立下戰功,受封「把阿禿兒」稱號。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國,封鎖兒罕失剌、沉白、赤老溫父子三人為千戶,統領色楞格河地區。赤老溫世任「怯薛軍」之長,享「九罪而不究」之賞。子孫為元朝四大名族之一極盡權勢。
( 赤老溫 )
赤老溫一生壽命很長,經歷豐富,他原本只是一個普通的貴族,但是命運對他不薄,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與妹妹合答安一起救了鐵木真一命,妹妹還與鐵木真因此有了一段真摯的感情,後來鐵木真知恩圖報,將他的妹妹封為側妃,赤老溫因此與鐵木真沾親帶故,整個家族一下子上升為蒙古草原的四大家族之一,權勢很大。而赤老溫也是在戰場上屢立奇功,成為蒙古四傑之一,元朝開國的十大功臣,成為成吉思汗手下的千夫長之一。這赤老溫也是很識時務的人,他在功成名就之時,並沒有戀戰,而是急流勇退,入朝做官,最後死在高官認上。
原附屬於泰赤烏部。鐵木真(成吉思汗)早年遭泰赤烏部塔兒忽台執禁,得其營救倖免於難。後歸附鐵木真,隨從參加統一蒙古各部的戰爭。曾與博爾朮等一起,配合克烈部,擊敗乃蠻部曲薛吾軍。以作戰勇敢,鐵木真賜號「把阿禿兒」(勇士)。宋開禧二年(1206)蒙古國建立時,與父同掌一千戶,代父領軍,統領薛涼格河(色楞格河)地區。與博爾朮、木華黎、博爾忽並稱「掇里班·曲律」(蒙古語,意為四傑),世任「怯薛」(護衛軍)之長,為十大功臣之一。並世襲「答刺罕」之號,享有九次犯罪不罰的特權。
赤老溫,唐台諸子,知名者曰健都班,領王府怯薛管軍民諸色人匠。至順二年,授永昌路總管。泰定二年,遷本路達魯花赤,階中順大夫。又遷王府中尉。天曆二年,只必帖木兒入覲,薦其從臣五十人為宿衛,以健都班為第一。奏對稱旨,拜同僉太常禮儀院。俄遷監察御史、中書省左司員外郎,累擢治書侍御史。卒。
(歷史悠久的)